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莲都区茶叶机械推广现状及探讨

2014-02-28吴建美江津法

现代农机 2014年3期
关键词:莲都区名茶茶厂

吴建美 江津法

莲都区茶叶机械推广现状及探讨

吴建美 江津法

1 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现状

丽水市莲都区具有适合不同茶叶品种栽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产的茶叶品质优良。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 867 hm2,2012年产量392 t,产值近3 5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达 276 t,占全年总产量的70.4%,产值3 100多万元,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88.57%。茶叶加工以春季名茶为主,加工类型有扁茶、碧螺春、香茶等。

近几年莲都区开始逐渐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目前有茶叶规模加工厂21家,扁茶机400多台,香茶加工流水线27条。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但是随着茶叶纳入食品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出台,市场对茶叶加工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莲都区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中还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

(1)机械配套不合理,自动化水平低,机械操作人员素质偏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乡镇的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不合理,质量稳定性不高等,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部分茶农科技文化素质低,使茶叶机械正常效率难以发挥。

(2)家庭分散的生产方式制约着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分散单一的生产方式、零星分散的山区土地等必然会导致生产上的不协调,制约着机械的连片作业,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清洁化、连续化水平低。由于缺乏资金,科技投入有限,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加工简单,生产流水线几乎是空白,茶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茶制品的开发明显不足,深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落后。

(4)茶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比较落后。当前,莲都区传统的绿茶制作加工工艺均为手工操作,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力日趋紧张,扩大生产受到限制;手工制茶人员技术差异大,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

2 茶叶机械推广对策

2.1 因地制宜加快茶叶机械新机种、新机型的推广应用

我国这几年茶叶机械发展迅速,名优茶加工机械是茶机行业新产品开发的重点。至今已成功研制了可供各类名茶或多种名茶加工使用的 “通用机械”,如名优茶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理条机、提香机、炒干机和烘干机等,使名优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加工。与此同时,根据一些名优茶加工的特殊要求,还研制成功了如卷曲形名茶炒制机、碧螺春茶烘干机、针形茶炒制机、扁形茶(龙井茶)炒制机等“专用机型”,使这些做形难度较大的名优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这些都是莲都区可以考虑引进的茶机新机种、新机型。

由于莲都区多为山区丘陵地带,田块小而多,前几年一直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修剪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这几年引进的便携式茶叶修剪机,彻底改变了茶农的手工修剪方式,使茶叶修剪真正实现机械化。据统计,到2013年,全区共销售进口落合、川崎和国产多个品牌的轻修剪机4 000多台,基本实现茶树机械化修剪。但与此同时,也不能盲目引进,不能因为是最新的机种机型就引进;必须结合莲都区的具体情况和茶叶生产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引进那些能够促进本地区茶叶生产和发展的新机种、新机型。比如:鲜叶摊放是名优茶加工的必要工序,也是占用厂房面积最大的工序,可以考虑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衡州市绿峰茶机公司协作研制成功的一种智能控制的名优茶鲜叶自动摊放机,该机器的基本结构类似于自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装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空调温度控制系统,可以自动上叶和卸叶,每次鲜叶最大摊放量可达300 kg,鲜叶摊放时间、摊放温度、鲜叶失水率和空气循环时间等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用于名茶加工效果良好。

2.2 多措并举保障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选定莲都区适种茶叶良种。通过对全区现有品种和省主管部门推荐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进行比较实验,优选出适合本地发展的当家良种2~3个,搭配品种3~4个。根据业务主管部门的引导和茶农自愿选用的原则来发展新茶园,优化全区茶叶良种搭配结构,2013年良种率达81.5%。充分发挥早茶优势。莲都区茶园主要分布在云蒸霞蔚的山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形成了莲都区茶叶“早生、优质(高香持久、浓厚鲜爽、耐冲泡)”的独特风格,加上近几年因推广选用早生无性系良种栽植,早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可以通过科学引导,合理搭配,使全区早茶生产形成规模,充分发挥其优势,较大幅度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莲都区当前茶叶生产的主要模式以生产春茶一季名优茶为主,夏秋茶只有少量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生产经济效益,行业本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莲都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明显,采茶工十分紧缺,采摘成本高,夏秋茶的采摘环节已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为此,要推广和普及茶叶的机械化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香茶生产,进一步开发夏秋茶,采芽心制名茶或采制适销对路的大宗茶(炒青或香茶),来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提高茶农全年茶叶生产经济收入。

