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经验
2014-03-05杜立建
杜立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5)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于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该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牛姜、大枣组成,功用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证。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两者合用,为治风痰、要药,故为君药。以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合,祛湿化痰之功益佳。佐以伏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熄痰消。临床以痰湿内盛,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王淑玲主任医师为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验丰富。笔者有幸成为其继承人,蒙师赐教,受益匪浅,现将王老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脑 鸣
例1:女,56岁,2012年6月14日就诊。主诉:脑鸣十余年,加重2 d。患者十余年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头部嗡嗡作响,头晕,情绪稳定或休息后症状缓解,未进行诊治,后症状加重,发作频繁,到当地医院就诊,查头颅CT、脑动脉血流图及经颅多普勒均未见异常,服用眩晕宁、谷维素、维生素B12等药物症状未见缓解,2 d前因生气后后症状进一步加重,为求明确诊治来诊。现主症:脑鸣,头晕,头蒙,心烦,痰多,恶心,四肢沉重,纳差,体质偏胖,舌质淡胖,苔黄腻,脉濡缓。中医诊断为:脑鸣。辨证为:痰浊内阻,上扰凊窍。治疗大法为健脾化湿,消鸣止眩。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方:清半夏10 g、天麻10 g、炒白术10 g、泽泻10 g、蔓荆子 10 g、川芎15 g、青蒿 10 g、五味子 10 g、石斛 10 g、山萸肉15 g、莲子心 10 g、葛根40 g、荷叶6 g、麦冬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脑鸣、头晕症状减轻,无心烦,前方去莲子心,继服14剂,症状痊愈,继续巩固1个月停药,至今未复发。
[按]脑鸣系中医学病名,最早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脑鸣症属于中医顽症之一,是患者自觉脑内鸣响的一种疾病,多为持续性,影响思维,注意力不能集中,非耳鸣,亦非癫狂患者之妄闻(精神患者的幻听),甚者痛苦不堪难以入眠。常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乏力等症状,影响睡眠、生活、工作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杂病源流犀烛·头痛》如此论述脑鸣症:“有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曰天蚁者,以茶子末吹鼻效。”历代医家治疗脑鸣症多从火热、痰湿论治。方中清半夏、炒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蔓荆子、葛根消眩止鸣;莲子心、石斛、荷叶滋阴益胃,养心安神。王淑玲主任医师根据病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脑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突发性耳聋
例2:女,56岁,左侧耳中嗡嗡作响,耳鸣2个月,听力丧失1 d。既往高血压病史20 a。曾到医院查头颅CT、核磁均未见异常,颈部彩超:左侧颈动脉斑块形成,住院输液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经人介绍到王主任门诊就诊。现主症:左耳听力丧失,耳中胀闷,头昏头重,咳嗽,咳痰,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耳聋。辨证:肝肾阴虚,风痰上蒙。治疗以滋阴益肾,化痰熄风为治疗大法,处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组方:清半夏10 g、炒白术10 g、泽泻20 g、钩藤20 g、羚羊角粉2 g(冲服)、浙贝 10 g、生地 20 g、桑叶 10 g、菊花 10 g、茯神 15 g、天麻 10 g、夜交藤 30 g、莪术 10 g、蔓荆子 10 g、葛根 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症状较前好转,听力有所好转,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2个月余,两耳听力已基本一致。
[按]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内(一般不超过3 d),患者听力下降到最低点,可伴耳鸣、眩晕和耳堵塞感,且多为单耳发病。中医学中耳鸣、耳聋为同一病名,只是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耳鸣听力下降,甚可全聋,并可伴耳闭、耳胀、头昏等。中医认为突聋属“暴聋”范畴,《内经》云“暴聋属实,久聋属虚”,因此推断此病病因病机为风痰相搏于耳,湿邪侵入,风痰湿邪阻塞经脉,气血不得流通,乃生瘀血,加重阻塞,同时气血不能流通无以充养耳窍而致暴聋。肾藏精而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气充沛,髓海充足则听力敏锐。《景岳全书》曰:“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日聪明。在治疗致病原因基础上加用益肾药物,疗效较好。
3 脑梗死
例3:男,75岁,主因:头晕,头痛来诊。既往高血压30 a,青光眼手术病史1 a。现主症:头晕,头痛,休息不好时症状加重,恶心,全身沉重无力,小便可,大便干,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查头颅CT:脑梗死。血压:155/85 mmHg(1 mmHg=0.133 kPa)。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辨证:痰浊内盛。治疗以化痰泻浊为治疗大法。处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组方:清半夏10 g、天麻10 g、泽泻20 g、化橘红 10 g、炒蔓荆子 10 g、炒白术 10 g、黄芪20 g、葛根20 g、桑枝20 g、荆芥穗10 g、首乌藤30 g、丹参20 g、牡蛎30 g(先煎)、龙骨30 g(先煎)、煅珍珠母30 g(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全身无力症状好转,血压:140/80 mm-Hg,原方去牡蛎,龙骨,继服14剂,休息不好时仍有轻度头晕,再用14剂,症状完全消失。
