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体会

2014-03-06师海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效果病理

师海蓉

(江汉大学 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56)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思维、创新思维、主动学习精神及科研素质等的培养等,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及学术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江汉大学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在2009年开始实施,在教学改革上集思广益,不断吸取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和改革成果,也注重自己的教学积累,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串讲教学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是贯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复杂、抽象、综合且跨学科,而且又和临床结合,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且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学好病理生理学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作者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学生的课堂调查和试卷分析,在教学上实施了阶段性串讲(小结)和全面性(总结性)串讲,教学效果显著。

1.1 阶段性小结

提前发小病例到学生QQ群,让学生尝试用前一阶段的所学知识分析、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内化知识点,这样在教师讲解时学生即可查漏补缺,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平衡、整体、动态的学习思维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应注意4个方面:①病例的选择:要求所选的小病例不能太难,又能把所学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初步培养其分析能力;②病例应不断更新:便捷的网络使学生容易形成“搜索-复制-粘贴”的习惯,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不断更新案例迫使学生主动思考;③病例同时需覆盖一部分后续知识点:引出学生未学到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④教师在串讲时应注意各章节内容的内在前后联系: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线性表或流程图进行概括总结将更有助于学生复习并深刻掌握知识点。

1.2 全面性总结

全面性总结应高屋建瓴,始终贯穿平衡、整体、动态的思路去进行:①明确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定位,疾病是机体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分析各种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调节机体的紊乱,让机体回归平衡,让学生树立“平衡的理念”,从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下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内容、课程内容的主线;②以将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性逐步融合,到最后使各知识点以人为“整体”融会贯通,真正与临床接轨;③在线上再具体阐述每个章节内容要掌握的知识点,特别是课堂上没消化的重点难点;④最后举几个特别典型能综合贯穿各章节内容的案例进行分析[1],巩固所学内容。只有高质量的典型病例配以合适的问题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重点、难点和学生现有的医学知识基础,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结合病例提出合适的问题。

对串讲教学的意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串讲前调查显示只有38%的学生支持串讲,42%的学生无所谓,20%的学生觉得意义不大,可以不进行串讲;串讲后98%的学生喜欢并支持串讲,认为串讲强调了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整体和主线,阐明了内在联系,培养了其综合思维能力;95%的学生认为串讲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和考试有很好的帮助。因此,病理生理学应用串讲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帮助复习考试的关键在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整合知识,更好地分析思维案例,更好地理解把握要点,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2 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科研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2]。参与科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可以很好地实现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既是对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回顾,同时又是通向临床的桥梁,大学生此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又对科研和临床跃跃欲试,充满好奇和探究,因此是与科研结合的最佳时机。但大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研基础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根据病理生理学的课程特点,尝试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且教学效果也不断加强,实现了有效教学的三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下面简要总结在大学生科研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

2.1 启蒙阶段: 理论知识学习阶段

在教学中,深入透彻讲解理论知识,并同时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最新进展,引导学生转化思维方式,逐渐明晰科研思维,有目的培养创新思维,营造科研氛围。

2.2 第一阶段:机能学实验阶段

此阶段是非常好的契合点,学生在此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检验,满足了对实践的渴望又进一步内化了理论知识,开始从知其然逐步跨向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此时的验证性实验虽局限于模拟,但也是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研思维的构建过程。并且验证性实验在操作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应对意外并解释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是否掌握透彻的检验,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充满好奇,逐步对科研有所了解,使科研落入现实而不是像海市蜃楼一样遥不可及。

2.3 第二阶段:自选实验阶段

此阶段非常重要,在验证阶段后,学生急于寻求突破点实现创新,但其知识基础及其科研条件又不具备,此时需要一个介于验证实验和创新科研的过渡——学生自选实验。学院设立有专项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此时虽仍处在模拟阶段但实验内容已初步脱离课程教学,学生此时开始结合基础知识,网络功能,团队互助,进入科研的尝试。自选实验是创新实验的雏形,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未知世界的初探,这样一个良好的过渡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绝佳过程,即“理论-实践-应用-理论”的模式。理论用于实践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好途径,在教学中发现病理生理学知识学得好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成功率会高些,而科研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学生不断求知的促发点,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是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2.4 第三阶段:大学生科研阶段

经过以上训练,学生再参加大学生科研就驾轻就熟,而且教师带教也非常容易,教学与科研的同步使得学生和教师达到了双赢。在这一阶段,通过选拔,筛选出优秀项目,鼓励、推荐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课题;对于可行性较大却未获得资助的项目,学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或联系有基金项目的教师。目前作者所在院校学生参与的课题项目、大学生创新课题设计竞赛、发表学生论文数目逐年增多,明显扩大了学生的受惠面。据学生就业和考研反馈的信息,学生在竞争时脱颖而出明显受益于此,这实际也形成了另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低年级学生求知和参与科研的欲望,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大大提升。

充分利用病理生理学应用性强的特点,把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科研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实用型及创新型的医学人才,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3 激励机制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沟通的主阵地,拥有激励学生的最佳环境。教师除了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可以创设各种契机来激励学生[3]。

课堂的活跃性一方面来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来源于对贴近生活的问题的解决[4],解释的能力的愉悦感,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自我欣赏和获得他人欣赏的心理更需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在课堂上如果是大教室上课,设立必答和抢答,分成班级和个人的,班级如果答对了可以整个班级全部加分,如果是个人则只自己加分,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都得到满足。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答错则不扣分,因此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抢答不成功学生可以指定下一个答题者,经过课堂试验,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既有竞争又轻松的授课方式。实践也证明,把竞争机制适度引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作为病理生理学教师,要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并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思索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Krain M.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se learning on student engagement [J]. Int Studies Perspect,2010(11):291-308.

[2]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等.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76-378.

[3]任 岩. 运用激励机制,激活语文教学活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59-61.

[4]Gikandi JW,Morrow D,Davis NE. Online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omput Educ,2011(57):2333-2351.

猜你喜欢

生理学教学效果病理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