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变形分析
2014-03-07李鹏文豪
李 鹏 文 豪
(1.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都 610041;2.国电大渡河公司库坝管理中心,四川乐山 614900)
1 工程概况
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跨四川省西部汉源县和甘洛县两县境.枢纽区位于瓦山断块西侧大渡河由北向南急转向东流的“L”型河湾地段,河流深切,呈“V”型峡谷地貌.右岸为河流凹岸,主河床偏向右岸,坡度一般40~45°;左岸为河流凸岸,东西向岸坡相对较陡,平均坡度大于60°.河床覆盖层厚度一般40~60m,最厚70~80m,由老到新堆积顺序为第①层漂卵石层(Q32)、第②层卵砾石层(Q41-1)、第③层含漂卵石夹透镜状砂层(Q41-2)、第④层漂(块)卵石层(Q42)[1].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坝轴线走向为N29°E,坝顶高程856.00m,底高程670.00m,最大坝高186m,坝顶长540.5m,上游坝坡1∶2和1∶2.25,下游坝坡1∶1.8,坝顶宽度14m,底宽96.0m.心墙顶高程854.00m,顶宽4m,上、下游侧坡度均为1∶0.25.心墙上、下游侧各设二层反滤层,层厚上游均为4.0m,下游均为6.0m.水库正常蓄水位850.00 m,校核洪水位853.78m.坝体断面主要分为4个区,即砾石土心墙、反滤层、过渡层和堆石区;围堰与坝体堆石部分结合.大坝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1].
瀑布沟水电站于2004年3月30日正式开工,2005年11月22日实现河道截流.2009年11月1日2号导流洞下闸,水库开始蓄水,12月13日蓄水至死水位(790m高程).自2010年5月8日开始二期蓄水,至2010年10月13日水库蓄水位已达到正常水位850.00m高程,创造了大型水库一个汛期蓄水至正常高水位的新纪录.以后每年均消落至死水位并蓄水至正常蓄水位.
2 变形监测布置方案[2-3]
在坝体表面布置104个位移标点,既作水平位移观测又作沉陷观测,分别在大坝坝顶0-005.00和坝顶0+005.00及坝0+000.00桩号、下游坝面在806 m、756m、731m高程平行坝轴线方向及上游795m高程马道各布设一条监测断面.
在坝体内部布置了4个变形监测断面(桩号分别为0+128.00m、0+240.00m、0+310.00m和0+431.00m),在各断面806.00m、758.00m、731.00m高程的心墙防渗体下游坝坡反滤层、过渡层、堆石体中分别布设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CH)和水管沉降仪(VE),用以监测坝体内部分层水平位移和沉降位移.典型断面变形监测布置图如图1所示.
图1 砾石土心墙坝典型断面变形监测点布置图(0+240.00)
3 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3.1 坝体外部变形分析
图2~4为大坝外部观测点最后一次测值的空间分布图,其中上游795m马道的测值是二期蓄水前(2010年5月)的数据,其它部位是最近观测数据(2012年10月).其中,水平位移向下游、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垂直位移下沉为正,反之为负.
图2 大坝左右岸方向测值分布曲线图
图3 大坝顺河向测值分布曲线图
图4 大坝铅直向测值分布曲线图
由图可知,在左右岸方向,大坝左岸向右变形,最大变形为196.00mm(桩号0+128.00m,坝轴距0~005.00m);右岸向左变形,最大变形为214.77mm(桩号0+431.00m,坝轴距0~005.00m).在顺河向方向,上游坝体向上游变形,最大位移为209.31mm(桩号0+078m,坝轴距0~005.00m);下游坝体向下游变形,最大累积位移为569.88mm(桩号0+501.00m,坝轴距0+116.00m).在铅直方向上,坝体整体沉降,最大累计沉降为1 055.21mm(桩号0+240.00m,坝轴线上游0~005.00m处).
总体来看,左右岸方向坝体呈沉降、压缩变形,且右岸变形比左岸大,主要是右岸岸坡较陡;顺河向方向坝体整体呈沉降、扩展变形,且上游变形比下游大,主要是因为上游坝体受库水位影响产生湿化变形;铅直方向上,坝体整体沉降,且随着高程的增加,变形也不断增加,主要是坝高沉降累计所致.坝体外部变形符合土石坝变形规律,整体变形正常.
