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府理论与络病学说比较分析

2014-03-08张先元杨淦董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络病玄府络脉

张先元,杨淦,董滟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科,四川 成都 610075)



玄府理论与络病学说比较分析

张先元1,杨淦1,董滟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科,四川 成都 610075)

从玄府理论和络病学说的内涵、分布、生理、病理及治疗等出发,比较分析两者共通之处、相异之点,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络脉;络病学说;玄府理论;比较分析

“玄府”之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灵枢·小针解篇》云:“玄府者,汗孔也”。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扩大了玄府内涵并外延,提出全新的玄府概念,主张“玄府闭塞”为百病之根,并创立“开通玄府法”,至今对眼科及其它疾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黄帝内经》也首次提出概念“络脉”,《灵枢·经脉》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络脉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层细化,分布遍及全身的细小管道组织,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血络等。《内经》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萌芽[1]。清代叶天士汲取《内经》及前代医家之经验,认为疾病的发展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标志络病学说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病机理论。近年来,络病学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从玄府理论和络病学说的内涵、分布、生理、病理及治疗等特点,比较分析两者共通之处、相异之点,现具体分析如下。

1 玄府理论与络病学说共通之处

1.1 内涵与分布的普遍存在性

在内涵及分布上,玄府与络脉均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微小结构,具有普遍存在性特点。

玄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玄府即《内经》之“汗孔”,广义玄府即刘河间之“玄微府”(本文所论之玄府均遵刘河间之玄府意)。刘河间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玄府玄冥细微,幽远深奥,非肉眼所能窥见,普遍存在于五脏六腑、组织器官内,是一种至微至小的结构。

络脉分布于人体全身上下、内外表里,形成一个网络通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至,为协调联系脏腑内外整体性的重要结构[2]。如喻嘉言的《医门法律》记载:“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者,愈多则愈小,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间,营气所主,外廓由是出诸皮毛,方为小络,方为卫气所主。”络脉根据空间分布可分阳络与阴络,凡循行于皮肤体表络脉即成为阳络,循行于脏腑体内络脉即成为阴络,而经脉则循行于阳络与阴络的中间位置。由此可见,络脉将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以面性方式弥散于全身,成为布散气血津液、提供营养交换、络属脏腑百骸的网络结构[3]。

1.2 “以通为顺”

在生理功能上,络脉与玄府均为运行气血津液的通道,具有“以通为顺”的特点。

刘河间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玄府生理功能“泄气液之孔窍也”,并进一步指出:“人之眼耳口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具体地说,玄府为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津液运行的通道,正因为玄府通畅滑利,精、气、血、津液才能深入脏腑官窍,外达肌肉腠理,充分发挥渗灌气液、流通气血、运转神机、调理阴阳等[4]作用。

络脉为经脉系统的分支,分布广泛,表里内外无处不及,是人体中联系表里内外、运输渗灌气血等重要通道,以通为用。络脉的生理功能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网络性及络脉双向流动和满溢灌注等特点[5],具有贯通营卫、渗灌气血、津血互化等作用。人体营养物质运化与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可有助于玄府与络脉通利,只有保持二者通利,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需要。

1.3 不通致病

在病理上,“玄府闭塞”与“久病入络”均以不通为病。

刘完素认为,玄府“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齿腐,毛发脱落,皮肤不仁,肠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气液、血脉、营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表明玄府闭塞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津液的流通失调、神机运转失常,形成气失宣通、津液不布、痰阻血瘀、神无所用等病变,均可归结为玄府闭塞[6]。

络脉广泛分布于全身内外表里,为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通道”,在病变情况下则易成为邪气循经入里的途径。当病情缠绵或失治误治,易引起络脉不通造成气滞血瘀、痰凝血瘀或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等病理,最终因虚、滞、瘀等导致络脉瘀阻而形成络病。故《临证指南医案》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此外因络脉本身管径细小狭窄、气血循行缓慢等特点,故在病理不通情况下易加重络脉的阻滞瘀滞,进一步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形成恶性循环。

