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好莱坞励志影片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2014-02-26张丽丽
[摘要]美国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多样化,决定了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成功有赖于文化理解的建立。励志电影历来备受观众青睐。它本身所具有的普适价值观属性,更容易建立一种文化理解。同时,近年的好莱坞励志电影也越来越突出和集中地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价值观。励志电影更加倾向于展现文化多样化,实现更广深层面的文化理解。本文从多元化的电影取材与平民视角下的多元价值观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好莱坞励志电影中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励志影片;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2012年度规划项目 “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好莱坞励志影片价值观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20)。
作为一种票房为王的消费艺术,好莱坞电影的创作风格与营销策略始终以市场为核心。同时,美国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多样化,决定了电影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培养并开拓其稳定的受众群体,就必须重视和强调建立一种文化理解。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反映,应该迎合与满足观众的多元文化取向。另一方面,电影也同时凭借着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与话语力量在引导、设置与培养着观众的多元文化审美。
励志电影历来是备受观众青睐的一种好莱坞类型电影,集中地体现了美国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展现历史伟人的成长经历,如《勇敢的心》《甘地传》《巴顿将军》《肯尼迪风云岁月》等,还是平凡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如,《阿甘正传》《风雨哈佛路》《肖申克的救赎》等,主人公不向生活妥协,克服万难,勇于攀登人生高峰的精神,总能迎来无数的喝彩与掌声,其票房号召力也无疑拥有巨大潜力。
励志电影更容易建立一种文化理解。一方面,其价值观具有极其明显的普适性。无论观众的民族、出身阶层与文化背景有怎样的差别,他们在励志电影中,总能听到一种共同的声音,获得相通的情感共鸣,发现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的人生。励志电影相当于一部通俗易懂,又情趣盎然的成功学教科书,大银幕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榜样人物,及其所经历的曲折离奇的人生,总能给人以一种精神力量,给平凡的生活注入进许多新鲜的元素,激活人们平淡的心灵。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好莱坞励志电影在取材和主题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导向,而不仅局限于通过普适性价值观来建立文化理解,消弭文化隔阂。这既是其顺应时代,开拓市场的需要,也同时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在今天的发展与备受重视。本文从多元化的电影取材与平民视角下的多元价值观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好莱坞励志电影中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一
首先,好莱坞励志电影取材的多元化与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很大关系。题材上的不拘一格与角度上的广泛体现了美国移民文化背景下,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与交流的“熔炉”文化。好莱坞的许多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都是美国移民。如,法国的让·雷诺、有着意大利血统的罗伯特·德尼罗、加拿大的詹姆斯·卡梅隆、台湾的李安等。电影作者不可能脱离他所置身其中的历史环境而遗世独立,因而,电影作者的审美观点和艺术企图的存在决不可能是孤立的,民族、阶级以及时代的特点都在其中得到曲折的响应。[1]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价值观均在电影创作中有所体现,进而也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的多元文化属性。
李安作为一名华裔导演,能够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界,甚至世界影坛广受赞誉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对多元文化的良好驾驭能力。在他的影片中,不但能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出这两种文化的互通性与彼此的弥合。他导演的电影《绿巨人》《与魔鬼共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可视为相对典型的励志电影。在《与魔鬼共骑》中,李安选取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为叙事背景,这是许多导演都选用过的,也是美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虽然在影片中不乏大的战争场面,但导演的意图却并非向人们再次讲述南北战争,而是展现了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几个平凡青年的心灵成长历程。李安以西方人熟知的历史题材为切入点,结合其稳健、从容、细腻的东方风格,展现出这些平凡人追寻生命价值,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同时,李安在影片中,继续了他电影创作的一贯视角,即从东方伦理观念出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性别关系、家庭伦理关系进行刻画与探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从其影片中看到某些新东西,获得新感悟。
其次,从题材上看,在好莱坞励志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异国元素,既体现在对不同风情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展示,也体现在对不同文化内涵的利用与阐释。在《遗愿清单》里,两个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乐观面对即将到来的 “死刑”,开启了快乐的生命终极之旅。观众追随着主人公的脚步,几乎游历了整个世界,英国的巨石阵、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玛哈陵以及非洲维多利亚瀑布等,见到了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自然风情与文化传统,简直可以媲美国家地理的风光片。两人过世后,被葬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于实现了“欣赏最壮丽的风景”这最后一个愿望。亲情、梦想、生死等人生的恒久话题,与这些情景交融于一起,令人震撼和反思。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才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值得尝试的事物。因此,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大胆地将理想付诸于行动,才不会给生命留下太多的遗憾。
詹妮弗·余执导的电影《功夫熊猫2》中,创作者在视听语言中出现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浓郁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感。如,各路中国的功夫文化、江湖侠客文化、尊师重道的观念以及各种视觉元素符号等。在主题的诠释上,电影更是涉及了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心境如水,无欲则刚。熊猫阿宝正是凭借着对这一思想的领悟,抚平了痛失亲人的伤痛与愤怒,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孔雀王爷。可见,好莱坞励志电影的多样化取材,鲜明的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
