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微胶囊复水后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2014-03-03周逸奎李志鹏汤成科阮小琳张丽芳章文虎
杨 雷,仇 丹,,*,周逸奎,李志鹏,汤成科,阮小琳,张丽芳,章文虎
(1.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016;2.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维生素E微胶囊复水后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杨 雷1,仇 丹1,2,*,周逸奎2,李志鹏1,汤成科1,阮小琳1,张丽芳2,章文虎2
(1.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016;2.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精确计算乳状液载油率,并以载油率定量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环境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乳状液最适pH为7,温度、离子浓度和游离OS浓度的增加均不利于乳状液稳定;利用响应面法拟合四个环境因素对VE复水后乳状液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载油率的贡献率依次为:温度>NaCl浓度>游离OS浓度>pH。
维生素E,乳状液,稳定性,载油率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不育、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脂溶性维生素[1-2]。但由于其化学稳定性不好,商业化维生素E产品绝大部分是维生素E乙酸酯(VE)。市场上应用的VE产品多为VE微胶囊,它有利于VE的保存、运输和使用,在成本及应用上都非常有优势[3]。在饮料、乳品等实际生产过程中,VE微胶囊需要在各种复杂体系中快速复水成为乳状液,这时乳状液稳定存在且不产生浮油就成为评判VE微胶囊产品品质的关键指标[4]。
对于乳化包埋良好的VE微胶囊,体系的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复水后乳状液的稳定性,但这些因素对乳状液的影响规律尚未被系统研究。一般认为乳化剂类型、均质条件、温度、pH、离子浓度、乳化剂使用量以及储存条件等均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 响[5-9],对 于 辛 烯 基 琥 珀 酸 淀 粉 酯(OS 淀 粉)稳 定的VE乳状液,我们特别指出OS淀粉的游离OS含量也会显著影响VE乳状液的稳定性[10]。此外,目前常用于评价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分相体积测量法、Turbiscan 分 析 仪 法 、激 光 粒 度 分 析 仪 法 等[11-12],但是这些方法很难精确区分乳化稳定性差异较小的乳状液。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OS淀粉包埋的商业化VE微胶囊为研究对象,模拟实际应用过程,先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计算载油率并评价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接着比较pH、温度、离子浓度及游离OS浓度等环境因素对VE微胶囊复水后乳状液载油率的影响,最后运用响应面法拟合得到数学模型,比较四个环境因素对载油率的贡献率。本研究紧密结合食品生产实际,以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可直接指导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VE微胶囊 标示含量50%,实际含量50.80%,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VE(维生素E乙酸酯) 标示含量50%,实际含量50.80%,浙江新维普添加剂有限公司;α-淀粉酶 山东枣庄市杰诺生物酶有限公司;辛烯基琥珀酸酐(OSA) 上海安耐吉化学公司;乙醇、甲醇、NaCl、CaCl2、NaOH、HCl等试剂。
JRJ300-1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 上海标本模型厂;P680戴安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戴安公司;LD5-2A台式低速离心机 北京京立离心机有限公司;Malvern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 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RH basic 2磁力搅拌机 德国IKA集团;Turbiscan Lab分析仪 法国Formulaction公司。
1.2 维生素E微胶囊复水乳状液的制备
将一定量VE微胶囊加入250mL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后用JRJ300-1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机剪切乳化,得到乳状液。
实验选取了三种复水工艺,分别是工艺1(VE微胶囊投料量10g,剪切时间5min,剪切转速1000r/min)、工艺2(VE微胶囊投料量20g,剪切时间10min,剪切转速2000r/min)和工艺3(VE微胶囊投料量30g,剪切时间15min,剪切转速3000r/min)。
1.3 乳状液的稳定性测定方法筛选
1.3.1 分相体积法 取10mL乳状液在440g下离心5min,比较离心后的油水比(油相体积与水相体积的比)以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11],比值越小说明乳状液越稳定。
1.3.2 Turbiscan分析仪法 检测乳状液置于Turbiscan分析仪中,温度控制40℃,分析获得2h内乳状液的稳定因子,乳状液稳定性随稳定因子的减小而增加。
