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平诗存》所辑《伊江杂咏》著者考辨∗

2014-03-03史国强

关键词:永平伊犁

史国强

(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永平诗存》为晚清京东著名学者史梦兰辑录的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收录清代顺治至光绪年间永平府所辖乐亭、泺州、迁安、昌黎、卢龙、抚宁、临渝等地诗人180余家,诗近3000首,且附有诗家小传及点评作者生平、创作的《止园诗话》,义例周备,卷轴繁富,堪称有清一代永平府诗歌之总汇,为后人研究清代永平府诗人创作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而其地乾嘉间被流放到伊犁的薛国琮的西域诗作《伊江杂咏》即幸赖是存。这部诗集诗、注结合,蕴含丰富的伊犁文史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学及文献价值,迄今学界罕有提及。然而,笔者却发现《永平诗存》辑录之薛氏诗作与其同时流戍伊犁的任邱舒其绍《听雪集》卷四之《伊江杂咏》内容雷同,兹略作辨析,以正本清源。

关于薛国琮,《永平诗存》记曰:“国琮字鲁直,卢龙人(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乾隆巳卯举人。官山西乐平县知县,因事谪戍伊犁,放归,卒于家”[1]99。

“巳卯”当为“己卯”之误①关于薛国琮中举的时间,志书多有抵牾,《卢龙县志》卷二十二“文艺”“薛国琮”条下称其为“乾隆乙卯举人”(董天华等修、李茂林等纂,《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一四五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据1932年铅印本影印,483页)。史梦兰编纂的《永平府志》卷六十三“文学列传”“薛国琮”条下所记与此相同,而卷十二“选举”“乾隆·科举·举人”条下却又记为“薛国琮,己卯”(游智开修,史梦兰纂《永平府志》。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2110页、517页)。《遵化通志》卷二十九“职官”亦云薛国琮“己卯举人”。据《续修昔阳县志》,嘉庆元年乐平县裁县归州为乡,其卷三“秩官”条下明确记载薛国琮为裁撤前最后一任县令。那么,薛国琮自乾隆三十四年已开始担任遵化州训导(《遵化通志》卷二十九“职官”),乾嘉之交已担任县令,《卢龙县志》、《永平府志》“乾隆乙卯举人”的记载显然有误。故“己卯举人”当为是。。薛国琮于乾隆三十四年(1796)开始担任遵化州训导,之后丁艰离任,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再度署任,之后宦情失载[2]。薛国琮何年、何事谪戍伊犁,何时放归,志书均无相关记载。据《续修昔阳县志》,薛国琮为乾隆末年山西乐平县最后一任县令,嘉庆元年乐平县裁县归平定直隶州为乡,继之驻守其地的州判已非薛氏[3],薛国琮许于此时获罪被发遣伊犁。

《永平诗存》及《永平府志》卷四十八“艺文志”将薛国琮诗集称为《伊江杂咏》,而《永平府志》卷六十三“文学列传”及《卢龙县志》卷二十二“文艺”又将薛氏著述称为《伊江百咏》,其实为一。据《永平诗存》卷六所附《止园诗话》,薛国琮《伊江杂咏》共有120首,在辑入《永平诗存》时,被史梦兰删去20首,加上诗话中引用的一首删诗,今天可见到的薛国琮西域诗为101首[1]99。

舒其绍(1742-1821),字遗堂,号春林,又号味蝉,直隶任邱人(今河北任邱市),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曾官浙江长兴知县。嘉庆二年(1797),以秋审失出流戍伊犁,嘉庆十年放归。舒其绍著书有3种:《听雪集》四卷、《归鹤集》二卷及《东归日程记》一卷,皆以抄本存世,近年先后被辑入《清代稿抄本(第一册)》(仅收录《听雪集》)[4]、《清代诗文集汇编》(舒氏3种著作全部收录)。舒其绍西域诗作集中在四卷本《听雪集》中,《伊江杂咏》为其卷四内容。

经笔者核对,舒其绍《伊江杂咏》共计收诗91首,比薛氏现存诗歌少10首。其中,与薛氏作品诗歌内容完全相同的有44首,大致相同(指主题相同,诗句略有差异,或一到数字不同,或一到两句变化等)的37首,二者篇数加起来,共计81篇雷同(二者均不包括注文的比较)。笔者认为,薛国琮《伊江杂咏》大部为抄袭舒氏作品而成,依据如下:

一、舒其绍《伊江杂咏》排序67的诗作《噶布拉》与薛作排序27的诗相同,舒氏诗下自注文为:“截人顶骨为之,形如仰盂,贮水以充佛供”[4]263。同时,舒氏《听雪集》卷一有一首相关诗作《噶布拉椀歌》,诗前及诗中注文分别为:“截人顶骨为之,贮水供佛。余过普化寺于堪卜喇吗先巴旦咱处见而赋此”、“西番奉佛者缚身于木,以板夹额,用锯截顶为供,云可获福”[4]202。而薛氏诗下自注显然是综合了舒氏这两首诗的注文而成:“噶布拉,截人顶骨为之,形如仰盂,贮水以充佛供。余于普化寺堪布喇嘛处见之。云得自西番,番人舍身奉佛,以木夹额,用锯解之,死可获福”[1]103。

二、舒其绍《伊江杂咏》排序69的诗作《徐铁樵》与薛作排序31的诗及注文基本相同,舒氏诗前自注云:

徐铁樵,江西武宁人,广德参军。恃才负气,缘事谪山西。赎归,又缘事发伊犁。初与余不相识,见余送谢理园回川诗,因过访。时年逾七旬,步履康强,双眸炯炯,议论风生。自言在晋五年,向友人借杜诗手抄一过,于诗始有所得。在伊十四年,诗学益进。盖经颠沛而后逊志读书者。“患难文章感慨多”,其己未留别句也[4]263

注文中提及诗人与徐铁樵的交往源于送谢理园回川诗,而《听雪集》卷一录有《送谢理园秀才奉亲归蜀三首》,正与注文暗合。该卷中《送徐铁樵参军归豫章二首》诗亦与注文结末处“己未留别”事吻合。《听雪集》卷三还有一首《徐铁樵参军》,注云:“铁樵以揭上官谪晋六年,纳赎后以叩阍戍边十四年,自言初不知诗,戍所借杜诗手抄一过,始有所得,故句调多奇气”[4]241。内中关于徐铁樵于颠沛中逊志读书之事的记载与前者形成相互映照,而薛氏注文中增加的内容“遣其子叩阍,并戍乌鲁木齐”也于此有了着落[1]103。

三、在二者相同的《炭煤》诗注文中(舒氏诗集排序22,薛氏为41),作者提及“余在滇南见所产煤与此相类”[4]256,[1]103,细读舒氏其他诗作,均未言及其赴滇南之事,而《听雪集》卷一《送谢理园秀才奉亲归蜀三首》注文中却提到“余于甲午省先大夫入蜀”[4]203,则可证诗人确有西南之行,而薛国琮的履历中找不到此类佐证。

四、《听雪集》卷一中的《湿萎干活草和双梧原韵》、《观跳布扎作》、《爬犁行》,卷二中的《月夜听古紫山游戎弹词三首》、《空鄂罗鄂博》、《和韩张氏遗诗二首》、《八蹠神》等诗及注文,多与舒其绍本人及薛国琮《伊江杂咏》中对应诗歌的注文相同或相关。如关于韩张氏事件的诗注:

氏榆林人,以夫逆缘坐。主人欲纳之,不从,断一掌自誓。大帅义之,除奴籍,且请释放焉。氏能诗,与士大夫唱和甚夥。余来氏归已久,得二诗和焉(《听雪集》卷二)[4]230。

韩张氏,榆林人,以夫弑继母缘坐徙伊。性贞洁,主人欲纳之,氏举刀断一掌自誓。初氏夫之肆逆也,氏潜以其谋告知夫弟,使避之。邻证原供亦有氏孝其姑之语。将军闻其贞操,为之咨部请释。氏工诗,塞上题咏甚多。余曾见其七律二首。

附录:“槛车轣辘谢铅华,嘉峪关前扑面沙。半臂尚存犹有命,侧身回望已无家。愁堆华岳三峰峻,肠折黄河九曲斜。何日承恩归故国,余生愿寄一袈裟。”“自幼怜儿怯怯身,芳心生怕落风尘。九原未伴孤魂客,万里何愁薄命人。塞柳迎春眉黛浅,野花经雨泪痕新。文姬十八悲笳拍,一拍歌残一怆神”(舒其绍《伊江杂咏》第68首)[4]263。

