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2021-11-28姜琳琳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种姓阶层男子

姜琳琳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种姓制度和等级划分

种姓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源于印度的民族发展史。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一批批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日耳曼人的分支)游牧部落由中亚先后侵入南亚次大陆,他们在入侵过程中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当他们看到当地土著居民的皮肤呈褐色,而他们自己的肤色白皙,于是就分别以“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来称呼自己和对方,以示区别 。“达萨”意思是“敌人”,而“瓦尔那”当时的意思是“肤色”。随着雅利安人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他们的社会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等级分化,并最终分化成了三大等级,加上被他们征服的土著居民就形成了四大等级:婆罗门瓦尔那、刹帝利瓦尔那、吠舍瓦尔那以及首陀罗瓦尔那。此时,“瓦尔那”一词已失去了“肤色”的原意,而是意味着“等级集团”了。在汉语中,“瓦尔那”被译为种姓。

种姓制度形成于奴隶时期,并且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到十八世纪莫卧儿王朝,是印度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印度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种姓制度也有了新的变化 。其种姓的种类不断增多,并且在十八世纪英国入侵印度后,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一部分商人种姓变成了大资产阶级,而且在这一时期,各种姓世袭职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放松。虽然在印度独立后,其法律明确规定废除了种姓制度,反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对待和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却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种姓制度对个体的影响依然顽固。

种姓制度降低了市场效率和个人流动性,并给低种姓的人造成痛苦,但是鉴于南亚实行种姓制度,同时也意味着个体有机会可以把种姓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如果其他人都在种姓这个大网络中,那么单独个体通常也希望处于这个网络中。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南亚人并没有接受无种姓。相反,许多人试图利用种姓制度这一概念,作为其共享社区和世界观等的来源,以帮助他们获得社会保险、工作和对低等级种姓个人的支配权。

等级划分

在印度,种姓是一个人社会和经济身份的主要指标,而出生最终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印度的社会是以瓦尔纳系统为基础的,种姓可以说是这一系统的核心概念。社会也由此被分为四个等级 。

第一等级为婆罗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作为牧师和学者,享有很多的特权,并且作为最高等级,往往对更低的等级享有支配权,他们不仅受到其他阶层的尊重,而且享受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且这一阶层中的有些人在政治中也享有很大的权力。

第二等级为刹帝利。出生在这一种姓的人都是战士和国王。他们往往拥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守护国家的责任,他们与婆罗门合作,地位仅次于婆罗门阶层。虽然婆罗门和刹帝利都作为统治阶级,但是婆罗门阶层却宣称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刹帝利,这是因为婆罗门被视为是自给自足的,但是刹帝利却要依靠牧师而存在。

第三等级为吠舍。这一阶层一直都是商人,他们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但是他们却被剥夺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还要以缴纳税款的形式供养上两个阶层,因此这一阶层对前两个阶层存在一定的憎恶心理,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支持公元前6世纪发展起来的反婆罗门教派。

第四等级为首陀罗。他们是被征服的达罗彼荼人和失去了土地的自由民,实际上就是奴隶。他们大多是负责做饭的佣人,理发师、补鞋匠等。同时,这一阶层的人口最多,并且从事最为低贱的职业,为上三个阶层服务。

此外,还有一个被称为达利特人或“贱民”的群体,他们占据了社会的最低一层 。在现代印度,印度政府引入了一种分类方案,将贱民种姓划分为在册种姓,将落后部落划分为在册部落,将弱势种姓划分为其他落后种姓。前进种姓一般构成高种姓群体。由历史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组成的在册种姓、在册部落和其他落后种姓,由政府通过平权法案提供就业机会 。前进种姓在历史上一直并将继续处于强大的社会经济地位,在社会中享有最高地位。即使是现在,印度人仍然通过自己所属的种姓和所处的社会群体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因此,种姓成员在社会中根深蒂固,有相当多的理由认为种姓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可能是印度社会背景下最突出的身份之一。

印度内婚制的两种形式

内婚制又称“族内婚”。一种强迫人们在某个群体或民族内部通婚的制度。最初流行于原始社会。后来在文化较发达的社会,由于种族、种姓和阶级的划分,一些世袭阶级、贵族社会、宗以,国王不得不颁布法律,凡是教、职业团体,以及经济上的不同阶层,也实行内婚制。印度的种姓群体是传统的内婚群体,高种姓的人认为与低种姓的人通婚会“玷污”他们,因此严禁种姓之间通婚。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姓制度提供了一种社会角色等级制度,这种社会角色具有固有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角色在个体的一生中都相对稳定,不会有变化。一般而言,高种姓个人被认为社会地位更高,同时也认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情操更高。人们普遍认为高种姓个人代表着智慧、诚实、朴素等与道德高尚相关的品质,而低种姓个人则代表着愚蠢、不纯洁、乏味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通常鼓励同种姓内部结婚,以保持高种姓的高贵血统,维持社会稳定,但是也不乏有跨种姓结婚的存在。

跨种姓结婚有两种形式存在。第一种,高种姓的男子可以迎娶低种姓的女子,但是这一过程中,也需要遵循其原有的秩序,即他的第一位妻子必须是同种姓的女子,然后才可以考虑迎娶同种姓或低种姓的其他女子。同时,这也导致了在低种姓家族,鼓励家族中女子与高种姓男子结婚的情况,因此,高额嫁妆又成为了压垮低种姓家族的一座大山。简单来说就是婆罗门的男子可以与四个阶层的女子结婚,刹帝利阶层的男子可以与同种姓和下两个阶层的女子结婚,吠舍这一阶层的男子可以与同阶层和首陀罗结婚,而首陀罗的男子只可以与本阶层的个人结婚。