1.3.3 激光粒度分析仪法 将乳状液置于分散设备中,利用水作为分散剂(折射率1.330),控制转速1000r/min,设定折射率为1.358,颗粒吸收度为0.001,测得乳状液的粒径大小,一般认为粒径越小越稳定。
1.3.4 HPLC法 尽管陆续有文献[13-14]报道过VE微胶囊包埋率的HPLC测定方法,但这些依靠溶剂提取的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乳状液稳定性的测定。根据之前的报道[10],我们改进了HPLC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Kinetex C18柱(2.6μm,100mm ×4.6mm);流动相为甲醇;检测波长285nm;流速1mL/min;检测温度为30℃;进样量20μL。
利用HPLC测定乳状液进样的VE含量,对比乳状液内部VE含量,进一步获得VE载油率从而定量地反映出乳状液的稳定性;在总质量为W(g)的乳状液中(加入VE微胶囊W0),取内层乳状液样品0.5000g(W1),加入1mL α-淀粉酶,在38℃水浴中恒温酶解10min,然后用乙醇定容至10mL,混匀后以4000r/min离心5min,再取1mL上清液并用甲醇定容至10mL,过滤后进行HPLC进样分析,进样的VE含量(W2)通过将峰面积代入VE的标准曲线求得。载油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5000为稀释倍数,50.80%为微胶囊中VE的实际含量。
1.4 VE标准曲线的制作
称取1.0000g VE于50mL乙醇中,移取10mL至50mL容量瓶中作为母液,用甲醇定容,再各自移取0.1、1、2、5、10、25mL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通过HPLC分析得到标准曲线。
1.5 单因素实验设计
为了研究pH对乳状液的影响,将去离子水的pH预先调到3、4、5、6、7、8,其他条件不变,再用于VE微胶囊复水;在探究温度对乳状液的影响时,仅改变乳状液复水后的储存温度,分别控制温度为30、35、40、45、50℃;加入不同质量的NaCl、CaCl2使去离子水的离子浓度分别达到0、0.3、0.4、0.5、0.6、0.7N,再在相同条件下复水来比较离子浓度对乳状液的作用;为比较游离OS浓度对乳状液的影响,将一定量的辛烯基琥珀酸酐(OSA)溶于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过夜,水解完全后调节pH为7,使去离子水的游离OS浓度分别达到0、0.20、0.30、0.40、0.50、0.60g/L,再用于复水制备乳状液,控制其他条件不变。
1.6 响应面实验设计
根 据 pH(X1)、温 度(X2)、NaCl浓 度(X3)、连 续 相游离OS浓度(X4)4个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水平范围,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设计实验[15],以载油率为响应值,做4因素3水平响应面的分析实验。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1.7 数据处理
实验所得数据均为3次实验的平均值,使用SAS 9.2 进行杜凯氏差距检定的方差分析法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实验结果
经Origin软件拟合,得到标准曲线为Y(mAU·min)=2.90882X(μg)+0.53687,其中Y代表VE的峰面积,X代表VE的进样量,线性相关系数R2=0.99988,说明该曲线准确性高,能够应用于VE含量的测定,曲线适用浓度范围为0.16~40μg。
2.2 稳定性测试方法对比
表2为不同复水工艺条件下不同稳定性测试方法所得数据。由表2可知,由复水工艺2制得的乳状液具有最小的稳定因子(0.30)和平均粒径(0.479μm),同时载油率最大(99.34%),显然该乳状液最稳定。由于乳状液的载油率随着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利用载油率来评价乳状液稳定性是可行的;另外,表2中的3个乳状液均无法测出油水比,说明分相体积法评价稳定性较差的乳状液较为实用,对于基本完全乳化的乳状液则无法判断稳定性的差异;通过检测粒径和稳定因子能够比较乳状液的稳定性,但无法判断乳状液是否已完全乳化,而由HPLC测得的载油率能直观地体现乳状液的乳化程度,载油率越大意味着乳化越完全。综上,由HPLC等常规设备测定的乳状液的载油率,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本文将以载油率为评价指标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图1 VE的标准曲线Fig.1 Standard curve of vitamin E
表2 不同复水工艺所得乳状液的稳定性Table 2 Th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emulsion after redissolving microcapsule
2.3 单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实验所选取的复水工艺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工艺2相较于另两种工艺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因此下文均选取复水工艺2进行进一步的单因素实验。
2.3.1 pH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由图2可知,pH为7时乳状液的载油率有最大值99.34%,接近100%,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乳状液稳定性较pH=7时略有下降。由于OS淀粉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所以载油率降低;当pH呈酸性时,尽管对OS淀粉影响较小,但对VE有一定影响,导致载油率也不高。pH的考察范围定为6~8。
