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权体制下的男性霸权——论弗洛伊德对女性的歧视

2014-03-06尹岩松

关键词:弗洛伊德理论

尹岩松

(1.郑州大学德语系,河南 郑州 450000;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导致社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传统社会的历史与精神文化体系都在逐渐自我崩垮。社会的纵向变化日趋表现为自我危机、语言危机与意识危机。不同形式的自我寻找与意义寻找则代表了价值认同缺失所导致的混乱以及能动自我的方向迷失。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大生产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工厂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与两性关系被重新整合,旧有性别角色分配观念和传统劳动分工不断受到质疑。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并没有使女性摆脱社会传统习俗的束缚,她们的活动领域仍然更多的是被限定在家庭范围之内。但是伴随着女性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挣脱传统的角色定义,妇女运动也开始蓬勃兴起。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女性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的身份定位,不再止步于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她们身上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开始走向社会,在各个领域与男性展开竞争。①Wolfgang Beutin,Klaus Ehlert:Deutsche Literaturgeschichte.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Gegenwart,Stuttgart;Weimar,2001,S.256-280.

一、“厌女”文化的产生

妇女运动的发展和女性的崛起不仅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男性的身份认同与身份焦虑。面对这种状况,在文化艺术范围内相应的进一步突出了对男性自我理解与男性意识体系的强调,“厌女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特别是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厌女情结。“厌女主义”和歧视女性的思想在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哲学、艺术、乃至文学领域屡见不鲜。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随着对女性理论研究的发展而达到了一个高峰。②Rosa Mayreder:Zur Kritik der Weiblichkeit.Essays,Jena und Leipzig 1905,S.187.

亚瑟·叔本华在他1851年发表的《论女性》一文中对女性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彻底贬低。他认为女性同男性相比其劣势从外观上便一目了然:“从女性的体貌特征可以看出,她们注定既不适合高深的脑力工作,又无法胜任强大的体力劳动。”在他看来,女性在智力与道德方面都远输于男性,她们“缺乏理智与思考的能力”,却擅长“说谎”和“伪装艺术”。③Arthur Schopenhauer:über die Weiber.In:ders:Parerga und ParalipomenaⅡ,Zürich 1991 S.527.女人就是个大孩子,一个“智力上的欠缺者”,所以她们能胜任教育孩子方面的工作:“女性自身幼稚、懒散、目光短浅,总之她们一生都是大孩子,一个处于孩童和真正的人类——男人之间的中间阶段。正因为如此她们才适合我们最初孩提时代的教育工作。”对于生活当中所犯的过失,女人会用“讨好男性”来掩盖,所以“她们的天性便是顺从”。①Arthur Schopenhauer:über die Weiber.S.528 -531.

尼采作为这一时期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其对女性的看法也体现出对女性强烈的歧视。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便通过老妇人对查拉图斯特拉的建议表达了自己对两性关系的看法:“你去拜访女士们吗?别忘记带鞭子!”在尼采看来,女人生来就是男人追求的玩具,是男人的猎物,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像支配物品一样对女性随意支配。女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男性:“男人的幸福就在于——我要,而女人的幸福则在于——他要。”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Also sprach Zarathustra und andere Schriften,Werk 2,Köln 1994.S.89 -137.在另外一部著作《善恶的彼岸》当中,他声称:“女人的伟大艺术创造就在于谎言。”他对女人的思考能力表示深深的质疑。所以他认为对待女人时必须考虑到她们的这种缺陷,这不仅是男人的权利,更是男人的义务:“他必须把女人当成财产,当成可以锁起来的物品。她们的天性便是顺从,在顺从之中她们才能实现自我”③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und andere Schriften,Werk 3,Köln 1994.S.164 -171.。

