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国镇丁丁腔活态传承与发展

2014-02-28李楠

戏剧之家 2013年4期
关键词:柳琴丁丁剧团

李楠

丁丁腔,是起源于徐州北部利国镇地区的一种独立的传统曲艺样式,作为徐州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其唱腔优美、高亢、委婉,犹如山间流水自然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间气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作的传统音乐样式。丁丁腔历史悠久,唱腔独特,盛极一时。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

(一)丁丁腔衰落的原因探讨

1、音乐的单调性

我国的戏曲音乐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联曲体音乐结构,一种是板腔体音乐结构。丁丁腔属于板腔体的音乐形态结构,当然也具有板腔体所共有的音乐形态特征。板腔体所使用的音乐展开手法是“变奏”。这种以“变奏”为基本手法所形成的曲式结构与西方曲式中的“变奏曲”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的“变奏曲”是先呈示主体,然后再进行各种变奏来展开乐思。而板腔体的变奏则不同,其成套唱腔是按照“散—慢-中-快-散”的速度以及相应的板式来结构唱腔,其“主题”通称为“基本腔”。丁丁腔的基本腔是“八句腔”,“八句腔”由八个调门组成,每个调门后都跟随一个过门。从5月17日丁丁腔专场演出和老艺人的演唱来看,丁丁腔的音乐稍显单调,过门就像是一个重复的标志,反反复复一个主旋律,观众听起来自然索然无味。

2、优秀剧本空白

剧本是一剧之本,可以说,剧本是调动观众兴趣最大的吸引力。在5月17日丁丁腔专场演出现场,很多观众提前离场,笔者随机采访几位离场的观众,其中,老年人普遍反映太累了,中年人和小朋友众口一词:听不懂。当晚的丁丁腔演出全是用利国镇的方言演唱,为什么土生土长的利国人民都听不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戏曲是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丁丁腔现有的剧本《十八相送》、《站花墙》《送茶》等在当时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这些剧本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当时反映的社会现实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剧本要调动观众的兴趣,让观众从中有所共鸣,有所启迪,所以,观众看不懂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剧本所体现的内容并不是观众所感兴趣的,与观众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第二,缺乏情节的完整性。目前,尚无一人能够演出丁丁腔的全本戏,当晚的演出也只是截取全本戏中的一个片段,哪怕演员再卖力,都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丁丁腔面对的观众是大众,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并不会从学术的角度对剧本进行研究,他们看戏的目的很简单——看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首先要有完整的情节,其次要和当下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能够让观众从中有所启迪,引起共鸣。

3、青年名演员的匮乏

目前,演唱丁丁腔的年轻演员只有孙倩一人,孙倩曾经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主要特长是演唱民歌,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戏曲的唱腔和身段。其他老艺人全已年过七旬,无法登台演出。演员是戏曲成功的关键,纵观柳琴戏,梆子,秦腔,昆曲等都有自己扬名海内外的名演员,也就是自己的招牌,这些招牌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打造丁丁腔的招牌演员刻不容缓。

4、戏曲程式化完全缺失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丁丁腔老艺人对于丁丁腔的唱腔记忆犹新,信手拈来,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演唱若干段,但是一提到做几个丁丁腔演出的动作,没有一个老艺人可以做得出来。可以看出,丁丁腔的动作表演已经完全缺失。当晚的丁丁腔演出上,演员孙倩在表演《十八相送》、《站花墙》等传统剧目中,是加入了一些戏曲动作,但是,我们从中看到这些动作分明是借鉴于柳琴戏,梆子戏等其他剧种。在后台,笔者采访了演员孙倩,她承认她所表演的丁丁腔动作并不是原汁原味最古老的丁丁腔的程式,而是从其他剧种当中学来的。戏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没有做和打,该剧种自然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拯救丁丁腔几点建议

1、保留经典添加新调

在保留丁丁腔基本的音乐精髓的前提下,聘请相关音乐学专家对丁丁腔的曲谱进行研究,添加新调,使丁丁腔的曲调更富变化,使丁丁腔的特点更加明朗化。丁丁腔的八句腔,接口,对口煞板等是极富特点的,也是丁丁腔的生命力所在,所以,一定要保留这些最有丁丁腔特点的唱腔,再融合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易学易唱的唱腔,以达到老百姓听几遍就能哼唱出来的效果,这样一来,丁丁腔就能够更快地传播出去。