1.4 以通为治

在治疗上,两者均着眼于“通”,以通为治,用药上均擅用辛味药。

关于玄府闭塞治疗,刘河间主张“以辛散结”,因“……结者,拂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只有“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方能药到而病除。该方法即“开通玄府法”,主要采用辛窜宣通之品,借其辛窜通利功能,有助于玄府恢复开合通利之效[7]。具体治疗以麻黄、桂枝、乌头、钟乳、木香等辛香和辛温类药物为主,刘氏认为“因热服之,因热而玄府郁结得通,而拂热无由再作……此方散结,无问上下中外,但有益而无损矣。”同时,为了防止辛热、辛温药物药性过于猛烈,主选辛温辛香类药物的同时多佐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之类寒药消熄用之”,以防过于温燥。

“久病入络”总体以络脉瘀阻为基本病理,因此通络为“久病入络”基本治则。叶氏提出:“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络以辛为泄”,用药每以辛味为主,因辛热、辛温药物能行、能散、能通,具体药物为川楝子、延胡索、桃仁、降香、丁香、乳香、没药、姜黄、丹参等,方法包括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辛润通络法等。

2 玄府理论与络病学说相异之处

2.1 形态差异

在形态上,玄府较之络脉更为细微,是一个微观概念,而络脉则相对较为宏观。

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玄府定义为“玄微府”,提示玄府结构幽微,非肉眼所能窥见。吕氏[8]认为这种至微至小的微观结构,为中医学人体结构的最为细小单位,玄府的微观结构特点完善了中医藏象系统结构层次。王明杰[9]认为玄府不仅泛指普遍存在于机体的一切组织、器官中无数细微孔窍,还包括各孔窍间纵横交错的联系渠道,构成气机升降出入的结构基础。陆氏[10]认为王明杰教授所述纵横交错的渠道即为络脉,玄府作为络脉与其它组织结构相连、与外相通的门户,可构成人体经络体系更加细小的结构单位,络脉主运输精微,故玄府代络脉行使其功能。因此,玄府的形态较络脉更为细小,是一个微观概念,而络脉相对而言则较为宏观。

2.2 生理差异

在生理上,玄府与络脉具有相同的沟通表里、渗灌气血等作用,此外玄府还有运转神机的功能。

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11]。《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又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神的产生与人体精气关系密切,神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方能精充气足,血充神旺。精、气、血、津液等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神机运转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神的表现形式[11]。因此,玄府作为气液流通基本途径,伴随气的升降出入、津液流通和气血渗灌,生命才能表现出有神。如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等[12],正如《灵枢·六旨微大论》所记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其立孤危。”

2.3 病理差异

在病理上,玄府功能障碍易出现神志异常或隐性水肿,而络脉阻滞则易生包块。

玄府具有运转神机的功能,而脑又为元神之府、人神之所居,脑内玄府丰富,气液流通最旺,血气渗灌最多,一旦脑内玄府闭塞,造成气液流通和血气渗灌障碍,必然引起神机运转失常,出现临床上的神志障碍。常氏[13]将玄府基本病理病变概括为两种:开阖通利太过和开阖通利不及。故脑玄府病变表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神志出而不入,因神志出而难入,轻者表现为失眠、健忘、烦躁等,重者表现为癫狂等;神志入而不出,因神志入而难出,常表现为抑郁、沉默、痴呆独语等主要病症[14],甚者临床表现为“中风”的病证,如动作不能、言语不利、神志异常、半身不遂等[15]。常氏[16]认为玄府重要生理功能为流通津液,是机体赖以滋润的源泉,故玄府可称为“津液之海”。玄府出现病变则津液不能渗灌,津血互化丧失,易酿生水浊,形成以水浊为主体的复杂病邪群,即“水淫玄府”,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隐性水肿,即使四诊手段亦难以察觉。

