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

2014-03-10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白术大肠艾灸

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

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临床上,许多患者因受凉、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劳累、情绪异常等而诱发长期反复腹泻。单纯西医治疗该病效果不佳,停药后也极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困扰。临床经验表明,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慢性腹泻效果理想,总结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慢性腹泻;中医;中药;艾灸

腹泻是临床内科常见病,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的泄泻病症。若反复腹泻超过4周即为慢性腹泻[1],该病常见于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疾病,亦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单纯西医治疗该病常效果不佳,可配合中医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慢性腹泻在中医中属“久泻”范畴,其临床特点为起病缓慢、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慢性腹泻病位在肠,发病与脾(胃)肝肾有关,其基本病机以脾虚湿胜为主[2]。脾主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內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发生泄泻;若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则脾失健运,水湿內停,而成泄泻。故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则,临证时须把握健脾为主,若因肝气乘脾导致腹泻者,宜抑肝扶脾;若因肾阳虚衰导致腹泻者,宜温肾健脾;若中气下陷者,宜升提;若久泻不止者,宜固涩。临床上通过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给予相应治疗,但拟方投药时应注意: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3];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滞脾生湿;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或相互转化时,当随证施治。

1 辨证要点

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症;五更飨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2 分证论治

2.1 脾虚泄泻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组成: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苏梗10g、橘皮6g、砂仁6g、茯苓10g、神曲10g、煨姜6g、葛根10g。方解:脾喜暖而恶湿,脾虚积湿,湿胜则泻,故以党参、葛根益气升清,鼓舞脾胃;白术、云苓、扁豆健脾渗湿,煨姜温中祛寒,橘皮、木香理气滞,砂仁、神曲醒脾和胃,使脾胃健运,气机流畅,苏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补气中气,渗利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和健运之职。加减:腹痛、大便有黏液,加白芍10g,和阴缓痛;伴有血液,加槐花6g、地榆炭6g,凉血止血;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若脾阳虚衰、阴寒內盛,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

2.2 肾虚泄泻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以温补脾胃、固涩止泻为主,方用四神丸加减,处方组成为: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白术10g、诃子肉10g。方解:“五更泻”内经称其“肾泻”,年老体弱及阳虚内寒者多患此证,多由脾肾虚寒、火不生土导致肠失固摄。历来成方,“四神丸”最为合适。方中补骨脂补肾助阳,肉豆蔻温胃厚肠,吴茱萸暖脾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加白术健脾化湿,诃子肉涩肠固脱,使阳气来复,脾运得健、腹泻可止。加减:腹胀后重者可加木香6g、陈皮15g、槟榔5g,以理气滞,除湿气;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桃花汤(赤石脂30g,一半入煎,一半冲服,干姜6g,粳米30g)固涩止泻。辨证时应注意肾阳虚者可有五更泄泻,但有五更泄者并不一定都有肾阳虚衰,故不可滥用四神丸治疗五更泄。

2.3 肝郁泄泻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功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治法以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处方组成为白芍10g、白术15g、防风6g、苏梗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云苓6g。方解: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防风升清止泻,苏梗温中祛寒,橘皮、木香理气醒脾,神曲、云苓消食利湿,使肝不横逆,脾得健运,气机条畅,清浊自分。加减:泄泻甚者重用白术20g;肠鸣明显者重用防风15g;泄水样便者可加升麻以升举脾阳;口苦微干,苔薄黄者加黄芩6g,以清肠热之;口淡苔白者加炮姜3g,温中散寒;气郁化火,见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口渴烦闷、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者,可加藿香6g、黄连6g、葛根12g,以泻肝理脾、清解郁热;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乌梅、柯子等。

除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腹泻外,还可选择或结合针灸、艾灸等治法治疗。针灸时选穴:三阴交、足三里、天枢、大肠俞。其中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起到健脾化湿、调整脾胃的作用,其又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可补肝益肾、健脾化湿而止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所入为合”,“合主逆气而泻”,“五脏六腑之气皆秉于胃”,可调节中焦,升清降浊,与三阴交共同健脾和胃,益气和中,恢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正常功能;大肠为“传导之官”,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主“泄泻,水利不止”,与大肠俞一起“俞募配穴”,共治大肠腑病,调节大肠气机,恢复其正常传导功能。配穴:肝气郁滞型配期门、行间、阳陵泉,脾肾阳虚型配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肾俞。治疗方法:根据不同证型采用补泻手法。肝气郁滞型:泻期门、行间、阳陵泉,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脾肾阳虚型:针刺用补法,脾俞、肾俞、大肠俞并用温针灸,关元、气海温和灸,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其中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10次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休息1周。

艾灸治疗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协调阴阳,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泄泻得止。艾灸主穴选双侧足三里(隔姜灸)、中脘(隔姜灸)、神厥(隔姜灸),脾虚加天枢(隔姜灸),肾虚加太溪(隔附子灸),中气下陷加气海、膻中(隔姜灸);肝气乘脾灸足三里(隔蒜灸)加针刺阳陵泉、期门(泻法为主)。每穴5~8壮,2周为1个疗程,可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方案,但行艾灸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皮肤,预防烫伤。

3 预防与调摄

在对腹泻患者进行治疗时,药物治疗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患者的饮食习惯也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慢性腹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飨泄”。《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因此腹泻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居处冷暖适宜,起居有时,并注意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

4 结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局部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措施。慢性腹泻病位在肠,但与多脏器有关,治疗时应通过辨证分型,给予相应治法,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胃肠道的作用。中医治法多样,在治疗疾病时不应拘泥于某种治疗方法,应辨证论治,给予患者最有效、伤害最小的治疗措施。

[1] 叶任高, 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明·赵献可.《医贯·论泄泻》.

[3]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1-06

郭春花(1981-),女,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34

A

1673-2197(2014)08-0057-01

猜你喜欢

白术大肠艾灸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
白术的不同炮制法对临床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