奥托·魏宁格作为这一时期性别关系研究的专家也极力宣扬对女性的仇视。在《性别与性格》一书中,他把女性定义为本能的动物。在他看来,纯洁的女性只有两种存在形式:少女和母亲。后者由于潜在的性欲其纯洁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女性的一生都要臣服于她们的性欲。他声称:“没有什么比性欲更罪恶,女性也没有,因为女性本身就是罪恶。”魏宁格声称,本能决定了除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之外,女性不需要别的身份。因为从丈夫和孩子身上她的这种本能已经得到了满足。那种对超出她本能之外事物的兴趣充其量不过是装模作样的表演,其目的其实仅仅是为了向她所爱的男人献媚讨好。在他看来,男人可以兴趣广泛,例如政治、经济、科学等领域都可以涉猎,而女人则应该完全置身其外。正是因为兴趣的这种局限,所以女性永远无法成为天才。魏宁格深信天才等同于“潜在的男性气概”④Otto Weininger:Geschlecht und Charakter,Verlag Mattes﹠ Seitz 1980.S.55-67.。

二、弗洛伊德歧视女性言论与理论思想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而备为关注。面对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危机,弗洛伊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试图以心理分析理论来寻求解决危机的出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同时对其他人文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理论与观点却直至今日仍广受争议。特别是在女权运动兴起之后,女性主义者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男权中心主义倾向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与批评。

弗洛伊德认为,掌控妻子的生活是男人的自然权利,也是男人优越性的体现。对这种观点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赞赏”:“他可能是本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了。他完美的摆脱了传统偏见的束缚。但与此同时他在某些方面缺乏对荒唐之事的感受力……。”弗洛伊德这里所说的“荒唐之事”指的就是穆勒在女性解放与女性问题方面的观点。穆勒坚信:“婚姻当中的女性可以取得和男人同等的成就”。对此,弗洛伊德反驳道:“穆勒的主张整体来说可以归为一点,但从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人性的力量……。让女性像男性一样去为生存而打拼,这完全是缺乏生命力的想法。难道我应该把我柔弱可爱的女儿视作为竞争对手?”他认为,立法与习俗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但是女性的地位真正应该体现在:“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个让人倾心的小宝贝。在成年后成为一个受人爱慕的女人。”⑤Erich Fromm:Sigmund Freud.Seine Pers?nlichkeit und seine Wirkung,Frankfurt a.M,1982.S.98-107.

弗洛伊德对女性解放的观点同这一时期男性当中广泛传播的看法并无二致。弗洛伊德是十九世纪的超凡天才,他对当时根深蒂固的一些偏见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是在女性问题上,他却秉承着传统的陈腐观念。仅仅因为穆勒提出了一种几十年后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他就将其斥为“荒唐”,乃至“毫无人性”。他似乎是不由自主地赋予女性以弱者的身份,这种观点也反映在他的理论研究当中。他将女性定义为没有真正自我性别的,遭到阉割的男性;总是对男性充满嫉妒、虚荣而不可信赖;其超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这种观念其实无非就是当时父权中心制思想偏见的一种变体。弗洛伊德作为一个时代的大师,他对许多传统的偏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谴责,但是他却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即使在半个世纪以后,弗洛伊德仍然坚持这种看法。他在同他的一个美国学生沃蒂斯博士的谈话中,就对他眼里美国文化的“母权制”特点进行了转弯抹角的批评。沃蒂斯问他:“难道您不认为男女平等是最好的状况吗?”弗洛伊德回答说:“这在实践中是没有可能的。平等必须存在,但男人的一点优越性无伤大雅。”①Erich Fromm:Sigmund Freud.Seine Persönlichkeit und seine Wirkung.S.125.

