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2014-08-30柳明霞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行业协会集群预警

王 军 柳明霞

关键字:产业集群;风险;参与主体;预警机制

一、 引 言

产业集群由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加之国内外成功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使其成为推动世界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但产业集群在带来资源整合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生产锁定、财务和信誉危机、技术链间断衰退等负面影响,导致集群系统封闭和僵化以及整体竞争力的丧失,著名“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产业集群风险成为地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但由于行业协会不完善、集群信息搜集困难等问题,集群风险预警机制还未能有效建立。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集群风险评价指标来有效评价产业集群风险水平,明确产业集群参与各方的责任,形成体系完整、权责明确、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已成为集群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态度已逐渐由盲从转变为理性思考及慎重选择,监测并识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存在的风险及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机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也作出了有益探索。朱华友、陈俊(2007)以浙江省慈溪家电产业集群及余姚塑料集群为例,从企业网络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风险。通过分析并构建模型,认为上述两个产业集群的风险主要有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和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政府调解、仲裁不公平、企业对法律合同不遵守、劳工抗议抗争、企业维持人际关系网络成本过高等因素,基于此提出了诸如企业升级改造、加大技术信息服务、加强劳动力培训力度、改善法制环境、提高风险意识等风险控制措施[1]。陆立军、郑小碧(2008)认为,应就集群风险建立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机制,由于正式控制机制的实施成本相对较高,应重点探索和实施以网络化为特征的非正式风险控制机制[2]。贾晓霞(2011)等人应用解释结构建模方法(ISM)建立了临港产业集群风险系统的结构模型,并结合宁波临港产业集群的具体实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应用[3]。王卫东(2012)运用预警管理理论,提出了由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组织和咨询三大系统组成的预警管理职能体系,依次阐述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各子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指出产业集群网络结构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组织和咨询三大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4]。

以上研究无疑为集群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集群参与者在集群预警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集群风险评价指标的具体构成、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环节和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过程中需克服的困难等尚未作出详细的说明。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集群预警机制参与主体责任的具体阐述,明确各方责任,基于前人的研究,构建一套体系完整、权责明确、切实可行的集群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根据集群风险监测结果,及早识别和控制集群风险,使集群参与各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集群风险作出积极响应,为产业集群整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的参与主体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集群内行为主体众多,包括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附属产业等。集群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及集群周期性风险。外部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等。内部风险的关联性、传播性、网络性的特点决定了所有的集群参与企业都成为了产业集群预警机制的参与主体,外部风险宏观性、复杂性、周期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在集群风险预警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1.集群预警机制的发起方——行业协会

产业集群的开放性及集群内企业的非单一性增加了产业集群风险监测的难度,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监测的重任。另外,主导企业及辅助企业的逐利性及其对自身商业安全的考虑使他们缺乏监测集群整体风险的动机。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盈利性、中介性、独立性等特点决定了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要挥重要作用。其自身的利益获取模式使其在信息搜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另外行业协会的组成人员大多来自行业主导企业的股东、董事,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能力并且对风险的重视程度较高。无论是从行业协会自身发展还是基于集群的整体考虑,行业协会都应成为集群预警机制的最优发起方。

2.集群预警机制的监督方——政府

风险防范的权责划分不明确以及集群内企业间之间的竞合博弈使得集群预警机制难以实施。当前,我国区域行业协会发展缓慢,职能不甚健全,很多行业协会是临时性的机构,甚至没有具体的办公地点。这都大大降低了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行业协会作为公益性的组织机构,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本身缺乏积极探索产业集群风险的动机。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必须扮好集群发展“守夜人”的角色。政府通过对行业协会风险预警机制的监督,监察整个集群的发展态势,结合年度经济统计数据,形成产业集群的总体经济评价,构建行业协会与政府“双保险”的风险预警监督机制。

3.集群预警机制的参与方——集群内所有企业

目前,我国的集群内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尤其是轮轴式产业集群的风险较大。轮轴式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个主导大企业为中心,许多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发展模式。这种集群模式形成周期较短,并且在产生之初也是活力四射,因而成为区域集群发展过程中较为推崇的经济发展形式。但是这种协作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小企业在技术、财务、产品等方面对中心大企业高度依赖,大企业与小企业间知识传输方式也是单向的(大企业流向小企业),导致小企业灵活性不够和创新动力不足,因此这种形态的网络结构容易导致集群过度僵化(Inflexibility)[5]。另外,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其发展极易形成“路径依赖”,一旦集群面临市场和技术变革压力,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技术转型、产品升级而存活下去。因此,产业集群的所有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到集群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中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集群中的企业才能及时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调整经营策略,提升集群的灵活性及稳定性。

三、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的架构与运行

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的参与主体——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主导企业、辅助企业之间应相互协作,共同推进产业集群预警机制的建立。

行业协会负责对产业集群参与主体日常经营情况进行监测,结合政府发布的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及相关产业政策,及时察觉风险出现之前的一些征兆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与风险影响结果之间建立对应联系,根据风险评价指标对风险影响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行业协会将评价结果通过政府网站向集群内部企业反馈,指出目前集群所处的风险水平,并对风险防范提出相应的建议。其内容包括集群风险的相关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反馈、政府监督引导、企业积极响应等,各系统工作要求环环相扣,才能达到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目的。

