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原因探析

2014-03-10张世均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种姓印度政府共产党

张世均

印度共产党(毛派)源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仑甘纳运动”,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纳萨尔巴里运动”,崛起于21世纪初期印度共产党(马列主义派)的派别大整合。2009 年,印度共产党(毛派)控制着印度 1/3 的土地和人口。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印度共产党(毛派)活动进行研究的学术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活动阻碍了印度大国崛起的战略,是一种恐怖主义活动,给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是当前“印度国内最大的安全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共产党(毛派)活动代表了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方向,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印度乃至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 本文主要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国际因素、直接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印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原因。

一、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历史原因

印度独立后实行的多次土地改革均不彻底,以致产生大量的无地或少地农民,无法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拥有权。同时,印度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种姓歧视,使印度成为民主与平等观念严重失缺的国家,这些因素成为了印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历史原因。

1.土地改革不彻底,产生大量无地或少地农民

印度在1947年8月获得民族独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其方式是用补偿的办法由政府接管地主限额之外的土地,有偿转让给农民。规定地主拥有的土地各地区略有不同,“一般为30~50英亩,高的达125英亩,英资大种植园土地和土邦王公的土地不在规定之列”;农民需要付相当于8年、10年或12年的赎金[1](P246)。印度政府的土地改革虽然长达40多年,由于在封建势力与官僚的勾结下,许多地方的租佃保障没有认真地执行,夺佃和转佃的现象依然严重;政府把超过最高限额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的政策在执行中也存在许多的漏洞[2](P227),致使大量的农民没有土地或拥有很少的土地,土地占有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重新分配的超过限额的土地仅占全国耕地的1.2%,全国55万个村庄平均每一个村庄只能分到8英亩土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开始实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但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问题,对农村发展的开支年均减少约60亿美元[3](P45)。随着印度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致使无地农民进一步增加,全印度估计1.7亿人没有土地。目前,印度75%以上的农民仅占有25%的耕地,而2%的大农户却占有全部耕地的20%。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农民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印度这样的农业大国中,农民为了获取土地或土地不被剥夺,经常举行抗议活动来保护自己仅有的一小片土地。然而,印度政府对于农民的抗议活动往往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进行解决,忽视了农民对拥有土地的诉求,往往导致农民不满情绪不断地增加,以致一些无地农民、少地农民在对政府逐渐失去信心后,转向支持印度共产党(毛派),把自己获得土地的希望寄托在印度共产党(毛派)的身上,这就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崛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2.根深蒂固的种姓歧视,造成民主与平等观念严重失缺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瓦尔纳制度(即种姓制度),有学者认为印度实行的种姓制度是世界上等级结构最为森严的制度[4](P114),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规定各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与等级制度,它阻碍了印度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古代直至今天,印度社会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被严格地延续到现代社会。

印度的开国领袖、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独立前就说过:“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进步的障碍。”[5](P329)印度独立后在法律上废除了“不可接触制”,但低等种姓依然遭到高等种姓的压迫和剥削。印度的北方邦、比哈尔邦、中央邦、安德拉邦等地区,低种姓的人口占绝大多数,他们处于印度社会的最底层,不仅经济地位低下,而且备受社会歧视和压迫。由于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经济剥削和歧视,导致高低等级种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突出,种姓之间的暴力事件日趋严重。如在比哈尔邦,种姓之间的集体屠杀事件从1971年报道的第一起到1999年2月共发生了59起,有600人被杀,其中1990~1999年就有35起,死亡约400人。一些高级种姓为了对付低级种姓农民发动的“夺地运动”、“抢收地主庄稼运动”而建立私人武装屠杀低级种姓者[2](P155)。印度共产党(毛派)主张坚决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与民主政治,低种姓民众把印度共产党(毛派)当作摆脱高等种姓压迫与剥削的救星,并成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二、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现实原因

印度独立至今,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如国穷民贫、暴力事件、警力不足等具体问题,成为了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社会现实原因。