2、文人介入创作优秀剧本

丁丁腔如何与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和演员互动起来,剧本起到的是桥梁作用。从观众的角度上讲,古典戏曲与当代观众要求先参与切身体验的审美方式是背道而驰的。既然艺术已经生活化,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其高高在上的地位,正如本雅明所说的,艺术的膜拜价值已经被展示功能所取代。因此,当代观众对艺术已经从远距离的静观转而追求全身心地参与和体验,而古典戏曲却恰恰是一种宜于静观的艺术。不仅仅是丁丁腔,目前我国的所有剧种都存在这一问题,即剧目的演出与观众审美取向和要求渐渐脱离。所以,丁丁腔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调动起观众的生活体验,就要邀请相关文人创作一些反应社会现实,与当代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型剧本。其次,针对年轻人的特点,要改编一些新剧目,节奏要快,让剧本也能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3、培养青年演员打造活招牌

(1)剧团联手共同培养

全国闻名的江苏省柳琴剧团就在徐州市,丁丁腔剧团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柳琴戏和丁丁腔都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尤其在唱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丁丁腔剧团完全可以借助于柳琴剧团丰富的人才资源,培养后备力量。首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柳琴戏演员跟着老艺人学会丁丁腔的全部唱腔,其次,丁丁腔剧团从相关院校和地方上招聘一些丁丁腔专业演员,让学会丁丁腔唱腔的柳琴戏演员传授给年轻的演员,这些演员,就是丁丁腔剧团的中坚力量。

(2)丁丁腔进校园

打开电视频道,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儿童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戏曲节目,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不舍得换台。这对于丁丁腔的发展也有着启示:丁丁腔要从娃娃抓起。丁丁腔剧团可以以当地的学校为前锋,试点开设丁丁腔学堂,定期让剧团演员到学校来讲课,从中发现丁丁腔的优秀苗子,重点培养,再送到徐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中播放,孩子的演出首先会吸引其家庭和亲戚朋友予以关注,由点及面,扩大丁丁腔的知名度,让全国人民通过孩子在电视上有趣的表演,都能知道在江苏徐州利国镇有这样一个丁丁腔。

4、集中精力创造精品

在5月17日的丁丁腔专场演出中,丁丁腔剧团从江苏省柳琴剧团请来了沈玲表演著名柳琴唱段《喝面叶》,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而丁丁腔的传统剧目《站花墙》、《十八相送》却遭到了观众的冷眼旁观。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让丁丁腔剧团全体工作人员痛心不已。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喝面叶》早已深入老百姓的心中,演员那富有变化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切合实际的唱词,观众已经耳熟能详。所以,当晚虽然只表演了其中的一小段,但是却能调动起观众的共鸣。《喝面叶》是江苏省柳琴剧团打造的精品剧目,可以说是柳琴戏的经典之作,一提到柳琴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喝面叶》。而一提到丁丁腔,很少有人知道丁丁腔都演过哪些剧目。所以,丁丁腔要学习柳琴剧团的做法,集中精力打造一部精品剧目,把这部剧目花大力气推出去,成为观众心中丁丁腔的代表之作。这其中,还需要借助柳琴剧团的力量,对丁丁腔的舞台程式,服装造型,舞台布置,演员的表演功底等进行悉心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最大程度争取政府支持,是丁丁腔剧团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对于一个地方剧种而言,决定其兴衰成败的核心因素还是来自政府的态度与支持力度。因此,能否争取到政府最大限度的经济与政策支持,是丁丁腔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田野调查中,丁丁腔王团长欣慰地表示:丁丁腔已经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镇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丁丁腔如果能得到徐州市政府的支持,那么丁丁腔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光明。政府对于丁丁腔的支持不应只局限于经济上,同时还应积极推广丁丁腔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对待与实施。

丁丁腔是研究利国镇乃至徐州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值得庆幸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风吹来,丁丁腔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相信在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政府的支持下,丁丁腔一定会焕发出第二春,再现地方戏曲的辉煌。

猜你喜欢

柳琴丁丁剧团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动物“叫”各不同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一起去踏春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谈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