弗洛伊德对女性从感情上并不亲近,所以导致他对女性缺乏真正的了解。他对女性的理论就演变为男性偏见的幼稚性合理化,其本质不过是男性的偏见,其目的不过是妄图掌控女性,掩盖男性面对女性的身份焦虑而已。在一次谈话中,弗洛伊德自己也坦言:“我对女性的心理潜心研究了三十多年,但有一个问题我却仍然找不到答案。那就是:‘女人究竟是什么?’”②Erich Fromm:Sigmund Freud.Seine Persönlichkeit und seine Wirkung.S.145.。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心理的形成深受“阴茎嫉羡”与“阴茎渴望”思想的影响,它们决定了女性的气质特质乃至她们的整个生活。女孩发现其身体构造上与男孩的不同而由对母亲的亲近转为对父亲的亲近,女孩由此进入俄狄浦斯情结状态。在弗洛伊德看来,女孩这种“阴茎嫉羡”在“成功的”精神与心理发展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平衡,女孩才能成为“完整的女性”。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描写女性心理与性发展中所用的表述方式。在《女性性欲》一书中,他写到:“小女孩在偶然之间发现了她生理上的低劣,”当“小女孩通过看到男性生殖器而发现自己的缺陷时,她并不是毫不犹豫,毫无反抗的欣然接受的。”③Sigmund Freud:Studienausgabe Bd.V:über die weibliche Sexualität,Frankfurt a.M,1969,S.221 -245.在弗洛伊德看来,女孩对她没有阴茎这一事实的承认,绝非意味着她很容易屈服于这一事实。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会继续坚持希望自己获得像阴茎那样的东西。这种愿望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并保持着相当可观的贯注能量。他强调女性这种获得阴茎的渴望,最终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形成某种动机。甚至是女性从事智力工作的能力也被弗洛伊德认为可能是这种压抑愿望升华的变型。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失》一文中,他进一步提到,小女孩“通过同男性玩伴的比较中发现,发现它‘发育的太短了’,而把这一事实视为亏待,视作低劣的原因。”④Sigmund Freud:Studienausgabe Bd.I: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und neue Folge,Frankfurt a.M,1969,S.108-116.弗洛伊德认为,女孩的这种心理甚至影响到她们性欲的发展。由于这种“阴茎嫉羡”心理,她们渴望获得男性生殖器意义上的快乐。因为缺少男孩那个优越的“家仆”,女孩的“自爱心”也受到了损伤,她们就放弃了通过手淫从阴蒂中获得满足感的尝试。她们还常常压抑大部分的一般性性倾向。这种解剖学上的因素与女性气质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女性的“性冷淡”。而这种描述其实纯属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宣传。当时,中产阶级妇女通常所表现出的性冷漠,是资产阶级婚姻的占有性质所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限定她们是所有物,她们必须是被动狩猎的对象,所以她们很难在性方面掌握主动权,而这样一来她们在性生活中便被认为是“没有生气”,只有上等阶级的女人和妓女才被赞许为充满活力的性欲对象。“如果弗洛伊德多接触一些来自法国和英国贵族家庭的最上层女性病人,他对妇女性冷漠的僵硬描述或许会有所改变。”⑤Daniela Weiland:Geschichte der Frauenemanzipation i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ECON TaschenbuchVerlag,Düsseldorf 1983,S.223.

而且在弗洛伊德看来,女性因为其生理的构造及其影响而导致她们在心理上更为自恋:“我们把大多数自恋现象归之于女性气质”;他认为女性的虚荣心理同样也源自“阴茎嫉羡”,“因为她们一定会更高的估价自己的魅力,以作为对其早期性缺陷的晚期补偿”。传统观念普遍把害羞赞扬为一种非常优秀的女性特征,而这种女性气质却遭到了弗洛伊德的否定乃至贬低:“但它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平常。我们相信,它有着自己的目的,即掩饰生殖器方面的缺陷。”①Sigmund Freud:Studienausgabe Bd.I: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und neue Folge.S.132 -135.

弗洛伊德把女性定义为不完善的、残缺不全的、遭阉割的、有缺陷的。事实上他遵循的完全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消极标准。他在这里的定义完全没有把女性当作独立自主的本体,没有以积极的视角来进行评价,而只是将女性与男性进行比较,并导出否定性的结论。②尹旦萍:《平等还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他的这种想法是为女性的发展与女性的本质规定了一个男性为主体的规范标准。他无非是将他同时代卡尔·克劳斯、奥托·魏宁格等人鼓吹的传统偏见思想进行了重新加工。不同的是,他首先构建了一个平台,也就是他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然后以这个平台为基点引出了他陈腐守旧的结论。由此,女性的低劣不再是命运的安排或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一方面打破了有关女性气质的一些陈规俗套,另一方面他又创造了一套新的陈词滥调。③埃里希·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7~38页。

