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老母”历史形象及其文学流传研究
2014-03-06杨柳
杨 柳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 陕西 710127)
骊山老母也称骊山老姥,是由女神崇拜而塑造出来的一位女仙形象,被临潼一带人视为女娲娘娘的化身。在《古迹志》中对骊山是这样记载的“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既入遗编;绣岭温汤,皆成佳境。至若南阜烽台,北山石岩翁寺,蕊烽之标名,琴垒之斗巧,往迹俱在,烱鉴匪遥,非第一邑之胜观已也。”早在商、秦时期,民间就流传有多种与骊山女神有关的神话故事。唐朝后期对于“骊山老母”的信仰逐步形成,并正式成为道教所尊奉的神仙。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这位千古女神最终以“骊山老母”之名扎根民间。
一、有关史料对于骊山老母的记载
据《史记·秦本纪》载“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说明,骊山老母这位神女的出现,极有可能是把一个曾帮助周武王治理国家、戍边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真实女英雄的形象给神化了。象这样有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后人不但慎终追远,有时还难免夸大并加以粉饰,编成神话传播是常见之事。
上古时代的骊山,乃古西戎族分支骊戎之栖息地,它的活动区域即以骊山为中心,如今在骊山附近还分布着许多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遗址。另据宋《长安志》载:“骊戎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殷周时丽戎国城邑,城高一丈五尺……。”从方位、距离、规模和出土文物看,这个古城堡都与古籍记载接近,很可能是骊戎国城堡。骊山女的事迹说明她很可能是这个部落的女酋长。在临潼戏皇峪 (戏河峪)中有一个古堡寨,人称穆柯寨,东西宽30米,南北长165米。经考古发掘有古代青铜环、玉器及刻有条状文字、符咒的石块等。由于遗址南面有降龙木树两株,后人又将这一古城遗址与北宋传说人物穆桂英联系在一起,称为穆柯寨。
同样,在《论语.泰伯》记载有周武王的十大功臣之一为“骊山氏”。孔子也认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一般认为那个妇人是骊戎的女酋长,像西王母也被人称为某部落首领一样,而这个骊戎国只是西戎的小国之一。可以肯定,骊山确实在历史上曾有一位女英雄。又由于当时统治者的鼓吹与信仰,这个女英雄就自然被人们看成了神,称为“英烈女仙”。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①孙立权:《论语注译最新修订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孔子在这里说的“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指的是周武王之妻邑姜。邑姜帮助武王社稷出力、成了王国的有功之臣。至今在山西的太原市人们修建了宋代的建筑“圣母殿”纪念她的功绩。邑姜确实也是周武王的功臣之一。到了后来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亦有其人,非乌有也。”①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79页。并且他考证了孔子提到的那个妇人,就是骊山老母。看来,这个有功的夫人的确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领袖,女酋长相比武王之妻更胜任于女战士的形象。这可能是因为派一个一国皇后征战战场不太合适。所以,俞樾认为这个妇人是骊山氏比较合适。可以说,老母是由人而变得仙。这与妈祖的看法有些相似,有些学者认为妈祖为宋代莆田湄洲玙上林姓家中的小女儿,名林默,死后为人崇拜而成神。