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倦怠预防的医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2014-03-06李洪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学院校医学生

冯 霄,李洪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医生会出现对工作的厌倦,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工作质量下降等,这就是职业倦怠。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更多关注的是医学生的专业发展,而对其日后职业倦怠预防方面的素质教育则相对忽视,没有或者很少将其列入正常的学校培养计划之中,针对预防职业倦怠的医学生教育研究更少。而医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特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习任务、记忆为主的单一学习方法及实习期医患关系的处理,都是医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对自身职业产生倦怠的原因。因此,在医学生参加高等教育期间、实习期间、继续教育期间等不同阶段,开展医学生心理、人文等方面的素质教育,预防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医生的职业倦怠情况,结合目前开展的预防职业倦怠的医学生教育,研究合理的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1 研究内容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在校学习和参加实习的医学生,也包括工作后参加继续教育的医学生。通过研究医生职业倦怠现状,调研国内外有效预防职业倦怠的素质教育形式,采取措施预防、降低或缓解该部分医学生职业倦怠,论证应从早期预防和强化此类教育。

基于“职业倦怠”预防的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降低将来走上社会后职业倦怠程度,使医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岗位有重大的意义;其次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实和完善医学生的整个教育体系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对于保持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结果

医生职业倦怠情况。以12所医院的医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为参加继续教育阶段的医生,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36份。通过访谈发现,医生整体来说职业倦怠程度较高,抽取了部分数据分析,称“每天都面临巨大压力”260人,占77.38%;称“对工作感觉疲劳”213人,占63.39%。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职业倦怠的三个纬度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均值为中等偏上,可见医生的工作并不轻松,由此导致的心理负担也将更大。在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中,情感衰竭相对比较高。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说明医生在工作中确实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导致情感衰竭严重。因此,应该重视医生的职业倦怠现状,强化医学生素质教育,从而预防其工作倦怠程度。

目前高校普遍有开展一些人文类课程,对预防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数量并不多,通过对4所医学院校的调研发现,多数学校都专门开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对医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专门针对职业倦怠预防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较少。在学生实习期间,医院普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对预防职业倦怠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岗前培训内容较单一,对实习学生的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培训还不足,此外针对职业倦怠预防的专题讲座很少。在继续教育阶段,医生的整体倦怠程度属中等偏上,但是继续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少有缓解其职业倦怠情绪的内容,对传统医学文化的灌输、医生责任的培养、在医疗工作中降低个人压力等内容少有涉及。

3 医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倦怠预防策略

3.1 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学生职业倦怠预防策略

强化人文教育,开展针对训练。预防职业倦怠,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人文和心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感、社会适应性等,因此建议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一系列的课程如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医学生职业倦怠预防等,使学生心理和人文修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此外,还需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我减压训练、医患关系沟通训练,为将来从事医生这一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了解医疗现状,积极开展实践。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医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要使医学生了解医疗现状,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神圣性,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要积极开展实践,通过走村入户、义诊等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端正医学专业思想,树立忧患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学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要求学生克服困难积极面对,使其心理素质在磨练中得到提高。医学院校一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创新社会实践内容,为将来医疗工作中预防职业倦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内涵修养。大学期间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科学研究证明,有着丰富业余兴趣爱好的人,在生活中能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有助于更大程度的缓解职业倦怠。医学院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同时多举办人文医学讲座、知识竞赛、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内涵修养,调节心理状态,使其在走上社会前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3.2 实习期医学生职业倦怠预防策略

重视岗前教育,加强能力训练。岗前教育是使医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保障实习效果的前提,岗前教育不但要覆盖卫生知识法规、医院规章制度等内容,还要覆盖如医生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心理防御能力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在上岗前就培养其责任心、进取心;此外,要加强实际能力训练,带教教师要尽量让实习生参加门诊和查房等医疗工作,使得医学生能全面、客观的认识到医生这一职业。通过岗前教育和实际的能力训练,增加其工作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正确引导学生,缓解学生压力。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一名只具备医学理论知识的学生转变为初步具有临床经验和处理能力的医生的关键时期,临床实习期的医学生往往背负更大的压力,既要面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压力,又要面临学业方面的压力,还要处理实习期间医院的工作。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引导学生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着力缓解其工作压力,对预防职业倦怠尤为重要。临床带教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其实践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如医患关系沟通、自我调节与减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激发其工作热情,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3.3 后期继续教育职业倦怠预防策略

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针对职业倦怠及缓解职业倦怠的继续教育比较少。因此在对医生的继续教育体系中,不但要让医生学习各种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和心理素质教育,加入如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开展预防职业倦怠专题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医学高校也应积极与卫生部门合作,定期去医院举办一系列预防职业倦怠为主题的讲座,引起卫生部门和医院对此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调整,来预防和降低医生职业倦怠。

4 结语

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期及后期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是构筑医生预防职业倦怠的三个紧密衔接的过程。医学院校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预防职业倦怠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各类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内涵修养,并在三个阶段采取不同侧重的素质教育方式来提高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庆国. 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王丽荣.预防职业倦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5[3]:5-6.

[3]王 惠,张 宁.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08,16(4):397-399.

[4]陆凤艳. 医学生临床实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6):93-94.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学院校医学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