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语文教材 决胜语文考试

2014-02-25秦晓艳吴伟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教版论语考查

秦晓艳+吴伟昌

虽然,近年来各省市的高考试卷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是在平时,应试教学的痕迹还是很严重的。一到高二下学期,大部分学校都提前进入了高考一轮总复习,有的学校甚至在高一就已经帮学生征订一轮复习的资料了;而教材教学只是任务,匆匆赶完就算了事;而所谓的选修教材,也就象征性地教几篇,甚或完全抛弃。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形成了共识:高考试题,除了名句名篇中的默写和文言文中相关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外,其他的很难说与教材有关系。所以在高一、高二,教师有可能会教教材,但从高二下学期到高考前,就会抛弃教材一味按照高考考点进行专题复习或者综合卷的测试。临近高考,教师也会提醒考生,要注意回归课本。但是,这里的所谓“回归课文”,也只是针对名句默写和文言知识点而言的。教材中的其他内容,考生一般都不会去关注。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近几年高考试卷,就会发现全国各省市的卷子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教材,并把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点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江西卷了。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2013年的江西卷。

江西卷是出现教材内容最多的一份试卷。第一题字音中的成语“殒身不恤”就直接出自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14题诗歌鉴赏中的第(2)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其中“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两个典故都来源于教材。20题语言综合运用题“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直接就把选修教材作为语用题的一个素材。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应该就《先秦诸子选读》中所选的作品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作品对现代学生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的话,即便很会写说明性文字,也是很难写到位的。

为了改变对教材“视而不见”的错误做法,江西省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坚守“以本为本,回归教材”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永无止境的‘琢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迁移能力”!(高考命题专家于稳《2011年高考江西卷阐析》)

2013年高考其他省市的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样一种出题理念。福建卷也是一份涉及教材比较多的卷子。其中第9题的两段文字分别为《论语》《孟子》选段,而《论语》《孟子》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已被不同的省份列为高中选修教材,如苏教版的《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人教版的《先秦诸子选读》等。21题是对《雷雨》中一句不同版本的台词的赏析,不管选用哪一句台词,赏析时都要结合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从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所暗示的心理、展现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等角度去分析,所以这道题目和教材结合得相当紧密,是一道把教材和考点完美结合起来的试题,值得以后的命题者借鉴。

安徽卷19题是有关介绍《兰亭集序》书法的一段文字的选词句填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了。教学中,教师肯定会展示相关书法,并且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进行一定的讲解。四川卷12题断句所选短文出自《论语》,20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进行续写。不管是《论语》,还是曹雪芹、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在人教版名著导读中都有涉及。天津卷25题作文题的提示就直接引用了韩愈《师说》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段话语作为材料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学过的文言文语句理解透彻。浙江卷的23-24文言材料分析题选段中的前两段也是出自《论语》,在浙江省用的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就有《论语》。

最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近三年的江苏高考卷。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加大了对苏教版教材的考查力度。2010年诗歌鉴赏,考的是王昌龄的诗歌《送魏二》,其中第(1)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雨霖铃》是苏教版必修四里的一首诗歌,课文后面明确要求背诵,不过这首词历来不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篇目之列。2011年第4题要求学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考点所涉及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读本》中的小说《药》。2013年附加题20题要求“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关于《史记》的体例,在苏教版必修1-5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等课文时都会重点提出,何况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第一篇《太史公自序》里关于《史记》的体例作者讲得很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学生应该能轻而易举地答出。2012年附加题中材料概括分析题26题是“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2013年附加题中材料概括分析24题是概括《四库提要》中词的三个发展阶段,26题是“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这几道题目很好地结合材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关于词的发展阶段,在教《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肯定是重点强调过的,结合材料中引用的《四库提要》,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而苏辛词,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出现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又有此二人诗歌的独立单元。所以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学生对此二人无论是他们的作品、生活经历还是诗歌风格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1.高考命题者越来越关注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如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鲁迅的《药》、曹禺的《雷雨》等。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抑或其他的高中教材版本,这些经典篇目一般都会收录在内。

2.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如江苏卷2011年第4题、2013年高考附加题20题,江西卷2013年14题对典故的考查。这些都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有关的常识,并不生僻难记,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endprint

3.高考命题者越来越注重对选修教材的考查。横观2013年高考,许多省市的卷子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孟子》中的选段;2012和2013年江苏高考卷附加题中的材料分析题提到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这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内容。

4.高考试题加大了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考查。无论是《论语》《孟子》选段,还是苏辛词,都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璀璨明珠。命题者在试卷中加大对传统文学的考查力度,可能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当代喜欢徜徉于网络、痴迷于外国文化的高中生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去应对现代人追求感官享受的弊端和滋养日益浮躁的内心。

以上几点结论,可以让我们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材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有所秉持,提醒我们应该在教学和复习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并梳理教材中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对常见的作家作品,也应该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此知识点涉及的范围最广,识记的量也最大,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抓重点,特别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外国作家作品只要掌握最有名的就行。至于那些生僻的文学、文化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放弃。

2.熟悉和了解中国古代名诗人的诗歌风格、主张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讲到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自由组合教材、读本和选修教材中的相关诗歌,进行专题讲座,把李白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后人对其评价的语句和具体诗歌结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既有感性上的认识,又有理性上的感悟。

3.注重选修教材的学习。选修教材应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是对教材的极好的补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选修教材,学好选修教材。2008年江苏卷附加题23题“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游侠列传》《货殖列传》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就出现过。我们也完全可以结合选修教材《语言的规范与创新》进行高考中的相关专题复习,这样既复习了高考知识点,还为枯燥的知识点讲座增加了一点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4.熟知文中的名篇名句并对此能进行赏析和评价。这里所谓的名篇名句不同于高考中规定要背诵的名篇名句,范围应该广于高考要求。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大家公认的名句,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会赏析评价,认识到这些话语的现实意义,这是现代学生应该要培养的一个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讲到的几点,我们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给学生归纳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阅读指导和作文的仿写以及作文素材的积累。总之,教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使之成为高考取胜的法宝。

秦晓艳,吴伟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无锡。责任编校:左晓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教版论语考查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