第二种,高种姓女子无论如何都不可以与低种姓男子结婚。种姓制度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低种姓阶层的歧视。当一名高种姓女子选择和低种姓男子结婚时,不仅得不到祝福,而且往往被认为是对种姓制度神圣性的一种“玷污”,而且会导致高种姓阶层将她开除出这个阶层,那么她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跨种姓结婚既得不到祝福,而且触及到道德的底线。

总的来看,虽然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维护了高种姓阶层的利益,但是对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却存在一定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接受由父母安排的所谓门当户度的婚姻,这极大地限制了个人追求真爱和自由的权利。

种姓制度下内婚制存在的原因

宗教因素的影响。在印度教社会中,种姓分化在实际的社会交往和理想的价值体系中都发挥着作用。不同种姓的成员被期望有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在《吠陀经》中有提到关于种姓制度存在阶级划分的具体分布,大致意思上就是可以用人的身体结构来比喻种姓制度,一般来看,婆罗门阶层是人的嘴巴部位,刹帝利则是人的双上肢,吠舍这一阶层则属于人的双腿,首陀罗是人的双脚,而贱民阶层则不属于人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印度教把种姓制度作为其核心教义 。每个阶层都掌管着社会中的不同职位,有的从事高级职位,有的则从事低级职位。也由此,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不允许跨种姓结婚的存在,并且印度教坚定地相信转世轮回,坚信你过去所做决定的结果决定了你现在的状态,因此,也就是说只有前世作恶多端的人今生才会成为下等阶层,并且高种姓的个人往往会认为低种姓的个人是不洁净、不道德的。同时,低种姓的个人也会对高种姓阶层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驱使其不敢与高种姓的女子结婚。因此,宗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种姓结婚的存在,使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得以存在。

惩罚手段严酷。虽然在宗教的束缚下,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得以维持,但是也不乏有跨种姓结婚的情况存在。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的跨种姓结婚在一定的限制下,对高种姓男子与低种姓女子结婚这种情况是允许的,但是对低种姓男子迎娶高种姓女子的情况却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如果高种姓女子执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那么她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这种为社会所不容的婚姻,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时会导致对这对夫妇或其亲属的公开私刑、谋杀、强奸、公开殴打或其他制裁。事实上,在印度北部,跨种姓婚姻通常导致家庭成员选择杀死这对夫妇。因此,当一个高种姓女子选择和低种姓男子结婚的时候,那么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就被贬低了。举个例子,在1848年,一位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之后这位父亲在在对警方投降的对话中说道:“我杀死了我受过教育的女儿,因为她要和其他低种姓的年轻人结婚,尽管他受过教育;但是我不后悔杀死自己的女儿。”并且在2018年,印度社会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贱民”男子与高种姓女子不顾反对结婚,其后果就是这名低种姓男子在大街上被高种姓女子的家属活活砍死。由此,可以看到跨种姓结婚的惩罚措施相当严酷。

维护社会稳定。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之所以得以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内婚制所带来的一定的好处。内婚制的存在,使得同种姓的血统得以维持,也就是说,高种姓之间通婚,那么他们的后代也自然属于高种姓,对于继承家族的职位和生活方式等有一定的好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由于跨种姓结婚给家族带来的困扰,减少了社会动乱的发生。并且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同种姓结婚对维持自身的社会地位等都有好处。并且印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低种姓阶层想通过把女儿嫁给高种姓阶层的男子用以提高社会地位,但是伴随而产生的高额嫁妆也就成了致使家庭愈加贫困的负担,往往造成家庭生活拮据,并且嫁妆也失去了其原本的含义,更多的变成了低种姓家族妄图提高社会地位的敲门砖,这一情况往往会导致女方家庭越来越穷,社会地位越来越低,而男方家庭越来越富,地位越来越高,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印度社会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虽然自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得到了法律上废除,但是不乏有些地区依然有种姓制度的残留,种姓制度虽然不存在于法律中,但是却刻在人的观念之中。高种姓阶层对低种姓阶层存在着歧视心理,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虽然对维护同一阶层的社会地位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存在一定的好处,但是这一制度压抑了个体追求真爱的权利,损害了个体本身所存在的主体性。并且社会中存在强烈鼓励低种姓女子嫁给高种姓男子的情况,往往会出现“嫁妆谋杀妻子”的现象。但是,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并且在印度的教育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这也在进一步摧毁着种姓制度的根基,印度社会也会向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注释

[1]朱早阳:《世界民族史话》,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02,第144页。

[2]陈佛松:《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07,第16页。

[3]颜刚威:《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溯源》,知与行,2019(03):140-144。

[4]Surendra G. Bhalerao:The Caste Concern in Social Work in Ind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tudies Volume 3, Issue 12, December 2016, PP 7-13.

[5]Manali S. Deshpande:History of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India Today.California Polyth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 Fall, 2010.

[6]钟有为:《宗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史学月刊,1999(06):113-116。

猜你喜欢

种姓阶层男子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年轻男子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