《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姥称为“骊山女”,认为她是一个帝王,故曰“骊山女亦为天子,遂以为女仙,尊曰老姥。”②《云笈七签》卷112,《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第762页。所以,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就有提及。不管是女英雄还是杰出的女帝王,这位女神是人,即伟大的现实人物被塑造成一位值得人们敬畏的“女神”。
唐朝之前,骊山上的女神均没有固定的名字,而唐朝却把李荃在山上遇到的神仙正式命名为“骊山老母”。大概在玄宗之时,骊山老姥仙逝,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并在骊山西秀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娲祠作为纪念,后人习惯上称其为老母殿。称为“老母”或“老姥”似乎是祈求老一辈的指点与恩赐,其称呼给人以亲切和敬意之感,却没有森严的畏惧。老母殿为此殿的主殿,其中供奉着骊山老姥塑像,同时还藏有唐代的一块石碑“骊山老母授经碑”。唐代道士李荃在骊山脚下巧遇老母,并传授《阴符经》之事就记载在这一石碑上。《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学者都认为是后人伪托,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有人说是北魏的寇谦之,也有人说是唐朝的李荃;成书年代也莫衷一是,暂时都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但骊山老母的名字最早就是在这时出现了,而且有文献记载的也只是李荃求《阴符经》在骊山遇到老母的故事片段,实则不可作为真实史料。但是由于没有其他历史文献参考,它是考释骊山女神不可或缺的一个资料来源。 《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姥称为“骊山女”认为她是一个帝王,故曰“骊山女亦为天子,遂以为女仙,尊曰老姥。”③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79页。总之,就像西王母的原型是一位著名的部落女首领一样,骊山女神的原型应为骊戎的女酋长。所以说,骊山老母是典型的“人造神”,这显然与妈祖信仰的源流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骊山老母形象
骊山老母最早出现在殷朝时期的传说中,相传纣王随两位大将到骊山女娲宫进香。当地人把骊山老母看作女娲,而且纣王曾在骊山上的女娲宫朝拜,看来骊山上出现最早的女仙曾是女娲娘娘。纣王见骊山女仙圣像容貌端丽,遂神魂飘荡。陡起淫心,便在行宫壁上作诗一首。语涉轻狂不恭。骊山女仙回宫后看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已经知道纣王失德、气数将尽,便招来轩辕坟中千年狐狸、九头雉鸡和玉石琵琶三个精怪,令其到下界托身宫中,祸乱纣王,以助武王夺取江山。后来那三妖因贪恋人间富贵、遂逆女娲圣意,忘了入宫之初衷,诛杀贤臣,残害生灵,助纣为虐,无恶不作。他们虽让纣王失去了江山,自己也受到了严惩。
骊山女神接下来出现在与秦始皇有关的故事中。秦始皇在政治、学术上统一后,极力希望得到天神的庇护,便游历于名川大河、汇四海方士。相传他曾经在骊山上遇到了漂亮的年轻女子,说了一些轻薄调戏的话后,回去脸上生疮。最后,始皇明白自己所遇到的乃是一仙女后,便立刻回去道歉。这位骊山上的女仙看到始皇道歉的诚意后,给她制造了温泉水。始皇冲洗后,疮即刻消失了。《太平广记》卷63引《集仙传》中是这样描述的:
始皇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金石柱见存。西有温泉。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谢,神女为出温泉”。(《太平御览》卷七一引)后人因洗浴。
