研究性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3-10黄明泉
黄明泉
摘 要: 研究性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研究性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向学生提出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研究,以适合未来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适应数学学科的时代化学习。然而,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了同学们“学”的方式,必然要转变老师“教”的方式,从而使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和内涵。
首先,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再是同学们学习知识的权威代表,而是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知识、一起应用知识的共同参与者。研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而问题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所有领域,老师就是再勤奋、再博学,也不可能涉猎那么广泛的知识体系。其次,老师不是同学们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依赖者,而是这项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传统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不仅课靠老师讲、题靠老师出、作业靠老师批,甚至有些同学连学习都靠老师看管。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同学们的主体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和动手。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就撒手不管了,老师要协助学生组织,在选择问题、设计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各个环节,老师都要给予学生指导,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经验和可行方法。学生不要企图像学习学科知识那样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答案。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对老师的指导是有严格要求的,只能指导学生如何探究,不能迁就学生向老师直接索取。最后,老师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现实不可能像同学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这时,老师是离你最近的援助者,苦恼、困惑可以向老师倾诉,活动的调整可以和老师商量。有一位女同学在回顾自己做课题的过程时说,期间她真想打退堂鼓不干了,幸亏老师及时鼓励她,和她一起分析研究题目的意义价值,并帮她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重新调整研究方向、步骤,使这位同学终于获得了成功。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老师则帮助、指导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尊师爱生、师生共进将会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2.提出研究性问题,引起解决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求知识结构转化为学习者的认识结构,相应的学习能力必须跟上,独立学习能力是最为重要的,阅读与思考是有效途径。数学教材的编写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篇幅的限制,无法很好地把数学结论的发现和提炼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大多按照演绎方法编写。如果我们教学时照搬这个顺序,则学生根本无法了解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更无法领略数学家们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获得新结论的曲折而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精心编拟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与思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发现数学结论的创造性劳动过程,进行创新训练,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体验数学家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性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棱台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以问:棱台的体积公式与棱锥和棱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后,每个同学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这个公式的秘密很多,就会激起学生的思考动机,最后惊奇地发现:棱台的体积可以分解为三个棱锥的体积之和。这一问题从质疑到解疑、从几何到代数,学生会创造性地发现一系列简洁优美的结论,大大激发创新精神。
3.引导交流研究,揭示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创造的性思维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摸索、体会观念、方法,从而得到理论层次的提升。例如:问题“设实数a、b、c、d满足a■+b■=1,c■+d■=1,求证:|ac+bd|≤1”,可引导学生把题目内容与不等式、三角、复数、解几等有关知识加以联系得到多种解法。这就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综合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拓宽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创建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课堂气氛。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阐明各自的观点、看法,平等、公正地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例如:我在“不等式”一课中,充分运用激励、表扬方法,注意用语言激发学生的交流积极性,创造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奋、进取、创造的氛围中独立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教师能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鼓励。
4.应用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是按层次展开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1)一般性解决,即策略水平上的解决,以明确解题的总体方向,这是对思考进行的定向调整。(2)功能性解决,即教学方法水平上的解决,以确定具有解决功能的解题手段,这是对解题方法的选择。(3)特殊性解决,即教学技能水平上的解决,以进一步缩小功能解决途径,这是实际掌握技巧。因此,要抓住这个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教师给出例题,让全班集中讨论、分析、交流、质疑,并对解法进行交流,接着教师指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探讨活动,学生先各自独立思考,而后分小组探究,课堂会沉浸在一种求索的意境之中,教师不时提出一些精选的、具备一定难度的习题,让个别爱好者“额外”思考。从而使独具巧思的解法不断涌现,使大家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问题的精解、巧解和简解上。
在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问题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总结、提炼研究方法,这个反思过程对形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反思”是高水平的智力参与,就是在弄懂的同时回顾总结先前的思考,这是数学学习中最薄弱又最重要的环节。而“创新”是最高水平的智力参与,在弄懂、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独特的解法,提高创新能力。例如,以“坐标轴的平移”教学为例,在得到坐标轴的平移公式后,让学生反思、认识到平移公式是研究非标准形态的二次曲线的有力工具,认识到通过对不同解决问题的比较、评价中可以发现隐于其中的一般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下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让学生以研究者身份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充分运用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沛主编.数学教育与才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2]李广全.李尚志主编数学(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