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4-03-03黄间娣谢美琼林映红
黄间娣 谢美琼 林映红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7.9±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8.7±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1±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55-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1]。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致残性疾病,为进一步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院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2~82岁,平均(64.6±1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头部MRI或CT检查证实,初次发病,病程在48 h以内,有肢体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分<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患者意识清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在15分左右,住院时间≥1个月。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内科护理,给予调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糖及血脂、处理并发症等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入院48 h及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①肢体关节训练:患者病后3~7 d,进行关节伸、屈、内外展旋等训练,每个方向动作重复10~20 min,2次/d,1周后增加为3次/d。②床上体位训练:患者肩下、骶髂关节处垫软枕,掌心向上,向外展并旋转;为防止足下垂,患者脚尖垂直,内收并旋转,训练时幅度不要过大,动作要轻柔。③日常活动功能训练:进行床上起坐、翻身训练,病情好转后,进一步进行自坐位至起立、从坐位恢复到卧位、由床至轮椅的转移活动训练,加强患者进食、穿衣、如厕和洗漱等技能的练习。④出院后训练: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生活和精神上支持并鼓励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功能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法(E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MA积分法[3],正常100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1~84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
1.3.2 生活质量 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4]评定,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定,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调查显示,50%~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及吞咽等功能障碍,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约占1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软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由于肢体不受控制,造成活动能力受限。患者早期行走不便或不能行走,之后长期卧床导致关节畸形、肢体无力,是影响患者日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早期功能恢复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可塑和重塑性的原理,通过合理的运动,使患者神经元受到相应的刺激,调节它们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适当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刺激脑细胞,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发生率[6]。
临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适宜的幅度和强度进行肢体锻炼;②为有效预防并发症,主动运动时要重视患者健肢的运动;③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时,为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要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但可防止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还可以对病灶周围脑细胞代偿起到促进作用,继而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兴奋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姚碧琦[8]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682-68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文珠,李丽仙,刘志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180.
[5] 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9):2482-2484.
[6] 刘菊.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小时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4):2101-2102.
[7] 欧红艳.低分子肝素联合早期护理干预下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1,6(32):87.
[8] 姚碧琦.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8(18):1299-1230.
(收稿日期:2013-09-29 本文编辑:魏玉坡)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7.9±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8.7±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1±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55-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1]。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致残性疾病,为进一步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院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2~82岁,平均(64.6±1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头部MRI或CT检查证实,初次发病,病程在48 h以内,有肢体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分<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患者意识清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在15分左右,住院时间≥1个月。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内科护理,给予调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糖及血脂、处理并发症等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入院48 h及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①肢体关节训练:患者病后3~7 d,进行关节伸、屈、内外展旋等训练,每个方向动作重复10~20 min,2次/d,1周后增加为3次/d。②床上体位训练:患者肩下、骶髂关节处垫软枕,掌心向上,向外展并旋转;为防止足下垂,患者脚尖垂直,内收并旋转,训练时幅度不要过大,动作要轻柔。③日常活动功能训练:进行床上起坐、翻身训练,病情好转后,进一步进行自坐位至起立、从坐位恢复到卧位、由床至轮椅的转移活动训练,加强患者进食、穿衣、如厕和洗漱等技能的练习。④出院后训练: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生活和精神上支持并鼓励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功能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法(E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MA积分法[3],正常100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1~84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
1.3.2 生活质量 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4]评定,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定,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调查显示,50%~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及吞咽等功能障碍,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约占1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软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由于肢体不受控制,造成活动能力受限。患者早期行走不便或不能行走,之后长期卧床导致关节畸形、肢体无力,是影响患者日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早期功能恢复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可塑和重塑性的原理,通过合理的运动,使患者神经元受到相应的刺激,调节它们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适当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刺激脑细胞,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发生率[6]。
临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适宜的幅度和强度进行肢体锻炼;②为有效预防并发症,主动运动时要重视患者健肢的运动;③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时,为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要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但可防止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还可以对病灶周围脑细胞代偿起到促进作用,继而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兴奋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姚碧琦[8]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682-68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文珠,李丽仙,刘志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180.
[5] 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9):2482-2484.
[6] 刘菊.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小时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4):2101-2102.
[7] 欧红艳.低分子肝素联合早期护理干预下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1,6(32):87.
[8] 姚碧琦.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8(18):1299-1230.
(收稿日期:2013-09-29 本文编辑:魏玉坡)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87.9±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88.7±1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8.1±1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155-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1]。近年来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命与健康的致残性疾病,为进一步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院对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并与常规护理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2~82岁,平均(64.6±15.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头部MRI或CT检查证实,初次发病,病程在48 h以内,有肢体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分<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患者意识清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在15分左右,住院时间≥1个月。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1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内科护理,给予调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糖及血脂、处理并发症等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患者入院48 h及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①肢体关节训练:患者病后3~7 d,进行关节伸、屈、内外展旋等训练,每个方向动作重复10~20 min,2次/d,1周后增加为3次/d。②床上体位训练:患者肩下、骶髂关节处垫软枕,掌心向上,向外展并旋转;为防止足下垂,患者脚尖垂直,内收并旋转,训练时幅度不要过大,动作要轻柔。③日常活动功能训练:进行床上起坐、翻身训练,病情好转后,进一步进行自坐位至起立、从坐位恢复到卧位、由床至轮椅的转移活动训练,加强患者进食、穿衣、如厕和洗漱等技能的练习。④出院后训练: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生活和精神上支持并鼓励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功能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法(ES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MA积分法[3],正常100分;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1~84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分。
1.3.2 生活质量 采用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4]评定,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方面进行评定,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调查显示,50%~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及吞咽等功能障碍,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约占15%,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软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的主要表现,由于肢体不受控制,造成活动能力受限。患者早期行走不便或不能行走,之后长期卧床导致关节畸形、肢体无力,是影响患者日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早期功能恢复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可塑和重塑性的原理,通过合理的运动,使患者神经元受到相应的刺激,调节它们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适当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刺激脑细胞,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大大降低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发生率[6]。
临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适宜的幅度和强度进行肢体锻炼;②为有效预防并发症,主动运动时要重视患者健肢的运动;③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时,为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要重视患者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但可防止患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还可以对病灶周围脑细胞代偿起到促进作用,继而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和兴奋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姚碧琦[8]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682-684.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文珠,李丽仙,刘志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0):1180.
[5] 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9):2482-2484.
[6] 刘菊.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小时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4):2101-2102.
[7] 欧红艳.低分子肝素联合早期护理干预下治疗急性脑梗死85例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1,6(32):87.
[8] 姚碧琦.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8(18):1299-1230.
(收稿日期:2013-09-29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