在他的“超我”理论中,弗洛伊德将这种女性性心理的发展及其影响进一步放大。他认为女性性心理的这种发展轨迹导致她们同男性相比,在“超我”的形成方面是不完善的。因此导致女性缺乏对伦理道德的认识,而更多的为感觉所掌控。人们不便言明,但又无法摆脱这种想法:道德要求的水准对女性来说完全是另外一种状况。超我对女性而言永远不会像我们对男性要求的那样坚决、客观,而且独立于情感之外。女性与男性相比缺少公正感,缺乏对生活必然要求的服从。因而女性常常在做出决定时为温柔或者仇恨的情感所左右。相关的这种例证在超我的形成过程中不胜枚举。同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新论》“女性气质”一章中同样断言:“妇女可能被认为缺少公正感,这种情况无疑于忌妒在其心理生活中的作用有关;因为对公正的要求就是对忌妒的修正,而且规定了使人能够摒弃忌妒的条件。“女性”在“超我”形成过程中的这种缺陷导致她们相对于男性对社会兴趣较少,而且她们升华本能的能力也弱于男性。这进一步促使女性很早就展现出灵活性、精神发展潜力与可能性的匮乏。对此弗洛伊德总结道:“升华的能力造成了最大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我禁不住要提到一种在精神分析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印象。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年轻的、有点不成熟的个体,我们希望他能充分利用精神分析为他揭示的发展可能性。然而,同龄妇女却常常因其心理上的僵化和不变性而使我们吃惊。”④Sigmund Freud: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und neue Folge.S.108 -121.他认为女性的力比多固定在最后的位置,似乎难以为其它状态所更换。因此,女性就没有别的道路通向进一步的发展,整个过程都业已完成,以后再不易接受影响;在通往女性气质的艰难发展中,她们似乎已耗尽了与人类有关的一切可能性。女性的这种心理状态就被弗洛伊德定义为“精神失调”,而这种状况只有通过解除患者的“神经症冲突”才能治愈。⑤赵云龙,赵建新:《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第1期。

事实上,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女性行为举止比男性要幼稚,她们的才智要低于男性。根据这种思想,她们被监管、被约束、自由也被限制。与男性不同,十八岁被视作为女孩通常的结婚年龄。弗洛伊德断言,女性在三十岁左右表现的是“心理上的僵化”和“不变性”。而事实上这种状况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女性三十岁之前的生活中本身就没有什么变化可言。毫无乐趣、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往往不是女性自己主动的选择。发展空间与自由的匮乏使她们逐渐丧失自我,面对生活中的这种单调与无聊她们只能听天由命或者是陷入精神上的歇斯底里。但是社会文化条件导致她们丧失了对“力比多”进行最终定位的可能性。⑥Bund Österreichischer Frauenvereine(Hrsg.),Frauenbewegung,Frauenbildung und Frauenarbeit in Österreich,Wien 1930,S.14-17.

弗洛伊德臆测女性身上“超我”的作用要弱于男性,并由此得出女性更容易为本能与欲望所左右的论断。其目的不过是力图重申女性思想道德劣等性的陈词滥调,并为此寻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上就是关于女性气质我应当告诉你们的一切。它们当然是不完善,也不全面的,而且听起来有时很不顺耳。但不要忘记,我对妇女所作的描述,仅仅局限于她们的性质是由其性功能决定的这一点上。”①Sigmund Freud: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und neue Folge.S.105.

三、女性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批评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而由此引出了对女性的期望,理解与定位。20世纪初,女性在教育与就业方面受到了诸多限制,她们缺乏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生活的可能与自由。导向的缺失与自我理解意识的模糊妨碍了当时的女性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正确理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自我理解与自我意识的提高,女性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这种局限性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洛娜·马丁斯认为:“他 (弗洛伊德)似乎首先想要给他那个时代文化方面的陈规陋俗找一个科学的解释。”②施志渝:《20世纪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及其特质》,《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男性视角的产物,这一理论没有把女性视为独立的主体来进行评价,而是从男性心理的期望来定义理想的女性。

西蒙·德·波伏瓦指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这种教条主义特点以及它对女性自我定位方面造成的困扰。她1948年首次在《第二性》这本著作当中指出她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看法:“这位心理学家将男性定义为‘人’,而将女性视作为从属男性的‘小妇人’。只要她们有‘人’的表现,就被看作是在模仿男人。在这位心理分析家看来,儿童和女孩反反复复地在寻求同父亲或者母亲的统一,在‘男性’或是‘女性’倾向之间摇摆不定。而我们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在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客体性、第二性身份和自由的要求之间的选择上踌躇不定……对我们来说,女性是一个在价值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人’……”③波伏瓦:《第二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伊娃·菲吉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成一种力量因素,它阻碍了女性的自由发展,并力求维护由男性价值观所决定的社会现状。在她看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质核心是实现一致性,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顺从现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在这样一个为男性观念与价值体系所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个体自由被套上重重枷锁。④Eva Figes:Patriarchal Attitudes,London 1970,S.98.