1.集群风险信息搜集

行业协会必须首先确定集群的边界,即集群所包含的企业,作为信息搜集的对象。由于集群内企业参与主体较多,基于信息搜集成本的考虑,不可能一一搜集。因此,宜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集群信息进行收集。风险信息收集内容包括集群内部风险信息和集群外部风险信息。集群内部风险信息主要包括集群内部盈利水平、集群创新能力、集群与外部的联系、集群的灵活性、集群内部企业的竞合状态;外部风险信息包括外部竞争对手的状况、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通过收集这些信息来为集群风险的评价奠定基础,为企业应对集群风险做足准备。

2.集群风险信息加工

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行业协会应根据集群风险预警指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一般按照产业集群风险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这两类风险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一类风险的加剧将会对另一类风险产生促进作用。内部风险是指来自产业集群内部的风险,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风险及集群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是指集群未能根据不断变动的制造范式迅速做出改变而导致集群原有产品簇的没落,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衰败。网络性风险是指在集群产生初期促进集群发展的共同文化氛围在集群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区域锁定”,造成集群发展面临僵化、失去弹性的风险。主要包括群内企业的信任危机、机会主义、道德风险等情形。集群周期性风险是指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的周期性发展演变规律,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外生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E)、政治风险(P)、自然灾害风险(D)、技术风险(T)等。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异常变动所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产业风险、金融、人才等风险。政治风险是国家政治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风险,包括国内外政治局势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变动、政府不恰当干预等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指由于不可抗力发生所引起的风险,主要考察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内容。

根据上述风险分类,列出表1所示的预警指标。

表1 产业集群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集群风险预警指标时,还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建立一些具体的特殊指标。

3.集群信息反馈

根据产业集群风险预警级别,行业协会要及时向集群内企业决策者及当地政府发出准确的警报,督促集群各方主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行业协会对地方集群风险的监测要定期进行,最好能够达到每年一次,并将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发布在权威网站上(一般是政府网站),供集群企业参考使用,据此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行业会议,反馈分析结果,组织专家学者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政府监督引导

政府应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风险监测信息,结合地区信息统计数据,监督产业集群内企业积极地采取措施应对风险。特殊情况下,政府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责令集群内企业进行经营及投资策略调整,降低集群整体运营风险。要有效应对集群风险,地方政府还应突破行政边界,加强地区间政府合作与协调。

5.企业积极响应

由于集群风险主要来源于集群内部,因此风险的有效防范有赖于集群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行业协会反馈的集群风险信息,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自己在集群中的战略地位,积极调研,落实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在此过程中,行业协会需对企业防范集群风险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避免小企业“搭便车”的现象发生。

四、建立产业集群风险预警机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产业集群 “遍地开花”,但集群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要使集群风险预警机制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还需要预警机制参与各方有效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有效进行集群风险信息搜集

企业的内部信息往往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秘密,在信息公开时企业都持比较慎重的态度,造成信息搜集的困难。另外,集群内企业众多,不可能每个企业的信息都搜集,必然会有所取舍,信息的不充分就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而且信息搜集是有成本的,特别是对于产业集群的信息搜集,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费用的来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无疑都加大了信息搜集的困难。基于企业信息安全性的考虑,行业协会作为信息的搜集方必须加强自律,严守企业商业机密。对于行业协会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政府应及时干涉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关于信息搜集的高昂成本,笔者认为可以从企业和政府这两方面获取财力支持。风险预警关系到集群内各企业,企业有义务对风险预警做出贡献。资金的缴纳可由行业协会的参与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产值确定出资比例。针对小企业“搭便车”的行为,采用“针锋相对”的重复博弈方式对其进行惩罚,使其在加入协会之初就做出按时交费的承诺。集群发展关系到一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政府有责任对集群预警给予支持,每年可以从本地的财政预算中根据集群发展规模、行业特点配置一定的资金额度。

2.完善行业协会自身建设

目前,我国区域性行业协会的建设不甚完善,许多地区产业甚至没有行业协会,即使存在行业协会,也几乎形同虚设。许多行业协会是临时性的,当产业整体面临风险时,主导企业的董事或股东聚集起来组成临时协会解决难题,当困难解决后,协会便随之解散。目前,区域性的行业协会未能建立应对风险的长效机制,同时也缺乏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动机。行业协会的不完善导致行业协会成员在保守商业秘密方面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区域性行业协会的不完善及协会成员的“道德风险”都成为制约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针对行业协会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应由政府进行干预,对运行状况不佳的行业协会责令其进行整改;同时树立行业协会中的优秀标杆,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针对行业协会成员的道德风险问题,应提高协会成员的准入门槛,对行业协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行业协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制定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大对败德人员的惩罚。

3.避免风险信息评价的主观性

在产业集群风险评价指标中,有部分指标需进行定性描述,主观性较强,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信息可能做出不同的风险判定,这在一定程度将会影响信息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这部分信息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这会降低不同地区集群风险信息的可比性。为有效避免集群风险信息评价的主观性,首先要对信息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同的指标数值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即使是定性的风险评价指标也要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尽最大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总而言之,构建效率和可信度较高的产业集群预警指标体系对于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升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网络系统庞大而复杂,且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不长,区域环境差异较大,造成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明确产业集群参与各方在集群风险预警机制中的责任,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风险预警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行业协会集群预警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