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遥远的王村

2014-03-06李广华

文学港 2014年1期
关键词:王村土家族湘西

李广华

遥远的王村

李广华

网上,偶然间看见一位同行写到我与王村的故事,感慨万千,马上拿起电话,拨通了王村的满意。湖南人嗓门高,她几乎是喊着跟我聊的。其实,类似的电话,隔几个月打一次,这种湘西情结并没有因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减。

王村,是湘西的一个古镇,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湘西土司的驻地,名字很古老,听上去也很乡土。可现在改成芙蓉镇了,是因为在那里曾拍过电影《芙蓉镇》,是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当地为开发旅游资源,将富有历史感的地名改成今天的样子。也不知那里的人后悔不,反正地图上已经找不到王村了。

与王村结缘,是因为曾在那儿住过一段时间,曾经介入过少许的湘西文化,那里的人和事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4年寒假刚过,天气还处于寒冷之中,开学没两天,学校要组织去湘西采风。听到消息,同学们异常兴奋,抓紧准备行囊。出发是在一天傍晚,明亮的灯光下,月台上挤满了人,因为要乘坐赫赫有名的从北京开往长沙的“1次特快”,所以,每人都免不了激动,两个班九十名同学,几乎坐满了一节车厢。

列车缓缓移动,没多久,有人唱起“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欢乐歌声穿云霄……”众人附和,歌声随火车的奔驰而愈显高昂,后面是一首接一首。打水、扫地等雷锋做的事,大家抢着干,晚上需要休息,很多人弄块塑料布,钻到座位底下,伴随着隆隆的车轮声进入梦乡。

次日一早,长沙到了。那时的长沙火车站是全国第二大车站,我们不放过这一机会,纷纷以此为背景拍照。在长沙停留几日后,径直去了韶山。这群在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对韶山很期待,每人都打量和弥补着过去听说的却未曾见过的红色记忆,感悟着所受教育和实景的对接,尽管韶山的气温达到零度,寒冷和潮湿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火一样的热情。

这次的任务是到湘西搜集土家族民歌。出发前两个班分成四个组,一班对山组、二班的叫什么组记不清了,两班拼成个王村组、留县城的为“老弱病残”组。

我和一位老师带领王村组,20余人,几日后,从永顺县城出发,坐汽车颠簸三个多小时,下到百余里外的王村公社。身上只带着介绍信,再没有其他证明。县里事先给王村打去电话,我们被安排在镇上一个叫“酉水旅社”的小旅馆,文管所还雇一位土家族大嫂给我们做饭。

古镇王村有条石板街,青石铺就,穿镇而过,经岁月的多年磨砺,早已高低不平,走在上面,仿佛是穿行在湘西历史的长河中。石板街两侧的老房子是土家族特有的吊脚楼、木楼等。路边有口井,是泉水渗出的,镇上的居民都吃那里的水,我们经常到井台去取水。约有一华里长的石板街,一头通向镇边流过的酉水,河岸码头的几十级台阶上,常能看到脚夫从船上卸货、挑担的场景,和许多电影中的镜头没什么区别。对岸是古丈县,不远处有火车经过,很多永顺人从那座铁路桥上步行去古丈。另一头通向镇上的小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就是一片空地,由各式店铺围拢而形成,那是村民赶场的地方。

每逢日历上带有3、6、9的日子,是王村的集市,十里八村的山民,背上背篓,翻山越岭,到镇上来赶场。山民们背来自家做的食物或采摘的山货,换去生活所需。

隔几日,广场上便会热闹起来,我们知道赶场的日子到了,前去观看土家族山民交易的场景。偶尔,买碗米豆腐尝尝,一碗两角钱。湘西的米豆腐又滑又嫩,白白的,吃起来爽滑,只是汤汁里辣椒多了些,外地人一下难以适应。电影《芙蓉镇》的拍摄,是在我们离开两年后的事,刘晓庆扮演角色的“胡玉英”米豆腐原来并没有,是拍摄后叫开的,米豆腐早就有,只是那时还没有响亮的品牌而已。

王村的柚子酸中带甜,汁浓爽口,我们用半生不熟的湘西话,跟老乡买,那时的人还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历练,基本不讲价,说多少是多少,一个柚子两角钱。老乡觉得赚了,我们感觉物有所值。

早春是枯水季节,有条小河从古镇南边流过,涓涓细流,汇入酉水。河中溪流的宽度,可迈步跨过,对岸高地上,有个六角亭,亭中竖立着一个大碗口粗的六角铜柱,上面镌刻着古代湘西土司制度的珍贵史料,是国家级文物。王村为秦汉时期酉阳城保留下来的一处活化石,水路上可通川黔,下可达湘鄂,史称“酉阳雄镇”。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打了多年,未分出胜负,只好媾和,结盟分治,遂动用5000斤铜,铸造铜柱为证,称作“溪州铜柱”。我们去时,铜柱无人看管,可以近前抚摸,观看上面的小字。