贝蒂·弗里丹在对弗洛伊德的研究过程中将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父权主义和沙文主义因素归结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她称弗洛伊德为“他所处时代的囚徒”。她认为,弗洛伊德为我们充分展现了父权市民社会体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深入影响。在被打上了深深的维多利亚时代烙印的维也纳,在那种强烈的父权主义犹太文化的笼罩下,弗洛伊德无法正确区分由生物学、社会和历史因素所决定的行为方式:“在弗洛伊德看来许多东西是生物性和天性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其实现代研究表明这不过是特定文化条件导致的结果。许多弗洛伊德认为是人类本质的东西,其实不过仅仅是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中层人群所具有的特点而已。”⑤Betty Friedan:Der Weiblichkeitswahn oder die Mystifizierung der Frau,Reinbek bei Hamburg 1970.S.48-51.

舒拉米斯·费尔斯通首先从社会文化因素角度指出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的定义与早期妇女运动兴起原因方面的一致性:“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和性压抑的问题日益严峻。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同样都是对西方文明这一庸俗时代的反应。两种潮流都是时代觉醒的标志:但是弗洛伊德只是对这一时代毒瘤进行了诊析,而女性主义则是肩负起了治愈它的重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了对弗洛伊德批判,她认为,“社会因素是女性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家庭生活私有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性压抑导致了女性的精神疾病。”弗洛伊德没有把这些因素当成对女性歧视的根源进行谴责,反而是当成了社会必然的现实状况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⑥Shulamith Firestone:Frauenbefreiung und sexuelle Revolution,Frankfurt/M.1975.S.42-56.

四、结 语

弗洛伊德在生活当中的表现以及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对男女关系的界定方面总是流露着显而易见的父权色彩。他没有为改善当时女性的悲惨处境而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让女性置身于陈规陋俗之中饱受苦难。在他的理论当中,女性总是依附于男性。女性要么被定义为男性的附属伴侣、男性渴求的倾注目标,或者是接受生物再生产的功能成为母亲或者是后代的教育者。他与叔本华、尼采、魏宁格一样,依然秉持的是“厌女主义”的文化传统,宣扬的依旧是男尊女卑的沙文主义思想。他并没有尝试帮助女性打破旧有道德框架的束缚,而是继续鼓吹女性在生物性方面的劣等性。他不承认女性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而是仍然沿袭传统观念歧视女性的陈辞滥调。

任何思想体系,在它的发展以及被其创立者阐述的过程中,都必然带有一定的谬误。这并非因为缺乏智慧、创造力或者自我批评的能力,而是时代条件发展所必然造就的矛盾。一方面,作者本人有一些新的东西要表述,对一些尚未被他人提出的内容进行理论创新。这种创造性的思想对旧有观念进行了否定、批判,而具有解放性。另一方面,任何思想家都不得不在其时代精神的范畴范围内来表达他的理论创新。而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类型的“常识”,不同类型的思维与逻辑体系;任何社会都有它自身的“社会过滤器”,只有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经验才能得以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也只有在其文化的逻辑范畴、思想模式进行思维创新。

总而言之,任何理论思想都是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每位思想者也都无法摆脱其所属的阶级局限性。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并且影响极广,但他对女性的态度确实有失偏颇。他认为男女平等是不可思议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他的妇女心理学。他关于人类的一半 (女性)在生物、解剖以及心理上是劣于另一半 (男性)的观念,暴露出他的父权社会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特征。他蔑视女性的态度体现了他始终摆脱不了男性思维的固有模式,突破不了狭隘的性别自我中心。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措词口水战”:将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称为“Riots”(暴乱)有何深意 精读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