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利与弊
2014-02-25曹赛男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突出的开放意识、民主意识使“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属于较为成熟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过程中新的、独特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少新气象、新景观,这确实给教学效果一向“少、慢、差、费”的语文学科,带来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振奋了人心。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新模式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其一,小组合作重形式而轻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对小组成员的组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时机以及过程缺少了认真细致的设计。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课堂上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都要求小组讨论;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学生由“自主”变成了“自流”。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段就读、就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种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其三,教师几乎“退出”了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固然使“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然而,有的教师却因此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四十五分钟始终是学生在讨论,在思考,在回答,在作结论,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点名提问,一再询问“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某某同学你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想一想,谁的说法正确呢?”这种“满堂闹”的状况,因为急功近利而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很多老师对新的课堂模式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此,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合作学习。甚至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的现象。这种课堂重形式不重实质,重形似不重神合,损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应注意哪些细节才算是高效的?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注重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氛围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多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教师永远要怀着一颗爱心进课堂,慈爱和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分组合作应体现细致性和有效性
分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但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只追究形式,花样翻新,而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以细致的工作创设高效课堂。
具体来说,第一,关于组员的安排,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应体现教师分组的意图。例如,应将班内一些或理解能力强、或表达能力强、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小组,由他们在组内起到带动作用。第二,分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科学灵活。例如,每节课应该安排15分钟左右的小组学习时间,教师不可能“满堂灌”、学生也不可能“满堂闹”。第三,分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适当。组织学生讨论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第四,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提出基本的要求。笔者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要求:①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②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修正和补充;③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④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笔者提供了小组交流的方式:①比较补充式——就是在由小组指定的学生作中心发言后,其他的同学将别人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结果作比较,互相补充、摄取。②辩论式——由组长负责,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争辩比较,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③质疑式——组内的问题解决不了,向外组提出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积极有效的分组学习合作,使得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做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同时,学生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了协作和分享,学会了宽容和沟通。
三.理性地认识学生自主与教师讲授之间的关系
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我们是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且不能藉此而否定知识传授(包括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作用和地位。另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浩瀚无边,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当讲则讲,当自主则自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譬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见仁见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介绍各流派的不同看法来加强学生的见识,扩散其思维。文学鉴赏的一些方法、步骤也应指导一下,以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就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吧,教师可先指点一下:联系哪些因素(环境、情节)来鉴赏,从哪些方面(思想、性格、社会意义)来归纳,注意一些写人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抑扬等等),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导性格,附属性格)。同时辅以相应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岂不是事半功倍!如果事前不加点化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思考讨论,其主体地位好像是得到突出了,但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我们不应当将教师讲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合作二者对立乃至割裂开来,而应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对任何一方具体操作时都应讲究分寸,讲究实效,严防“过”与“不及”,否则语文高效课堂只可能是海市蜃楼。
四.作业的布置应讲求适时性和梯度性
笔者认为,作业布置的时间是具有随机性和可变性的。譬如,传授知识的课堂可以先布置作业再授课,首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我要认真听的,否则作业就完成不了。当老师说到有关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听得非常认真,因此完成作业也就相对容易些。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作业应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而作业分层,就是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使作业处在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作业上的良性循环。
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作业的主人、作业即自学、语文无处不在”这三种观念,而“作业即自学”则是三种观念的核心。要让学生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同时相应地引导学生设置好三种梯度式的作业本:一是“基础田园”——教材同步作业本,二是“增产田园”——课外学习摘抄本, 三是“试验田园”——课外练笔或日记本。当这种富有梯度的作业成为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成为了真正高效的课堂。
总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创设新模式下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已、改变自已、完善自已。
曹赛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责任编校:洪 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