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在五四前后的文化选择
2014-02-28谭晓钟
谭晓钟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选择什么样的文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关系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先进分子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20世纪初的中国先进分子,就面临着这样艰难的选择。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王维舟,就是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一员。
一、王维舟早期的救国之路
王维舟,原名王天桢,1887年出生于四川东乡县(现宣汉县)清溪场王家坝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曾参加科举,考取了“贡生”,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但毕竟只是普通农家,家境一般。1895年,8岁的王维舟入私塾发蒙,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孝节义等儒家学说对他有相当影响。他在私塾读了六年书,已通文墨。1901年他14岁时,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王维舟不得不辍学回家,随同父亲种地。全家人虽终年辛苦劳作,却仍然不能温饱。王维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亲身经历了普通劳苦大众的困苦生活,渴求改变生存现状。他看到,周边的农家也同自己家一样贫苦,受土豪劣绅和朝廷官吏的欺压。巨大的贫富差别和社会不公,使少年王维舟萌生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想法,“只恨手无三尺剑,斩尽天下有钱人”[1] 。这时王维舟的思想处于“打富济贫”、“杀富济贫”的层面。
王维舟的青少年时代,正是腐朽黑暗的清王朝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其船坚炮利大肆侵略的时代。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随着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国的危机也一次次加深,这些都对内陆的四川产生了巨大影响。
1906年王维舟19岁,离家到县城一家店铺做学徒。此时的中国,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主张的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思想在社会上秘密流行,同盟会在各地举行的起义也震撼着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四川的革命党人先后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统治。革命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救国救民敢于牺牲个人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感染和影响着有文化的青年王维舟。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贫苦大众遭受的苦难与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是不可分的。他已经开始意识到,革命党人所主张的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是救国救民、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的方向。他决心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
在这期间,王维舟结识了曾留学日本的景昌运、冉崇根等人。[2]景、冉二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是同盟会会员,他们给王维舟讲述外面“精彩”的世界,给王维舟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王维舟也由此开始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和初步影响。此时的王维舟,眼界更加开阔,看到了世界的潮流,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1909年,王维舟背井离乡到省城成都做工谋生,考入成都兵工厂附设工兵学校半工半读。
1911年5月以后,随着清王朝宣布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四川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王维舟积极投身到四川的保路运动中。在川督赵尔丰制造的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后,王维舟更加认识到清王朝的腐朽和残暴。他很快回到家乡,联络东乡的同盟会员景昌运以及同乡有志青年龚权山、刘子圭等人,组织建立了东乡保路同志军,在全县各个乡镇宣传革命,反对清王朝。[3]1911年11月30日,东乡保路同志军发动起义,攻进东乡县城,活捉了清王朝东乡知县等大小官吏,推翻了清王朝在东乡的统治,建立了东乡军政府。王维舟被推举为东乡县警备队队长。随后,东乡军政府联合大竹革命党人李绍伊,共同组织同志军进攻绥定府(今达州)。清王朝在绥定的统治结束,革命党建立了达县军政府。宣汉、达县光复后,宣、达军政府响应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号召,组织北伐大队,王维舟任大队长,率领两千人的队伍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北伐,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此时的王维舟实际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人生选择,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后来,随着清帝宣布退位,北伐之议遂寝。王维舟回到东乡担任县团练局局长。
二、王维舟在护国、护法运动中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起中华民国。各地新政权纷纷扩充军队,开办军事学堂。 成都军政府也开办了警备军官学校,招收爱国青年。王维舟认同当时爱国青年中流行的一种观念,认为要使中国强盛起来,必须从军事入手,走富国强兵之路。1913年,王维舟进入成都警备军官学校学习。[4]在学校里的正规学习和操练,培养了王维舟严谨、周密、勇猛、稳健的性格。这为他后来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打下了基础。从成都警备军官学校毕业后,王维舟就任绥定警备司令兼达县警备队队长。