1.国穷民贫,民众生计困难

国穷民贫是人们对印度的普遍认识。1987年,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5915.5亿卢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974.5卢比(约合190多美元),37%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P522)。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估计,印度的贫困人口在2005年为全国总人口的42%,达到4.56亿[2](P156)。另外,印度政府官方的人口普查数据也表明,印度的贫民窟人口不是在减少而是在不断地增加,1981年印度的贫民窟人口为2790万人,而2001年印度的贫民窟人口达到了6180万人。也就是说,印度在20年间的贫民窟人口增加了3390万人,贫民窟人口增长率为121.5%。

印度大量存在的贫困民众成为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占印度总人口25%的表列种姓、表列部落[6]。印度的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中,表列种姓的人口占全国表列种姓总人口的55.8%,占全国表列种姓贫困总人口的70%[7] (P3)。这些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邦都是印度最贫穷的邦,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全国贫困线以下人口的28%高出了12%[8](P2)。 2000年11月,印度政府从中央邦和比哈尔邦分割出来的查蒂斯加邦和贾坎德邦很快成为印度共产党(毛派)新的坚强根据地,成为了印度共产党(毛派)动员群众和进行游击战争的理想地区。因此,大量贫困人群的存在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发展和武装斗争提供了后备军和支持者。

2.采用极端方法,力争实现政治诉求

印度由于长期受到英国殖民政策的统治,形成了各民族、各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加上印度历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种姓制度,因此自从印度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就深受教派主义、分离主义、左派极端主义等势力的困扰,导致这些势力不是用民主的、和平方式来表达自己所属团体的利益诉求,而是试图采用极端的、暴力的方法来力争实现其政治诉求,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947年8月,印度宣布独立时,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所造成的宗教和民族仇杀、教派冲突成为新生共和国挥之不去的梦魇[9]。印度的旁遮普、泰米尔纳德以及东北各邦都爆发过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出现了一系列的民族分离主义组织。这些民族分离主义和教派主义组织企图以恐怖主义手段和极端主义的方法来谋求实现其政治诉求,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成为了印度民族分离主义最严重的地区,长期困扰印度东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印度发生的最典型的为实现民族利益诉求的恐怖主义事件是1984年10月31日的英迪拉·甘地、1991年5月21日的拉吉夫·甘地两任印度总理的遇刺[10]。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纳萨尔派长期坚持在农村地区进行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印度共产党(毛派)甚至公开宣称将在2050年前通过武力夺取政权[11]。在印度共产党(毛派)活动的许多地区,由地主、企业主等筹资组建“武装民团”以暴力对抗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形成武装民团的“白色恐怖”和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的“红色恐怖”交替上演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在客观上促使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活动升级及其影响不断扩大。

3.政府警力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管辖和治理

印度政府将不断扩大影响和地盘的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活动定性为国内的治安问题,印度政府因此把控制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活动的任务交给各地警察进行管治和处理。

印度共产党(毛派)活动的根据地主要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贫困地区或深山密林的偏远地区,印度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警力对之进行有效管治。印度共产党(毛派)活动的地区由于经济困难,不仅警察人员缺乏、业务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而且装备落后,根本不能有效地抑制和打击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活动。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也把袭击警察作为打击行动的主要对象,导致印度警察屡屡遭到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的攻击而损失惨重。据统计:2004年有100名警察被印共(毛派)武装杀害;2005年为153人;2006年为157人[12](P24)。 2013年有93名印度共产党(毛派)分子被击毙,但是印度安全部队、警察和平民却有166人丧生。可见,由于印度政府警察对于印度共产党(毛派)武装分子打击不得力,导致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武装袭击事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三、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国际因素

20世纪50~60年代以及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大改组的局面是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国际因素。

1.中苏论战引发印共分裂

20世纪50~60年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大改组的背景下,印度共产党围绕对走苏维埃俄国式的城市革命道路还是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式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印度共产党在围绕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问题上产生的意见分歧导致了印度共产党在组织上的分裂与再分裂,原来统一的印度共产党被分化出若干个不同的共产党派别,形成了党中有派、派中有派的分裂局面。