酉水旅社紧邻石板街,为一处老房子,木制小楼,外面黑乎乎的,上下楼或在楼板上走动,会发出“嘭嘭”的响声。我们男女二十多同学,住满了楼上的两个大间。木板隔墙并不严,隔壁说话能听得一清二楚,谁有事,喊一声即可。

睡在这样的房间里,晚上寒风飕飕,还有老鼠捣乱,怕被老鼠咬,很多人睡时会将头蒙上。有时半夜睡着睡着,突然听到有人喊:“老鼠,从我头上跳过了。”闻此呼喊,顿感毛骨悚然。

外面的人很少到来,一群陌生人的出现,给平静如水的山寨带来了一丝波澜,村民们惊诧地审视着这些行为、装束、语言都有别于他们的山外来客。开始,怯生生地打量,后来给我们唱民歌,到完全相熟后,一些村队干部和山民诚恳地对我们说:“你们从北京来,请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捎个信,我们会好好地生活的!”面对如此坦诚和信任,再想想自己的身份,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是感动着,同时也难免会使人产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土家族的民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仪式歌、盘歌、上梁歌、苦歌、情歌、哭嫁歌等几十种,那里上点年纪的人都会唱,几乎是随口就来,唱民歌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情歌,异常丰富,分:初恋歌、热恋歌、接郞歌、送郎歌等,一般是表达男女追求爱情的意思,间或也有为爱情而抗争、爱慕偷情之类的内容。那时的我们,好奇心极强,充满着新鲜感,但山民们唱起来,并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感觉。

昏暗的烛光下,老人们咿咿呀呀地用原始苍凉的腔调,演绎着湘西古老而浓郁的遗存,虔诚的我们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在小本上,限于条件,其唱腔、韵律、声音还没有办法存留下来。老人们一首接一首地唱,其投入的样子,不像是应邀给我们唱的,倒像是自己在诉说什么。在他们面前,我们反倒成了牙牙学语的婴儿,对原本属于他们的民歌,感到新鲜的同时,需要认真地咀嚼。他们随口而出,是娘胎里带来的,还是自幼耳濡目染?或是其自身的体验?外人该如何体味出这些年迈老者的内心世界呢?很多情歌听起来确实优美,意境深远,也在深深地感动着年轻的我们:

“桃花开,梨花开,阿妹归去何时来?有人来往传个信,没人来往托梦来。”

“妹有心来郎有意,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船来行。”

孕育土家人多彩民歌的山山水水,尚处于原始状态。漫山遍野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曲折的山路逶迤穿梭,行走其间,仿佛人也融入了绿色之中。小溪从山岗上跳下,如白色缎带,像是商量好了似的,汇集到酉水河中。吊脚楼矗立河边,暗暗的色调,彰显庄重和沉稳。不远处,舒缓的山岚在飘逸的云雾中,露出尖顶,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水墨画。

白天,同学们下去到各大队去搜集民歌,晚上回来伴着蜡烛整理。乡下不通电,又多阴雨,每人配带雨靴、手电、蜡烛等用具,风雨无阻。至于工作压力,没感觉有多大,很多时候是出于好玩。

一天早上,我和其他四五个同学为开辟新战场,按地图所指,翻山越岭,计划到科皮村去采风。一路走,山色变幻,杉木林岗,河水清流,美不胜收;放眼望,竹林翠海,成片摇曳,让人目不暇接。可能是对周围的景色太过于专注,我们在一个岔路口走错了路,多走了几里冤枉路,等真正摸到科皮村时,已至正午,人困马乏,饥肠辘辘,顾不得找什么村干部,路边就近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

一名土家族女孩,好奇地打量着这几个陌生人。听了介绍,笑盈盈地将我们迎进门,让大家先坐下,转身动手做饭。她说等吃完了,再叫村里会唱民歌的人来。

女孩叫满意,是家里的独苗,说话利落,笑声爽朗,完全没有山里人腼腆怯生的样子。满意的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里的主要农活均由满意来承担,平时种田,还要到山上去砍树,然后扛着送到酉水河里去放排。

满意从火塘上取下悬吊着的土家族腊肉,熏垢挂得厚厚的,乍一看,还真难有食欲。可刮去表层,暗红色的肉质显露出来。用腊肉炒青菜,味道十分鲜美。这些食物,平时他们也舍不得吃,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却拿出来招待我们,感动得大家不知说什么好。从她的举止,我们似乎看到了爽朗笑声背后的那颗善良的心。