1915年底,窃国大盗袁世凯悍然恢复帝制,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号召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袁斗争,捍卫民主共和。在蔡锷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首先在云南兴起。孙中山先后派革命党人到各省组织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与此同时,王维舟闻知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怒火满腔,立刻联络达县地区革命党人陈荫槐、洪秀苼、尹守白等,组织起护国讨袁军,亲自担任纵队司令,要与窃国大盗袁世凯血战到底。王维舟等人首先驱逐了拥护袁世凯的达县知事,接管了政权,接着率领所部进攻营山县等由拥护袁世凯的人控制的地区。王维舟在川东北地区的活动,极大地策应了全国的护国运动,为护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声中,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但是,护国战争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依旧。1917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护法运动”。王维舟所部改称“靖国军”,同北洋军阀的部队激烈交战,先后攻占了四川开江、云阳、奉节、巫山等县,以及湖北的秭归、巴东、利川、建始等县,展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因此晋升为团长兼边防司令,驻防川东夔门奉节县。在之后的几年中,王维舟参加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往往都是以“正义”的名义进行,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军阀混战,与王维舟的“救国救民”理想相去甚远。王维舟的思想开始从辛亥革命时的兴奋和喜悦中逐渐变得不安起来,心中的希望之火也渐渐黯淡。他感到疑惑不解,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苦苦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王维舟最终走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将各种新思想、新文化送进四川。王维秀接触到这些新思潮,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去探寻中国的前途。
1920年春,厌倦了军阀混战的王维舟抛弃了高官厚禄,挂印而去,赴上海寻求救国救民的的真理。在上海,他结识了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的负责人金笠,两人一见如故。在金笠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反帝革命斗争。[5]后经过金笠介绍,王维舟加入了朝鲜共产党。同年底,受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的派遣,王维舟赴苏俄学习。他先在伊尔库茨克学习俄语和马列主义理论,同时为参加苏俄红军的华工战士教授中国文化。次年10月,王维舟来到莫斯科,参加了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活动,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并聆听了教诲。[6]
1922年初,王维舟回到祖国。在北京,他遇见了早已认识的影响他又一次文化选择的重要人物吴玉章。吴玉章是四川辛亥革命元老;两人同为四川名人,神交已久,惺惺相惜,此次重逢,分外高兴。他同吴玉章一起组织“赤心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后来,因为母亲病重,王维舟回到家乡。1923年春,王维舟在家乡创办了“新群女子高等小学”,后又接办宏文小学,在学生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席卷中华大地,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民日益觉醒,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以及在革命洪流中的巨大作用,都极大影响了王维舟。虽然王维舟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但毕竟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还需要时间和过程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清醒地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服务是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1927年初,他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服从党组织的工作安排,协助吴玉章开展工作。在武汉期间,他进入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课,更加深了对中国实际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他按照共产国际的规定,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以后,王维舟更加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从此,王维舟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献给了中国人民,献给了中华民族,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王维舟:“王维舟同志是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他就是共产党员了。”[7]毛泽东还亲笔为王维舟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8]
历史表明,王维舟的文化选择必然是人类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通过对王维舟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的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华民族处在历史紧要关头,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员,王维舟为寻求救国图存之路而勇于探索、追求的精神,是多么的执着和坚定。王维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祖国的富强繁荣。为了寻找救国真理,他反复研究比较,进行着艰难的文化选择。虽然历尽艰难困苦,但他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先进文化,找到了实现其救国救民宏大抱负的正确道路。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强烈的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救国理想至死不渝的执著追求精神,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继承。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像王维舟这样的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的中国先进分子,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在众多的文化中寻找先进文化,选择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实现他们毕生追求的救国图强理想,创建美好的新中国而努力探索,艰苦奋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注释:
[1][2][3]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宣汉红色史料选编》第170页,2005年。
[4][5]中共宣汉县委宣传部:《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诞辰120周年》第15页,2007年。
[6]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宣汉红色史料选编》第171页,2005年。
[7][8]宣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红色土地上的丰碑》第1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成都)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