2.3.2 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图3为将复水后乳状液置于20~60℃下载油率的变化情况,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差。这可能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VE乳状液中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由于布朗运动的存在导致界面膜的破坏,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由曲线的下降趋势可以确定温度的考察范围为30~50℃。
图2 pH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pH value on emulsion’s stability
图3 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3.3 离子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图4表明,当乳状液连续相的NaCl和CaCl2浓度在0~0.7N之间时,载油率的变化曲线类似,乳状液的稳定性都随着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离子浓度大于0.3N后,下降趋势趋缓。在乳状液形成过程中,离子会改变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同时可以改变乳化剂在界面膜上的吸附能力,导致乳状液稳定性降低。综合考虑离子浓度的考察范围选取NaCl浓度为0.3~0.7N。
图4 离子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ion concentration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3.4 游离OS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VE微胶囊由OS淀粉乳化VE所得,一般OS淀粉的OS含量都小于3%,在本文的乳状液体系中(20g VE微胶囊+250mL水),理论上连续相中OS浓度最大值约为1.2g/L。图5中额外添加了游离OS使去离子水中OS的浓度达到0.20~0.60g/L(相当于OS淀粉质量的0.5%~1.5%),结果发现乳状液的稳定性随着游离OS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游离OS在乳状液乳化的过程中由于OS本身所具有的两亲性会阻碍乳状液形成界面膜,甚至在乳状液形成后改变其界面机械强度,进一步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从曲线的下降趋势考虑,连续相中游离OS浓度的考察范围定为0.20~0.60g/L。
表3 Box-Behnken设计方案及响应值结果Table 3 The design and the response value of Box-Behnken
图5 连续相的游离OS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free-OS concentration of continuous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4 实验条件的优化
在完成其单因素实验后,文章选取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实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AS9.2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拟 合 ,对 载 油 率 与 pH(X1)、温 度(X2)、NaCl浓 度(X3)和游离OS浓度(X4)之间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如下: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所得的Y回归模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03<0.001),失拟检验不显著(p=0.0756>0.05),说明此回归模型较理想,用方程Y拟合4个因素与载油率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模型的R2=0.9091,说明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综合以上分析可得,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可用于预测载油率的变化情况。由F检验可得出因子贡献率为:X2>X3>X4>X1,即温度>NaCl浓度>游离OS浓度>pH。
表4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表Table 4 Significance test of regression eguation module
3 结论
评价乳状液稳定性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都无法精确区分乳状液稳定性的差异,为此,本文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乳状液的载油率,同时通过载油率定量地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通过对不同复水工艺所得VE乳状液进行分析,对比分相体积法、Turbiscan分析仪法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法等方法,确定用载油率可有效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查了pH、温度、离子浓度和游离OS浓度对乳状液载油率的影响,发现最适pH为7,温度、离子浓度和游离OS浓度的增加均导致乳状液载油率的下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了VE微胶囊复水后乳状液载油率的数学模型,所得的Y回归模型较为理想,可以进行实际预测。各因素对载油率的贡献率为:温度>NaCl浓度>游离OS浓度>pH。
[1]张倩,胡传荣. 天然、合成生育琥珀酸酯制备工艺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7(12):80-82.