最后,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多元化是美国大众文化多元发展的一个映射。美国移民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多元大众文化曾经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文化状态。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得到广泛重视,并活跃起来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表明人们正有意识、自觉地将多元文化价值观推动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从前相比,文化多元主义更加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而反对传统的文化“熔炉”概念,即用美国文化狭隘地把美国人归结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并按此同化外来移民, 抹煞、剥夺其他族裔文化的存在和价值。[2]恰在20世纪的60年代左右,传统好莱坞电影发展模式走入了瓶颈。这给许多新人导演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他们不但接受过系统的电影理论教育,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同时对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意识。这些新锐导演取材广泛,大胆创新。不但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推动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时期开始,好莱坞励志电影也更倾向于生活化的平民的视角,对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通人给予广泛的关注。电影作为传播媒介本身也推动和参与了多元文化的塑造。
二
多元化的平民视角是近年来好莱坞励志电影的又一个显著特色。无论何种题材,何种表现形式的美国电影都重视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都能拨动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和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3]
首先,在许多励志电影中,导演会将时代更迭与个体奋斗历程联系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抗、交融与并行发展。如,《阿甘正传》中,导演用一个小人物带领着观众回顾了美国几十年的历史变换。阿甘奔跑着走过美国战后的60年代,摇滚乐、性解放、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越南战争等,展现了个体生命与时代环境的休戚相关,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也展现了个体在动荡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与精神力。人们能从这些画面中看到时代与生活的变迁,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看到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奋斗与妥协、成功与失败。大时代与小人物所构成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影片强大的艺术张力,使电影获得了非一般的审美价值。
其次,平民视角的好莱坞励志电影对其他族裔文化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李安于2012年执导的励志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属于这一创作倾向的典型。影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印度少年在一片汪洋之中的227天传奇历险生活,却并未单纯地去描述和刻画一个少年在海上的艰难求生之路及其战胜困难的智慧与强大的精神意志。导演在影片开始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论宗教信仰的问题。纯真的派不但信仰自己民族的印度教,也同时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几种宗教事实上都具有绝对的排外性。但在派的身上,它们不但地位均等,还能够共存共融。正如李安所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
事实上,不但这几种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美国主流文化中,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是与传统的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相对立的。但李安却巧妙地实现了这些元素的融合。因为很显然,电影中派的信仰已经超越了传统宗教上的概念。在派的眼里,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没有差别的,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这些信仰都具有摧人向善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坚定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正途。因此,精神的信仰与物质的生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理解世界、追寻自我、建构良性的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正是因此,派才能够在潜伏着种种险境的汪洋大海之上超越自我,战胜厄运,为自己赢得生存机会的。因此,派的生命与那些传统美国影片中的孤胆英雄,那些有着雄壮身躯和浓厚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主人公相比,显然更加厚重、丰富与耐人寻味。
最后,好莱坞励志电影对社会非主流群体给予关注,并展现他们的价值观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磨合与交融,也体现出其多元文化价值观。如由杰茜·尼尔森影片《我是山姆》向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智障父亲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而付出的艰辛。电影并未着力去表现山姆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员的生活困境,也没有以怜悯与同情去渲染影片氛围,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山姆虽然智商还不及自己7岁的女儿,但内心却有着执著的爱和对生活的坚持。他不但在工作上认真、出色,能够自食其力,还有着一些与他同样生命有缺陷的好朋友。山姆对女儿的爱与对目标的执著,甚至感动和教育了精明强干的女律师丽塔,令其一改自私自利的品性,转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新审视之中。山姆用自己的行动向主流社会发起挑战,争取到了自己爱的权利,也向人们证明了其爱的能力。
综上所述,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同时具有商业性、大众性与意识形态等多重属性。励志影片作为其重要的类型电影之一,集中体现了美国大众文化的具体内容与变化倾向。它不但传播,也参与了美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徐婷.李安电影美学风格的确立与表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7).
[2] 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
[3] 贺晓宏.论美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10(05).
[作者简介] 张丽丽(1979—),女,黑龙江尚志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