不论是殷商传说还是秦始皇遇仙的故事,他们都是神话、是民族的梦,是一种与梦相似的象征符号。表达了我们民族隐藏在心灵深处对女性崇拜的理想、和阴柔之美的爱慕。人们希望自己的生命象神仙那样具有无限性,让生命不断繁衍。女性构成生殖文化的主要内核,自然让人们对女仙产生想往、追求。
当然,骊山老母还有炼石补天、并用补天剩下的宝石惩治贪心县官的故事。在石怡编著的《神话传奇寻史迹》中,相传骊山老母是玉帝的三公主,她在所有公主中长得最漂亮、也是最善良的一个。后因天上的三条恶龙在人间残害百姓,三公主主动请求去地上捉拿他们。秦始皇统一天下。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德,征集老百姓为他在骊山修建宫殿。为了加快修建速度,始皇让人们夜以继日、步履艰难的劳作。三公主不忍看到百姓受苦,便拿出一把细小的红线往下撒,落在百姓的扁担上。瞬间,老百姓的担子变得很轻很轻,他们个个喜形于色。始皇得知后便把每人身上的红线做成一个辫子鞭打百姓,三公主又用美人计得到了神鞭。始皇由于忘不了三公主的美貌,下令捉拿天下美女。天下女子很多被抓去了,许多男子无法成亲。人们埋怨三公主,从此,骊山女神变成了一个老妪的形象。
三、小说文本中的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在许多明清的小说中出现频繁,这样她就与世俗文学结合,扩大了信仰的世俗化进程。骊山老母出现在《三宝太监下西洋记》、元戏曲《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八仙传奇》、《西游记》、《说唐三传》、《反唐演义传》、《五虎平西》等小说中。老母归在小说中形象大体可分为:能掐会算的幕后军师、仗义的师傅、以及点化教育人的圣母形象。
老母幕后的军师形象在《反唐演义全传》里体现的较为突出。当骡头太子与薛刚及其手下吴奇、马赞、薛葵征战即将失败之时,骊山老母已经知道战势,想在霸林川被骡头困住。老母便决定唤弟子樊梨花出战帮忙,助薛刚他们一臂之力。老母询问梨花道:“贤徒,你知我唤你的意思么?”樊梨花道:“弟子已知我子薛刚保唐室中兴,在霸林州被骡头刀伤薛葵、吴奇、马赞。师傅唤弟子出来,无非差我下山去助我子,救此三人性命,弟子即刻就行。”①(清)如莲居士:《反唐演义传》第九十三回,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264页。看来老母和徒弟樊梨花都知道薛刚的战势情况,梨花在老母指派下出战。梨花在战场上出手不凡,打败骡头太子。螺头太子招架不住,就叫了自己的师傅铁板真人。铁板真人现了龟精原形与樊梨花打斗,他伸颈开口,把那炼成的毒气吹来,樊梨花不得不驾云逃走。樊梨花在困难时、去向骊山老母讨主意,她驾云来到西南洞离岛山拜见师傅。老母算出梨花的来意,便告诉梨花要想收此龟精,须到鸾凤山借九天玄女娘娘的八卦阴阳钟才可。就这样,樊梨花在师傅老母的指导下最终打败了铁板真人龟精。骊山老母在这里掐算战争时局,指挥弟子征战的军师智才刻画的生动具体。
另一部小说《说唐三传》第六十一回“樊梨花一打五龙阵、窦一虎求借芭蕉扇”里也表现了老母幕后成功地指挥弟子作战的军师形象。薛丁山同妻樊梨花大战苏定国,与黄龙公主交战。黄龙用火珠造成满阵大火。丁山陷入其中,梨花逃回阵营。樊梨花正在为破阵之事犯愁时,徐梁军师突然提醒梨花应该去请她广有神通的师傅。樊梨花便派秦汉、一虎速往黎山老母处行进。两人来到老母洞口,叩了三下门,两位女道童变前来迎接。两人随道童进殿后,看见老母坐在禅床,立即跪拜。老母早算出他们来意,说道:“你来意我尽知,薛丁山三将该有五十日灾难。你二人可往南海落珈山观音菩萨座下,求善才去,好破此阵。一往西方火焰山牛魔王夫人铁扇公主借芭蕉扇,好破火珠。去罢。”②(清无名氏)著:《说唐三传》第六十一回,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198页。二人拜谢出洞。
骊山老母这样的先知先觉女仙,帮徒弟们在战场上出谋划策,自己在关键时刻亲自出马破阵或出战。她的这种形象频繁出现在明清小说中。由于她对弟子关心、爱护,在小说中自然也就有了帮徒、护徒的形象。
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四十三、四十四回“火母求骊山老母,老母求太华陈抟”一章中充分体现了老母为救徒弟火母,不惜一切的仗义性格。
