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散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确定
2014-02-25刘宏业
近年来,随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这一话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这些理念已逐步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落实。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活动……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最好在已有的、基本达成共识的理论框架下,作一些微观的个案研究和探索,也许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下面笔者以《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确定。
一.第一次备课:经过前期准备设计的教学内容
(一)简洁导入
由牛汉的介绍导入(介绍牛汉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著作。)
(二)研读课文
1.感知故事的温情。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故事?
2.体悟作者的情思。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我”最想说的那句话。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句子。
(1)体会一下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2)请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________的书”概括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3)大声朗读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4)欣赏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收获自己的思考。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再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记叙第一本书表达对人生怎样的一种思考?
突破:(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请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读这句话的感受,说感受时请带上“人不能忘本”,赋予“本”特殊的含义。
反思:通过试上,听课老师普遍感觉语文味不浓,对作品的情感体会浮于文字表面,师生对话未能进入语言的内核。经讨论研究,决定保留内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保留内容:一是感知课文中记叙的故事;二是品味作者的情感;三是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需要改进:
1.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读书思考时间太少。
2.前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教学中分不清楚。
3.对散文情感的体悟只停留在平面,只是在几个语句上滑行,有肢解文本之嫌,真正的语言品味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学完后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4.三个板块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特别是对作者情感的品味,与对事情的叙述上有明显的不自然,有割裂之嫌。
5.由于学生对背景、作者知之甚少,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流于表面。
二.第二次备课:研讨后的再设计
(一)简洁导入
由牛汉的介绍导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叙说故事。
(1)读散文,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这是散文阅读的起点。
(2)追问:这些故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要求:请自己阅读印象深刻的故事,联系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3)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故事。
2.读课文,体验情感。
(1)“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作者对“第一本书”想要表达的情感。
3.读课文,感悟主旨。散文的魅力和价值,更在于作者在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考。
突破:(1)联系文本回答“人不能忘本”的含义。(2)呈现资料:①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诗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但是,之所以我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逃亡,没有堕落,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背叛人文精神,没有背叛诗。是因为我相信一定有一种更高尚的,超脱一切现实规范、一切利益计较的人文境界、人文精神,值得我去追求。——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苦难与高尚》
结论:苦难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师生在朗读牛汉《根》中结束语文的学习。
反思:本节课应该留下的,一是文中记叙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二是哪些事最令你难忘?带动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三是“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增:继续加大对作者情感的体味,这种体味是建立在对相关文段和文句的揣摩品味基础上的。增加让学生读书以及品味语句的时间,努力让学生在语句中穿行,学会慢慢欣赏。
删:开头对牛汉的介绍,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影响教学时间,与下面学习割裂。中间第二环节对三句话的理解品味流于空泛,教学中难以操作。最后关于牛汉的颁奖词和《根》与文本学习关系不大,应删去。
三.第三次备课:文本研读后的再调整。
经过两次试上,总体感觉受别人的设计和散文教学理论左右太多,缺少对文本的自我研读。想起一句话:公开课与其磨人,不如磨课。为此,我一方面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写在纸上,作备课时参考。另一方面,我又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并作批注。
最终笔者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一句话入手,找到了贯穿文本的内在的线:“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对其中的三个关键词 “难以忘怀”、“父与子”和“很难笑起来”作了深入的解读,巧妙地将与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事情、情感和人生感悟串连起来。endprint
反思:这一次深入细致的解读,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文本间内在的线和序。因为之前始终感觉前面的设计缺乏主问题——一线贯穿,整个设计不灵动,显得呆板。这一次解读,我发现了联系全文的一个关节:“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句话有三个妙处:一是形成主问题,可作为教学线索;二是这句话很好地将教学内容(难以忘怀的人和事、铭记在心的各种情感、启迪人生的生活道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整合教学目标的重要桥梁;三是以这句话为教学线索,是考虑到这句话本身是作者写作的缘由。
四.第四次备课:最终一次定稿。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齐说)《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先生在课文第一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多媒体)
(齐读)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齐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活动一:作者说(投影):这一本书“让我一生难以忘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投影)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
(三)体会情感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如此难以忘怀呢?请看: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问: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过渡:你认为最能体现父子情深的事情是什么?引导学生精读第3、4、5、8节。
活动二:阅读文章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子亲情。
(四)深入品味
师: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给予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的就是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
(投影)看了很难笑起来
活动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让作者很难笑起来的原因
(五)探求主旨
师: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
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是(学生齐说)人不能忘本!(板书:人不能忘本)
思考: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插入资料: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为此,我情愿消灭我的这些作品。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牛汉《论苦难》
反思:这一设计的最大创意就是“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整合”。教学线索是贯穿全篇文章教学的某一种内容。在阅读课教学中,线索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某一个动作、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关键词。这节课的教学线索就是课文第一节中的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的身影。这是一种很高妙的利用课文本身的内容形成课堂教学线索的构思手法。找准教学线索后,整节课围绕这一教学线索中的三个关键词展开,即“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三个阅读活动从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的品味赏析到文章主旨的理解体悟,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这种教学创意,是在多次教学内容的分离后的优化组合,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高效地利用课堂,又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刘宏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舒 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