韩张氏,陕西榆林人,以夫杀继母缘坐来伊。性贞洁,主人欲纳之,氏举刀断指自誓。初氏夫之肆逆也,氏潜以其谋告知夫弟,使避之。邻证原供亦有氏孝其姑之语。将军闻其贞操,为之咨部请释。氏素工诗,塞上题咏甚多。余曾见其七律二首:“槛车轣辘谢铅华,嘉峪关前扑面沙。半臂尚存犹有命,侧身四望已无家。愁堆华岳三峰峻,肠折黄河九曲斜。何日承恩归故国,余生愿寄一袈裟。”“自幼怜儿怯怯身,芳心生怕落风尘。九原未伴孤魂客,万里难辞薄命人。塞柳迎春眉黛浅,野花经雨泪痕新。文姬十八悲笳拍,一拍歌残一怆神”(薛国琮《伊江杂咏》第30首)[1]103。

比较这三段注文,可以发现,薛氏注文与舒氏大体相同,二者仅有数字之异。而舒氏《听雪集》卷二《和韩张氏遗诗二首》、卷四《伊江杂咏》诗注均言韩张氏为守贞洁而自“断一掌”,正与韩张氏遗诗“半臂尚存犹有命”相应,而薛氏《伊江杂咏》将其改为“断指自誓”,则细节上与韩张氏“半臂尚存”诗意不能圆合。且薛氏所录韩张氏遗诗“侧身四望已无家”句意显然与情理不合,与舒氏“侧身回望已无家”比较,应系誊录错讹所致。

此外,《伊江杂咏》中所咏之伊犁通济桥、塔尔奇城、果子沟、望河楼等景观在舒其绍《听雪集》卷二的《消夏吟》组诗中也可找到对应诗篇。

五、洪亮吉《天山客话》提及舒其绍说:“余未到伊犁以前,册房为任邱舒大令其绍,闽县黄别驾聘三,皆南北诗人”[5]。舒氏在当时流戍伊犁的废员中以能诗著称可据此而知,这一点也可从其与洪亮吉、杨廷理、王大枢、舒敏、缪晋、方受畴、汪廷楷等人的唱和诗作看出,故他是不应该干出将他人诗作据为己有的剽窃之事的。嘉庆十年仲秋,在即将戍满东归前,舒其绍请同戍伊江的诗友丹徒人汪廷楷为《听雪集》写序,汪氏序云:“今先生瓜期已届,马首东行,裒其塞上诗四卷问序于余,余素乐观先生之诗,因自忘其谫陋,以当离驹一曲云”[4]199。这段话透露出几个信息,一是舒其绍包括《伊江杂咏》在内的四卷本诗集《听雪集》在伊犁已经编定,二是舒其绍在伊犁的诗作当时已为他人所知,三是汪廷楷是舒其绍拥有《伊江杂咏》著作权的目击证人。相反,在笔者目前见到的同时期流放伊犁的诸多废员的西域诗作中还没有见到与薛国琮唱和的作品。

六、嘉庆四年(1799),海宁人陈寅被遣戍伊犁,终于嘉庆十九年卒于戍所。他在伊犁的时间和舒、薛二人均有交集,在其《向日堂诗集》中有一组诗,名为《次舒春林伊江杂咏韵二十首》,该组20首诗完全依照舒其绍《伊江杂咏》诗韵创作而成[6]。这充分说明舒其绍《伊江杂咏》完成后还与诗友进行了交流,并引出了陈寅的次韵之作。可以说,陈寅这组诗的出现是舒其绍《伊江杂咏》著作权的最有力证明。

以上六项足以确认薛氏《伊江杂咏》出自舒其绍原创。但是,舒其绍《伊江杂咏》有10首诗不见于薛氏诗集,这或许与史梦兰的删辑有关。如上文所述,薛氏《伊江杂咏》在辑入《永平诗存》时,被史梦兰删去20首,那么,这10首诗极有可能是被史梦兰删去了。