3.2 坝顶外部变形分析
图5~7为坝顶各点在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一期蓄水后,上游坝坡EL790m以下受水浸泡软化,心墙及上游坝体在顺河向上整体向上游位移;二期蓄水后随库水位升高,坝顶及下游坝坡在顺河向上整体呈现向下游位移,且随库水位变化坝顶变形在顺河向上整体呈现往复变形,并逐渐趋于稳定.左右岸方向和铅直向位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并趋于收敛.
图5 坝顶0-5m桩号顺河向位移空间分布图
图6 坝顶0+5m桩号坝轴线方向位移空间分布图
图7 坝顶0+0m桩号沉降空间分布图
总体来说,坝顶变形在空间分布符合土石坝变形规律,在时间上虽受库水位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趋于收敛,坝体整体运行正常.
3.3 心墙区沉降变形分析
图8~10为典型断面不同高程测环累计沉降时间过程线.由于坝体变形复杂,高程较低的各测环相继堵管,仅824m高程以上的各测环有大坝整体填筑完成后的监测数据.图10中,各观测数据2009年12月10日突然明显增大,11日恢复到原趋势,29日再次明显增大,这主要是观测仪器的调试所致,不影响坝体变形整体规律.
图8 0+310断面坝轴线累积沉降过程线(下部)
图9 0+310断面坝轴线累积沉降过程线(中部)
图10 0+310断面坝轴线累积沉降过程线(上部)
从空间分布来看,EL733m高程以下的沉降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EL733m高程以上的沉降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心墙沉降量最大的部位位于坝体约1/3处;从时间过程来看,各测点沉降测值随填筑高程的升高发展较快,填筑完成后测值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说明坝体中下部在蓄水前已基本沉降完毕.
2010年5~10月,水库由死水位蓄水至正常蓄水位,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水位从正常蓄水位缓慢向死水位回落,相应的,2010年6~12月,心墙沉降变形速率加大,2010年12月到2011年4月,心墙沉降变形速率稍有减小,反映了水库水位对心墙沉降变形的影响,且变形有一定的滞后性.2011年5月以后,心墙沉降变形随时间以较为稳定的速率发展,且呈现收敛态势.
3.4 堆石区沉降变形分析
图11~12为不同断面堆石区沉降变形空间分布图.从空间分布来看,下游侧堆石区的最大沉降集中于距坝轴线88m至96m(次堆石区),高程731m到758m之间(坝高1/3处),最大沉降为2 441mm,发生在CH8号测点处(溢0+240m,坝0+88m,758m高程).从时间过程来看,CH8施工区沉降量为2 136.8mm,占总沉降量的87.6%,而运行初期沉降变形已趋于稳定,说明堆石料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蓄水过程对下游堆石区的沉降变形影响较小.
图11 0+240断面不同高程各测点沉降变形
图12 0+310断面不同高程各测点沉降变形
从空间分布来看,下游堆石区的沉降变形以次堆石区最大,过渡料区次之,反滤料区较小.考虑到心墙区的土料特性,其沉降变形量肯定大于堆石区,因此,坝体下游变形并不协调,这应是瀑布沟大坝坝顶出现浅表裂缝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以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内外观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对其主要监测断面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由前述分析可知,坝体监测资料总体规律合理,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坝的实际运行性态.施工期各测点沉降测值随填筑高程的升高发展较快,运行期随时间发展较慢;水位对沉降变形有影响且有一定的滞后性.
2)坝体沉降整体规律性良好,心墙和堆石区最大沉降均位于坝高1/3处.
3)水库运行后大坝变形符合一般规律,大坝整体呈向下游变形的趋势,向顺河向变形的位移、心墙的竖向位移、堆石的竖向位移等监测值均在一般经验值范围内,且已基本收敛,说明大坝运行正常.
4)下游坝体变形不协调,这是导致瀑布沟大坝坝顶裂缝的主要原因.
[1] 余学明,何 兰.瀑布沟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设计[J].水力发电,2010,36(6):39-42.
[2] 涂扬举,王文涛,陈向浩,等.瀑布沟砾石土心墙堆石坝施工期监测分析[J].水力发电,2010,36(6):71-74.
[3] 邢新元,孙文胜.瀑布沟水电站大坝砾石土心墙施工监测分析[J].湖北水力发电,2009(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