[2]Xu J,Zhou C W,Wang R Z,et al.Lipase-coupling estenfication of starch of starch with octenyl succunic anhydride[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87:2137-2144.
[3]马云标,周惠明,朱科学.VE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2):1-5.
[4]Varona S,Martín Á,Cocero M J.Formulation of a natural biocide based on lavandin essential oil by emulsification using modified starches[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Process Intensification,2009,48:1121-1128.
[5]Tantana R C,Perrechil F A,Sato A C K,et al.Emulifying properties of collagen fibers:Effect of pH,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pressure[J].Food Hydrocolloids,2011,25:604-612.
[6]Qian C,Decker E A,Xiao H,et al.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β -carotene-enriched nanoemulsions:Influence of pH ,ionic strength temperature ,and emulsifier type[J].Food Chemistry,2012,132:1221-1229.
[7]O’Dwyer S P,O’Beirne D,Eidhin D N,et al.Effects of sodium caseinate concentratio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oil-in-water emulsion[J].Food Chemistry,2013,138(2-3):1145-1152.
[8]Rao J , McClements D J.Formation ofFlavoroil microemulsions,nanoemelsions and emulsions:influence of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2012,59(9):5026-5035.
[9]郑卫东,阴文亚,王光慈,等.添加物对食品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0,21(4):26-28.
[10]Qiu D,Yang L,Wang Z Y,et al.Formation of vitamin E emulsion stabilized by octenylsuccinic starch:factors affecting particle size and oil load[C].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China,May,30-31,2013. [11]Drusch S,Schwarz K.Microencapsulation propertie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n-octenylsuccinate-derivatised starch[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9,222:155-164.
[12]孙术国,高彦祥,麻成金,等.Turbiscan分析仪快速评价β-胡萝卜素乳状液的稳定性[J]. 食品科学,2008,29(10):93-96.
[13]Li X,Anton N,Ta T M C,et al.Microencapsulation of nanoemulsions:novel Trojan particles for bioactive lipid molecule deliv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1(6):1313-1325.
[14]孙昱,吴文忠,李延志,等.一种天然维生素E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J].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1,30(6):400-403. [15]Yetilmezsoya K,Demirel S,Vanderbei R J.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 of Pb(II)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Pistacia vera L.:Box-Behnken experimental desig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1:551-562.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Vitamin E emulsion after redissolving of microcapsule
YANG Lei1,QIU Dan1,2,*,ZHOU Yi-kui2,LI Zhi-peng1,TANG Cheng-ke1,RUAN Xiao-lin1,ZHANG Li-fang2,ZHANG Wen-hu2
(1.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016,China;2.Zhejiang NVB Co.,Ltd.,Xinchang 312500,China)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HPLC ) chromatography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oil load efficiency of VEemulsion,and the obtained data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The effect of pH,temperature,ion concentration and free-OS concentration on oil load efficiency of VEemulsion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pH was 7,and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s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ion concentration and free-OS concentratio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further applied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VEemulsion.And the relativ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al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its oil load efficiency was that temperature>NaCl concentration>free-OS concentration>pH.
Vitamin E;emulsion;stability;oil load efficiency
TS218
A
1002-0306(2014)20-0150-05
10.13386/j.issn1002-0306.2014.20.024
2014-01-06
杨雷(1993-),男,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精细化工。
* 通讯作者:仇丹(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医药化学。
浙江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LQ12B06001);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3A61008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058011);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宁波市创新团队(2011B82002);王伟明助创基金(20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