笔者以为,这起抄袭案的发生,与当时流放伊犁的废员相互唱和、传抄彼此作品存留的风尚有关。王大枢《西征录》卷六《存草下》中的《答徐别驾鉄樵书》为此提供了佐证:“谨如命,捡第六卷奉上。其前五卷抄毕,即望掷还。第六卷《天山赋》与《边关览古诗》二项,舒公现有《天山赋》矣,《览古诗》观察杨公处有,可于彼取之”[7]。其中舒公即舒其绍,杨公为杨廷理。舒其绍、杨廷理、徐铁樵等人因喜爱王大枢《西征录》而纷纷向其借阅抄录。这本属于文人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正常活动,但在印刷出版不易、地域空间阻隔等因素制约下,却为投机取巧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王大枢的《天山赋》即是在为人传抄后,被杨廷理的妻弟、曾任甘肃永昌县令的岭南人欧阳镒略改数字据为己有,欧阳镒在王大枢还没有离开伊犁就公然刻板印行[8]。嘉庆元年左右流放伊犁的薛国琮与嘉庆二年流放伊犁的舒其绍同时在戍,在《听雪集》卷二中有一首《戏赠薛鲁直大尹》,诗中云“朝朝杖挂百钱游,倒著接籬酔酒楼。樗蒲一掷千金贱,夜鼓鼕鼕犹恋战。离鸾别凤绮魂消,诗成月下更吹箫”,并在句下注“鲁直诗‘若使老夫堪引凤,不妨月下更吹箫”[4]220。“鲁直”为薛国琮的字,“薛鲁直”即薛国琮。从这首诗及注文来看,薛国琮在伊犁与舒其绍认识,但薛氏生活颓靡,诗句格调也不甚高。这首诗的出现说明舒其绍和薛国琮有过诗歌创作的交流,那么,薛国琮完全有可能得到当时颇具声名的舒其绍的诗集,并携带回籍。回乡后,或为向乡人炫耀其在沙碛雪域的独特见闻,舒其绍记录绝域风物异事的《伊江杂咏》自然成为其为满足私欲不吝抄袭的不二之选。

不过,与欧阳镒的抄袭王大枢《天山赋》略改数字不同,薛国琮在剽袭舒氏作品的时候,对其中36首诗歌进行了改动甚至是重新创作。

同时,薛国琮还对其中76首诗歌的注文依据自己在伊犁的见闻,结合舒其绍《听雪集》前三卷的诗注和王大枢《西征录》的内容进行了增补与修改(但有许多错讹),并且按照舒其绍《伊江杂咏》的创作体式又新写了29首诗,凑足了120篇,但因史梦兰的删辑,今天只能见到其中的20首。

舒其绍《听雪集》四卷、薛国琮《伊江杂咏》均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注录,其评介薛氏文曰:“是书为国琮被贬,居处异乡,感物吟情,寄之于诗,故多悲愤之作,因自订成编,名曰《伊江杂咏》”[9]18−022。笔者观《伊江杂咏》盖多记述异域异见异闻,不知注录者“悲愤”之评述语从何处(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诸诗借物抒情,暗含激愤”之评亦源于此[10]),倒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对舒其绍《听雪集》的评介贴近《伊江杂咏》实情:“山川之险、草木之异、风土之可记、轶事之可徴、游览所经、道途所历,无不寓之于诗,即塞外风云、关山冰雪谲诡千变、雄奇万仞之概,亦若无不助之为诗”。“其绍之诗冲融骀荡,其风穆如,其味渊如,有优柔和平之响,而无悲凉激楚之音。”[9]17−501

总之,薛国琮《伊江杂咏》是在舒其绍《伊江杂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补乃至新创而成的。故虽大都为剽窃之作,但由于其融合了舒其绍、王大枢、薛国琮乃至纪昀的创作成果①《伊江杂咏》“人儇”、“雪莲”二诗注文乃舒、薛二人抄自王大枢《西征录》,王大枢又抄录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而具有了独特的文学和文献价值。它为今日我们还原清代伊犁将军府文人群体的创作活动和作品的交流传播的具体情形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同时,其120篇的组诗形式,内容涉及嘉庆年间伊犁风物、民俗、矿藏物产、建筑、宗教、流人生活、商贸、奇闻及邻国概况等,是目前笔者见到的较为全面展现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伊犁地区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的诗集,堪与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相媲美,且兼具重要的史学和民俗学价值。

[1]史梦兰.永平诗存[M].石向骞,王双,等点校本.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何崧泰,史朴.遵化通志:卷29[M].刻本.[出版地及出版者不详].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卷二十九叶十八正,叶十九正,背.

[3]皇甫振清,陈曜,李光宇,等.续修昔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75号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93.

[4]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清代稿抄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修仲一,周轩.洪亮吉新疆诗文[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253.

[6]陈寅.向日堂诗集:卷12[M].刻本.[出版地及出版者不详].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叶十九至叶二十.

[7]王大枢.西征录:卷6[M].刘家平,周继鸣主编.《古籍珍本游记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3:7256.

[8]史国强.《天山赋》著者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4):56-59.

[9]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0]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800.

猜你喜欢

永平伊犁
教师节
踢球
认识形近字
小刺猬的秘密
段永平:从企业家到幕后教父
Effects of Maixuekang Capsules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on Serum MMP-9, S-100β Protein Level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伊犁苹果黑星病发生及其防治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Лаванда в Или Синьцзян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