这一章开始,老母原本不愿管火母的事情,因为火母作为出家人介入了世俗之纠纷。可是,来求老母的王神姑用了激将法成功地使老母答应救徒。老母带着金莲道长、白莲道长、和独角金精兽前往爪哇国打算和和尚一比高低。金莲道长一个人先试图掀开钵盂,未能成功;白莲道长随后帮忙,加之火母在钵盂内往外顶也未能移动钵盂半步;老母大显神通后嘴里喝道“大力鬼王,你可助我一臂之力!”③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四十三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96页。那个大力鬼王亦为老母的徒弟,两臂有十万八千斤气力。尽管这样,师徒们的努力比起佛教的一个法宝显得苍白无力。独角兽的气力之大将须弥山能戳穿一半,却奈何不了一个小小钵盂。就这样折腾了一天,也没有挪动这个钵盂。火母最后想用自己的真火和外边的火一起烧化钵盂,可没成想把自己在钵盂里烧得一刻也不能安身。火母烧得忍无可忍,只是央求老母赶快救她。
老母没有办法,又去东海请龙神帮忙灭火。龙王开始有些犹豫,老母救徒心切,恐吓龙王道:“你若说半个不字,我教你这水晶宫里都住不成,我就打落你到阴山背后,教你永世不得翻身!”①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四十三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97页。龙王无奈,只得叫四条冷龙帮助老母灭钵盂之火。冷龙又借雷公的乌风暴雨发起威、企图抓起钵盂,可是被护法韦驮尊的斥责吓得战战兢兢,似四条曲鳝一般,各自下海去了。老母气得已经火冒三丈,决定用冰冷水和天兵天将与金碧峰动武。辛亏金莲道长相劝才免了一场灾难。老母听取徒弟的意见,决定与金碧峰讲和救出火母。金碧峰将火母从钵盂中放出,可是火母以为是自己的师傅救了她,便向金碧峰发起攻势。金碧峰随即又将她压在钵盂之下。就这样,老母与金碧峰的战斗开始了。
老母请来水母打算让她施展法术、把江河西洋大海之水收拢起来、淹掉爪哇国,让小小的钵盂无处藏身。可是眼见着水势奈何不了佛爷爷,白莲道长献策让师傅请陈抟老祖。老母去请陈希夷,这个陈抟老祖开始以出三界为由不想干涉世间之事,哪知道老母以治世之功恐吓要收了他的山。陈抟老祖没辙,只好与老母一道同行帮助火母。场面宏大的斗法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争斗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拜访了观音,二人劝说佛爷和老母才解决了这场纠纷。
老母不仅对自己徒弟一片忠心,也关心、教化其他芸芸众生。这可能与她一开始便以一个教化者的身份出现在唐朝《李荃受阴符经》的故事中有关吧。骊山老母就是一个智慧的长者,她指点人生、帮人们顿悟。
元代戏曲杂剧选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阐述了骊山老母在梦境中点化吕洞宾,让他摆脱酒色财气的贪欲,最终成正果。后人张志鹏著的《八仙传奇》第七回中写的“骊山老母忙煮黄粱,吕洞宾送配沙门岛”写骊山老母通过扮演着黄化店的王婆,时不时地出现在吕洞宾的梦境中点化他。梦中的吕洞宾经历了官场的恒通、妻子的背叛、朝廷的摧残、以及眼见着两个女儿被人杀害。吕洞宾通过老母在梦中设置的一些场景,看透了人世间的悲哀与浮夸、彻底在骊山老母的教化下顿悟了。
还有,在小说《西游记》第23回里,黎山老母与南海观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一同教化取经意志不坚的八戒。他们以招女婿的方式探其禅心,教训八戒,来坚定八戒取经之心。色心过重的八戒被吊在树上整整一夜,淋着狂风暴雨。受到惩罚的八戒约束了心性、坚定了取经之心。
结语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女娲在骊山补天到唐朝“骊山老母”名字的正式出现,可以看出骊山女神信仰从古到今并没有在时间上断裂过。骊山老母在历史上的形象演变过程,生动有趣,使得她在小说中也演绎着各种各样的女神形象。史料、小说、以及文学作品三板块的资料支撑,使这个千年女神生动、丰富地演绎出多彩的独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