针对莲都区有机茶品牌多,相对面积大,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现状,努力做大做强有机茶品牌。具体做法是由茶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茶叶产业协会,统一茶叶生产加工标准,统一茶叶销售保护价,统一对外宣传,统一推出一个品牌,由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共同全力打造,通过内建基地、外拓市场、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使茶叶从原料到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体系,来做大做强有机茶品牌,从而推动全区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引进新型适用茶叶机械。根据莲都区茶叶产业发展目标、企业或茶场规模、炒制茶种类,合理配置和引进新型适用名优茶机械。二是学习与借鉴外地好技术。业务干部要通过参观、考察、培训等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外地成熟机制名茶技术,摸索和推广出一套适合本区实际的机制名茶技术。三是优化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全区茶农机制技术和水平。2010年莲都狠抓名茶机械化加工,推广制扁茶机400台以上,机制名茶加工率达到92%以上;到2013年底推广制扁茶机1 000台以上,机制名茶加工率达到95%以上。同时,推广茶叶机剪机采,有效解决夏秋茶采摘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降低采摘成本,大力发展夏秋香茶生产,充分发挥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对本区范围内按有关标准开发新茶园或改造老茶园的企业和个人,在现有的基础上给予更大的优惠。莲都区政府早在几年前已出台了茶产业扶持政策,近几年区财政每年拨出80~100万元用于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力地激发了茶农、茶叶企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莲都区茶产业的发展。具体办法是:继续推进目前的补助政策,结合良种推广,开发0.067 hm2以上(含)新茶园,每0.067 hm2给予100元补助;开发3.3 hm2以上(含)且连片集中新茶园,每0.067 hm2给予150元补助;结合有机茶开发,改造老茶园(需通过有机茶认证),每0.067 hm2给予100元补助。二是对茶叶重点龙头企业和规模化茶厂优化改造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建立样板化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重点改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分批分期引导现有尚未改造的初制茶厂进行优化改造,争取“十二五”末全面改善加工环境,达到无公害标准。具体将分年度分批次逐步改造,从而全面提高莲都区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加工的升级。

3 茶叶机械推广的目标

茶叶是莲都区农业的三大潜力产业之一,随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茶农购买茶叶机械的热情一年年高涨。2005年,莲都区只有区茶叶站搞实验的茶叶轻修剪机械、割灌机和双人采茶机各1台,扁茶机43台,规模化茶厂6家。这几年,通过示范推广,到2013年,莲都区共拥有修剪类茶叶机械4 000多台,扁茶机1 000多台套,规模化茶叶加工厂40家。莲都区的茶农从以前单一卖茶青慢慢转变成家家户户开始自己加工茶叶,使茶叶的附加值得到很大的提升。

莲都区针对茶产业现状,提出了茶产业 “十二五”发展目标。按照“全省茶厂优化改造实施方案”的部署,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区近40家左右的茶厂逐步改造、完善,规范加工环境、设备条件,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布局优化。结合《浙江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则》和莲都区茶叶区域发展规划,以茶叶产量或面积为基准,统一规划,逐步淘汰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小茶厂。把选址恰当、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未达到省地方标准《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标准要求的茶厂纳入重点改造和建设对象。初制茶厂规模,以年加工能力不小于30 t或20 hm2以上丰产茶园的加工任务为宜。

(2)改造现有茶厂,实现加工环境清洁化、标准化。以《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为依据,分期分批更新厂房设备,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加工环境,消除卫生安全隐患。

(3)建章立制,实现加工规范化。建立与完善加工技术规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加工档案,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控制,为产品无公害化提供保障。

作者信息:丽水市莲都区农机管理站,323000,浙江

猜你喜欢

莲都区名茶茶厂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莲都区柑橘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
浅析莲都区柑橘黑点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莲都区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浅谈莲都区乡镇广电站数字电视发展与管理
北京春茶节安徽名茶推介会暨中信太平观止杯斗茶大赛评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