[按]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变基础是高血压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微血栓的形成,一般多责之于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然此例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素问》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谓“无痰不作眩”。半夏自术天麻汤是治疗痰浊上扰的主要方剂之一。基于此,王淑玲主任从风痰论治,风痰阻络型是脑梗死常见的中医证型,其病因是由于痰浊上扰,阻滞经脉,经脉失养。痰具有黏滞难去的特点,治疗有一定难度。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化痰药具有抗凝、降血脂的作用;活血药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等作用。
4 面神经麻痹
例4:女,58岁,2012年9月18日来诊。主因面部向右侧歪斜3 d。患者于3 d前受凉后出现左侧面部麻木,流涎,口角及面部向右侧歪斜,头痛,嗜睡,轻微活动后心慌,自觉心率加快。既往有额叶脑膜瘤病史,拒绝手术治疗。症见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左眼裂扩大,闭眼不能,口角下垂,面部向右侧歪斜,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面瘫;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辨证:气血亏虚,风痰阻络。治疗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组方:清半夏12 g、炒白芍20 g、天麻10 g、炒蔓荆子10 g、川芎 15 g、炒芥子 6 g、丹参 20 g、檀香 10 g、郁金 10 g、党参 20 g、天冬 10 g、五味子 10 g、炙甘草10 g、首乌藤 30 g、化橘红10 g、浮海石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翳风、牵正、下关穴用歪僻贴(王淑玲研究,已临床应用多年,疗效较好)穴位贴敷。二诊时左侧面部麻木感觉好转,左眼已能闭合但闭不严,头痛,头晕,睡眠,心慌症状好转,上方去檀香、首乌藤,加龙骨30 g、牡蛎60 g、海藻15 g、山慈菇10 g以软坚散结治疗额部脑膜瘤,三诊时,面瘫症状已痊愈。继续服用中药治疗额部脑膜瘤至今。
[按]面神经麻痹或称Bel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确切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面神经炎属于中医学“口癖”范畴,一般起病较急,多属风痰阻络所致。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本病多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气血不和,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病。太阳外中于风,阳明内蓄痰浊,风痰循经阻于头而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诸病源候论·偏风口歪候》说:“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人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治疗应以补益气血,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
5 泪 溢
例5:女,53岁,主因:迎风流泪5 a,加重伴后背凉、失眠、眼睛干涩、大便排无力3 d来诊。患者5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迎风流泪,初期不重,未引起注意,后症状加重,春秋尤甚,风吹和光刺激后加重,以致影响户外活动,曾到多家医院就诊,查泪管无器质性病变,泪管冲洗通畅,屡治收效甚微。经人介绍到王淑玲门诊寻求中医治疗。现主症:双眼迎风流泪,后背凉,失眠,眼睛干涩,纳差,大便排无力,排出时大便成形,质不硬,小便正常,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弱。中医诊断:泪溢。辨证:脾肾亏虚,风痰上扰。治疗以健脾化痰,补益肝肾为治疗大法。组方:清半夏10 g、天麻10 g、炒白术10 g、泽泻 10 g、炒蔓荆子 10 g、陈皮 10 g、川芎 10 g、葛根 30 g、黄芪 30 g、羌活 10 g、炒苍耳子 10 g、炒桃仁 10 g、细辛 3 g、牡蛎30 g、当归 12 g、首乌藤 30 g、密蒙花 10 g、预知子 15 g、枸杞子20 g、龙骨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时患者双眼干涩、后背凉已无,迎风流泪,失眠症状明显好转,大便仍排出无力,但有所减轻。上方去羌活、炒苍耳子、预知子,加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黄柏6 g、白芷30 g,考虑为患者老年,肾阳亏虚,致排便无力,故加用温阳益肾药物。三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4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泪溢症是眼科中常见病之一,眼泪常不自主流出眼外,无风自下,迎风更甚,拭之又生为特点,中医又称“迎风流泪,充风流泪,目泪出不止”等病名。多发于40岁以后。脾胃乃后天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化源不足则精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肾;肾主藏精,精能生髓,脑为髓之海,目系上属脑,肾中之精气旺盛,髓脑丰满,则目光敏锐。《素问·逆调论篇》“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在目化泪及神水,以泽其目。肾精亏损……气虚则津液不摄。泪为肝液,血旺以束泪液,故肝血不足,则泪窍不密,泪腺失束而流泪。泪道窍窦失养,则泪液循行无序。本病病位在目,涉及脏腑主要是脾、肾、肝。治疗以健脾化痰,补益肝肾为大法。王淑玲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属于此病机的泪溢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6 讨 论
王淑玲教授认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颈椎性眩晕、面神经瘫痪等多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疾病的病变阶段,因而采用相同的治疗和方药,都收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治则,更说明了这一原则的正确的实用价值。只要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标本兼治,常可去除沉疴,彰显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故凡属脾虚温盛、风痰上扰之证,不可拘泥原方主治范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和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