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引导艺术初探

2014-02-25李艳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情境音乐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光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引导就像是在学习目标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此,语文教学可以探讨以下的引导艺术:

一.调动的艺术——体验生活

茅盾说过“生活就是我们的字典”。《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我们的语文课堂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生活这本字典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作品中似乎离生活较远的疑难,从生活最近处一步一步地加以引导。教师要以学生的反应为准绳,伺机而导。

例如,在分析朱自清的《背影》“望父买橘”的背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谈父亲为自己做的一件让自己感动的事。学生谈后,老师可以趁势引导:“我们的父亲,也许性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爱我们的方式也不同,但我想我们的父亲和朱自清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的父亲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博大的父爱。他们为我们做的事情虽然很平常,但却常常带给我们感动。我们来分享朱自清的父亲带给我们的感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入情入境了,体会也就深刻了。

艺术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感悟总是共通的,不同的生活之间总有契合点。我们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体会去解读作品,可以更深刻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借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激发的艺术——引进音乐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成为可能。”音乐引进,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使用一些相关音乐去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我在讲《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时,便用了此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赋比兴的概念,然后唱了三段歌曲,学生便豁然开朗。第一段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岸上的白帆。”(《我的祖国》)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写法?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文字概念,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异口同声答道:“赋。”接着我又唱第二段歌曲:“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爷爷泡的茶》)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答道:“比!”最后我唱了一段客家山歌:“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拈茶仁。”学生不加思索地说:“兴”,接着是一片会意的笑声。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音乐,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听觉、视觉、思维为一体,使平面的无声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渲染的艺术——创设情境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也走进了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

例如,讲授《蒹葭》一诗,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抒情主人公清晨来到一片芦苇丛中所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设想抒情主人公寻找“伊人”时的心情和遇到的困难;接着继续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困难中,主人公有没有放弃追寻?如果没有放弃,主人公又是如何追寻的?最后让学生尽量用美的语言来描述。这样主人公的形象就显而易见了。

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出答案的同时也陶醉于诗意的美妙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本,知识的探究过程是本,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本,学生的能力提高是本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那么,各种能实现“本”的目标的引导艺术,都能被我们创造出来。

李艳华,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中山。责任编校:高述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境音乐艺术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