郭子光教授[17]认为久病入络临床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病久顽固不愈,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一般活血化瘀和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刘氏[18]认为久病入络典型表现有疼痛、包块、闷胀、出血、寒热、发黄、肌肤甲错、面目黧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喻嘉言的《医门法律》云:“至络中邪盛,……为血为气,为痰饮,为集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因此,久病入络主要表现为络阻,即络脉的血行不畅,出现以包块、疼痛为主要病变。

2.4 治疗异常

在治疗上,刘河间的开通玄府以辛味药物为主,而叶天士的通络大法多用虫蚁和补虚药物。

如前所述,刘河间的开通玄府以辛味药物为主,不做赘述。叶天士的通络大法主要包括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虫蚁通络法、补虚通络法等,其中虫蚁通络和补虚通络为叶氏的一大创新,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该法为“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叶天士认为络病有虚实之别,络实者主要采用辛味药、虫类药通之,络虚者应予通补兼施、寓通于补,即“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主张“气虚则补中以行气,血衰则养营以通络”,治疗多选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大枣、枸杞子、阿胶等补益药联合辛味药物,以达通补结合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玄府与络脉均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微小结构,但玄府较之络脉更为细微,是一个微观概念,而络脉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生理上两者均为运行气血津液的通道,具有以通为顺的特点,但玄府除具有与络脉相同的沟通表里、渗灌气血等作用外,还具有运转神机的功能;在病理上,“久病入络”与“玄府闭塞”均因不通为病,同时玄府功能障碍表现为神志异常及隐性水肿,而络脉阻滞则易生包块;治疗上均着眼于“通”,以通为贵;用药上均擅用辛味药,叶天士的通络大法多采用虫蚁及补虚药物。二者各方面联系密切,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叶天士的络病学说与玄府理论一脉相承[19]。

叶天士的络病理论与刘河间的玄府理论均为中医学重要病机学说,吕德[20]认为玄府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微观通道完善了中医藏象系统的结构层次;其通利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基本物质的输布环流;玄府闭塞病机充实了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微观病机理论;开通玄府法发展了中医学治疗独具特色的治则理论。邱氏[21]认为络病理论开创了指导脏病辨治的先河,开拓了疑难杂病的辨证思路,提高了疑难杂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从玄府理论和络病学说的内涵、分布、生理、病理及治疗等特点,比较分析两者共通之处、相异之点,对拓宽视野、寻求中医临床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着巨大价值。

[1] 邱幸凡.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6):22.

[2] 孙良生,余海彬.久病入络学说的内涵及生理功能简释[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4.

[3] 吴以岭.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J].疑难病杂志,2003,4(2):90.

[4] 罗再琼.浅论玄府[J].辽宁中医药杂志,2008,35(12):1853-1854.

[5] 周小平.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24.

[6] 罗再琼.“玄府”:藏象理论的微观结构[J].中医杂志,2011,52(16):1354-1356.

[7 ] 常富业,王永炎.论开通玄府[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9):128.

[8] 吕德.论玄府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医杂志,2013,3(54):539.

[9] 王明杰.玄府论[J].成都中医学院院报,1985,8(3):1-4.

[10] 陆鹏,张茂平.论“玄府为络脉之门户”[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5.

[11]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5.

[12] 常富业,王永炎.玄府概念诠释(六)—玄府为神机运转之道路门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12.

[13] 常富业.玄府病变与神机运转障碍[J].江苏中医药,2009,41(8):11.

[14]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

[15] 季帅.从玄府学说论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江苏中医药,2013,54(14):1198.

[16] 常富业.水淫玄府与隐性水肿假说[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1):10.

[17] 黄学宽.郭子光教授运用“久病入络”学说临证经验.[J].中医教育,2000,19(1):59.

[18] 刘绍能,刘为民.络脉病症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2,18(4):2-3.

[19] 邓慧芳,白俊杰.叶天士对刘完素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吉林中医药,2013,33(10):977.

[20] 吕德,罗再琼.论玄府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医杂志,2013,54(6):539-540.

[21] 邱幸凡.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6):23.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7-01

张先元(198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呼吸病及老年病临床研究。

R221

A

1673-2197(2014)20-0010-03

猜你喜欢

络病玄府络脉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