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海南职业教育发展为例
2014-02-28阳小勇覃晓辉
阳小勇,覃晓辉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海南 海口 571100)
目前,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不紧密、合作缺乏深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愿望不强烈,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意向、劲头不足。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建设国际旅游岛所急需的人才无法得到满足。为此,必须加快资源整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一)树立亲商理念,实现互惠共赢
“亲商理念”是开放融合的产物,它以企业服务为最高宗旨,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中形成一种“以商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自己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最直接的层面就是让企业的成立、运行更为便利,就是想企业所想,实现换位思考。职业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时刻关注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主动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如果我们没有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亲商”服务理念,没有为企业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奢望有企业的投资,所谓校企合作,只能是一厢情愿。只有让“亲商”理念化作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行业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较为充足的实训资源,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毕业后,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生源,职业院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只有这两方面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才真正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互惠双赢。
(二)实行股份制办学,改善校企合作方式
目前海南职业院校的发展状况基本上是职业院校一家在单打独斗,政府投入不多,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结构松散,企业没有真正融入学校建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行股份制办学。只有让企业在职业院校占有一定的股份,职业院校的兴衰存亡与行业企业的兴衰密切相关,才能调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培育人才、共享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首先,整合政府、企业和学术三种资源,使得三方分别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形成真正体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次,建立严谨、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校企双方通过平等协商,签署合作文件,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如学校按企业标准进行人才培养,为企业培训员工,开放教学资源并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投资或占有一定的股份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或向学校捐赠设备,选派优秀的技师或工程师到职业院校任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就业岗位。再次,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由当地政府发改委牵头,成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发展战略、工作计划,协调校企关系、整合资源、促进合作。成立以合作企业人事经理、工程师、同行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开发新专业,负责专业建设,以及实施教学改革,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使校企双方能较好地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存在的决问题。
(三)三种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1.访问工程师模式。高职院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进行深入实际的培训,使专业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发展前沿的视野、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既能担当专业理论的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指导,还可承担企业、公司的一些项目研发,成为一支融理论教学、实训指导、项目开发为一体的“多技能型”师资队伍。企业派遣工程师等技术骨干担任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承认其讲师资格。校企双方均对兼职人员实施双向培养、双向考核。
2.双元制培训模式。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40%~30%时间在学校。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职业院校负责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生需修完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方面的学分,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才能毕业。双元制培训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参与度高,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贴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降低失业风险。但管理难度较大。
3.共建实验室模式。围绕区域重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由区域地方政府主导,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与产业领域优秀企业紧密合作。企业投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建设,或占有一定的股份,或向学校捐赠设备来共建实验室,以服务产业链和相关专业群,满足学生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的需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高水平的实训室,配置相应实训设备,坚持真实、仿真、虚拟相结合,软、硬件建设兼顾,建成装备技术水平适度超前,集教学、生产、培训、研发、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大型、综合性实训基地。使得这些基地,既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又能满足行业企业培训员工的需要,还可以开展技术应用与研发。
(四)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招生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的设置,共同开发课程和专业教材,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实行调整。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管理,并提出适当的建议。企业在职业院校设立各类奖学金、奖教金,捐赠先进设备,为学生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装备提供有利条件。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派遣行业专家予以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职业学校共同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健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二、教学模式:“教学工厂”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职教模式,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它把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第一、二学年宽基础培训,进行课程学习和各类实验,也从事小型项目研究,让学生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但强调“两年的基础”不是理论的基础,而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第三学年,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并分组专门从事企业项目研究、实验、校内项目设计、到企业实习等。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CDIO项目制教学
将CDIO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基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据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学习内容需求,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新手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应用级。按照每个等级的目标要求,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学习中心,通过真实场景的制造活动,在为完成项目目标、制造成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通过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的学习与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得到提高。按照典型案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通过每个案例的“整体、连续”行动过程,培养其注重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学习模式:工学结合
大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采取学生在校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或者采取“引企入校”的模式,由学校出让场地、企业建厂房并购置设备的原则进行合作,形成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提早体验到企业的工作、生活氛围,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做好铺垫[2]。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在“课堂—场所—企业”三个层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相关企业的相互促进及和谐发展,就要创新“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在人才、设备、场地和技术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顾丽敏,田美霞.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研教改,2009,4(中旬刊).
[2]朱其训.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