1946年6月,印度安德拉共产党在海德拉巴的特仑甘纳发动农民武装起义,起义者推翻当地政权,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特仑甘纳运动”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因此,印度安德拉共产党“在毛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战略之前,就已经是毛的学说在印度的监护人”[13](P26)。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公开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实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新外交路线。中国共产党认为赫鲁晓夫的外交路线是修正主义路线,中苏两党全面爆发论战,以至于发展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严重对立,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特别是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军事冲突后,使印度共产党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大,导致1964年印度共产党在组织上的第一次分裂——出现了“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两派。随着1967年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县纳萨尔巴里村农民武装斗争的爆发,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内部再次面临着分裂的危险。1967年11月,印度一些邦中主张实施农村暴力革命的印度共产党极左分子在加尔各答成立了“革命派全印协调委员会”,主张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式的道路。1969年4月22日,印度共产党中的极左分子组建了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查鲁·马宗达任书记。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纳萨尔巴里农民武装起义失败后转为零散小股斗争,仍然活跃在印度的许多邦坚持农村武装斗争。

2.苏东剧变导致印共派别重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格局再次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1989~1991年之间出现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陷入了低潮,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在各国兴起。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印度国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2001~2002年,印度比哈尔邦的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共产党中心”和安德拉邦共产党的“人民战争集团”为扩大影响而实行“求同存异”的战略,双方决定抛弃嫌怨,终于和谈成功,2004 年9月21日,最强的两个印度共产党左派力量的分支合并成立了印度共产党(毛派)[14]。

印度共产党(毛派)正式成立后,2007年2月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具体战略[15]。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成立和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崛起创造了组织与政治条件。

四、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直接原因

印度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政策与策略是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直接原因。

1.新经济改革再引农村矛盾

1991年7月初,印度政府纳拉辛哈·拉奥总理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抛弃尼赫鲁发展模式,把印度经济由半封闭半管制转变为开放自由的市场经济。1998年3月,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于2000年推出“第二代经济改革”。印度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第二快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有所提高。

但是,印度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却越来越贫困。2001年印度贫民窟人口为6180万,2005年印度的贫困人口达到4.56亿。《征地法》和《经济特区法案》沦为地方政府与商人勾结起来进行寻租的工具,产生了新的“圈地运动”,致使大批无地农民和原著民流离失所,造成印度农村矛盾尖锐。2006年9月,印度总理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哈里亚纳邦或旁遮普邦,有20~25%的无地劳动者不能维持生计,你把他们的地没收了,他们去哪里谋生?”[16]失业、贫困、恶劣的生存环境、贫富分化、政府官员的贪腐使印度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对前途感到绝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因此,印度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是印度共产党(毛派)崛起的直接社会土壤。

2.印共(毛派)政策与措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印度共产党(毛派)与印度国内的其他民族分裂主义、教派主义等组织不一样,他们不是要求分裂国家或者仅仅实现对某一区域的自治或独立,获得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而已,而是要求推翻印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和政权,主张以“中国式的革命”方式,以武装斗争为手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游击战”和“土地革命”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夺取印度的全国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印共(毛派)具有一系列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拥有大量贫穷农民的支持,形成了具有顽强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印度共产党(毛派)的政策与措施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实际需要,赢得了印度许多普通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印共(毛派)崛起的直接因素之一。印度共产党(毛派)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以及武装斗争的实践,总结出了印度共产党(毛派)的“三大法宝”:一是注重政策宣传,凝聚人心。提出“重新分配土地”、“推翻剥削阶级”、“人人平等”、“反对压迫”等对贫困民众具有吸引力的口号[17]。二是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为下层民众服务,做下层民众的保护者,如印度共产党(毛派)法庭“以一种粗暴而又有序的方式解决争端,但裁决的结果总是有利于弱势群体”[6]。三是实施游击战术。如印度共产党(毛派)坚持在印度交通不便的偏僻农村和深山老林地区实施游击战,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再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印度共产党(毛派)的“三大法宝”使贫困民众切身感受到它的善意和诚意,从而赢得了大量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扩大了印度共产党(毛派)发展的基础。

总之,印度自从独立以来一直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现实问题、国际因素、直接原因等方面的各种具体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的合力作用,为印度共产党(毛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印度共产党(毛派)在21世纪初期迅速崛起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种姓印度政府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科技公司联合致信印度政府 称其“专利费”调查恐制造寒蝉效应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印度借15亿美元修建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