满意用土家人特有的热情招待我们后,急着联系村里的老人。几位老人被请到她家,为我们唱民歌,她不时地翻译,一下午时间,搜集到好多首古老的民歌。那凄婉的歌声里充满了土家人辛酸的往事,也让那特有的音调,为数不多地展示给我们这些专程赶来搜集的外地人,可惜没有录音机,我们只能记下文字的内容。

太阳快落山时,我们提出告辞,满意不同意,她让大家住下来,晚上还可以再叫来几位老人唱。见她如此执拗,机会难得,我们便留了下来。

她有个好朋友叫归归,两人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晚上满意去归归家住,我、张洁、小蒋、锡刚几个人挤在她家床上,过了一夜。

从不相识,到气氛融洽,大家为结识这样一个山村的女孩而高兴。满意家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泉去背,难为情的我们也想帮帮她,跟着去背水。杉木桶有一米多高,一桶水足有六七十斤重,我们最有力量的朱同学试试,背起来还挺费劲,可满意却背得轻松自如。

满意听说我与她母亲同姓,按照当地的习俗,笑盈盈地称我为大表哥。

两天的搜集活动,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其他村难以收到的民歌,同时也熟悉了满意和归归。临别,她俩顺着山路,将我们送出好远,大家相约几日后王村见。

一对山区的小姐妹,和远道而来的一帮学生如此这般地成了好朋友。每到赶场,她俩也赶十几里山路,来王村看望大家。每次来,同学们会留两人吃饭,有时还住下。酉水旅社里,经常会飘出欢快的笑声。后来,还有几个同学到科皮去搜集,像投亲戚似的,直奔满意家。

面对浩若烟海的王村富藏的民歌,同学们近两个月的搜集,仅是见到冰山一角,尽管每人记满厚厚的几本。终于,采风生活要结束了,我们要返回永顺县城休整,与其他组汇合。满意和归归赶到王村相送,大家送她俩每人一个影集,作为纪念。

永顺的休整是整理和总结,忙碌几天后,我们即将踏上返回的路程,可谁也没想到,在即将离开的前一天,满意和归归又坐班车,来到县城相送。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也让其他小组的同学们羡慕不已。当汽车发动的那一刻,她俩望着徐徐离开的班车高喊:“回去不要忘记我们!”

一个人对异地的印象,总是会因人、因事或因景而形成,那情愫往往是深藏心底的,时间越久,越像古董一样地珍视。在这一或长或短的过程中,岁月会剥去艰难困苦的外壳,留下浓汁般的美味内涵。

“回去不要忘记我们!”一晃近三十年过去,这句话仿佛犹在耳畔。开始几年,尚有书信往来,后来便失去了联系。

几年前,经多方打听,费尽周折,得到满意的电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拨通了电话。那头,一个中年的声音传来:“大表哥,还好吗?我在广西打工。”

一句“大表哥”,叫得声声切切。

我问:“境况如何?”

她回答:“不太好!”

问及家里情况,她告诉我,后来她家从科皮搬到王村镇,新盖四层小楼,养育四个子女。

“能帮你些什么?”

快人快语的满意,让给她儿子小向找点事做。据满意讲,小向学过厨师,主要是在厨房切菜。按他的特长,我们马上联系,找到一份做厨师的活儿。

接小向时,在出站口,我在想:孩子会长得什么样?会有他妈妈的影子吗?

一见面,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像与不像他妈妈上了。小向个子不高,人也很单薄,话语不多。他拿出满意捎来的木瓜,还有亲手绣制的鞋垫,每人一双,让人充满了感动。吃过饭,带小向到商场,买几件衣物和背包,那一刻,似乎心里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小住几日后,小向要出去打工了,我们叮咛他好好做,挣些钱贴补家。那是一个度假山庄,远离城市的喧嚣。做了一段时间,由于饮食不习惯等原因,小向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电话里,满意的嗓门总是那么高,浓重的尾音拉得很长。她多次邀请去玩,我们也很想去看看湘西的变化,看看王村和满意。可事务繁忙,几年下来,终未能成行,计划一拖再拖,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王村的遥远,并非距离上的,而是时间上的遥远。如今,早已人到中年的满意,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不知还有多少当年将一群陌生人迎进家门、帮助搜集民歌、欢声笑语时的影子……

猜你喜欢

王村土家族湘西
浅述湘西芙蓉镇的旅游发展之路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一桥飞架
土家族情歌
王村:五千万打造“精神王国”
土家风情惹人醉
湘西 国画
与诸子湘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