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穿孔1例

2014-03-06梁培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胃穿孔

梁培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 210008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穿孔1例

梁培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学部,南京 210008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双氯芬酸;胃穿孔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恶心、呕吐1天余,腹胀半天”于2014年3月13日入院。

入院前2天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6片(150 mg)。查血淀粉酶1670 U·L-1,脂肪酶1814 U·L-1。查腹部CT示:腹腔大量积气,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结合患者既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考虑消化道穿孔继发淀粉酶、脂肪酶异常,于入院当天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前壁近幽门管1.5 cm× 1.5 cm穿孔,行“胃窦穿孔修补术+腹腔脓肿清除术”,术后予以抗感染、抑制胃酸等治疗,病情好转于2014年3月25日出院。

2 讨论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s)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主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软组织风湿性疼痛,急性轻、中度如手术、创伤等的疼痛,牙痛、头痛等,临床应用广泛。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胃肠黏膜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甚至穿孔。NSAIDs对胃肠道黏膜上皮损害的机制包括局部和系统两方面作用[1]:局部作用为NSAIDs透过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膜进入胞体内,电离出大量H+,从而造成线粒体损害,影响细胞代谢,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致黏膜细胞间连接完整性破坏,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上皮糜烂、溃疡形成;系统作用主要是NSAIDs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引起胃黏膜血供减少,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减弱,H+反向弥散增多,进一步损伤黏膜上皮,致糜烂、溃疡形成。

NSAIDs致胃肠道损害的高危因素有高龄、既往消化道溃疡病史、长期大量服用等[2],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能比较有效地预防NSAIDs相关性溃疡及并发症的复发[3]。该患者有长期服用NSAIDs用药史,未服用抑制胃酸药物预防溃疡发生,属高危人群,此次发病在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后,因而考虑为NSAIDs所致胃穿孔。

服用NSAIDs一般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避免空腹服用药物;②不可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NSAIDs;③应尽量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服药,不要一次服用较大剂量,以免加重胃肠道不良反应;④应选用比较安全的NSAIDs;⑤可使用抑酸剂和黏膜保护剂,防止患者连续服用NSAIDs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

NSAIDs为非处方药,患者可随意购买用于抗炎镇痛,当疗效下降时,往往自行加大剂量,且未能仔细查看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导致严重事件发生。因此,医师和药师须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在服用NSAIDs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1] FortunPJ,HawkeyCJ.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small intestine[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7,23(2):134-41.

[2] 王晓春,杨根妹,唐晶,等.非甾体抗炎药致结肠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穿孔1例[J].胃肠病学,2010,15(2):448.

[3] 张国龙.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3):235-7.

R969.3

A

1673-7806(2014)06-558-01

梁培,女,主管药师 E-mail:liangpeimail@163.com

2014-05-19

2014-06-16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胃穿孔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对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分析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