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述是提高学生表达力的有效方法

2014-02-25陈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2期
关键词:表达力文本内容

什么是复述呢?复述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主要内容,理解、记忆、整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口头表述。复述融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体,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是“本真语文”倡导的表达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复述要求学生将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这一训练本身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充分熟悉课文内容,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而想要复述好课文,则必须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文本的重点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体裁、主要表达方式、基本思路及线索等等。如此深入研读文本,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力。

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而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又是有据可依的,课文的语言已为复述者提供了一个范本,只要依据文本的语言表达模式,存重点,去枝叶,留文脉,复述课文的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所以,复述课文就成了提高学生尤其是表述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话能力的阶梯。

再次,复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实现的,只有当“老师──学生──教材”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的境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侧重于对简要情节的把握,如果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对内容就不是很熟悉了,更谈不上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这样,上课时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浮光掠影,知之甚少。复述课文这一手段则引导学生去熟悉教材,研究文本,并能在真正自读第一遍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后,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能适当地启发,在重难点之处强化与学生的解读对话,在恰当之时教师精要点拨,那么学生就能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师生紧紧围绕教材,在对话生成中,教师始终发挥主导启发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从而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由此可见,复述是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路径,复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依托“本真语文”倡导的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三维学力,语文课堂应该如何加强课文复述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呢?

(一)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复述课文既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诵课文,也不是简单地介绍课文大意。它是按一定要求,以一定的形式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提炼,从而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是对文本的再创作。针对一些篇幅长、内容繁杂的课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中一个角度确定复述的中心,不求面面俱到。如苏教版八上课文《父母的心》,可以紧扣“送走”与“换回”这样的故事情节,在三次“送走”、两次“换回”、一次“要回”中复述故事情节,体会父母想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又害怕孩子享受不到父母之爱的复杂的心境,在这样的复述课文之中,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体会到了作者表达出的父母爱子之心。这是选准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做到了一“点”解全文。

(二)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课文的复述,看似简单,但真正要求学生把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清楚地复述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七年级可做一些记忆性的复述,启发学生围绕中心有目的地取舍,选择材料,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到了八年级,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

(三)注重变化,不可千篇一律。在教学中,如果简单机械地采取单一的复述形式,势必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复述也应该因文制宜,也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复述形式。比如在教学《狼》一文时,紧扣情节结构,让学生复述“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全过程,从而理解文章主题。这样的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复述形式,学生感到趣味横生,充分展示个性,课堂也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地盘学生做主”。

陈辉,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责任编校:舒 坦

猜你喜欢

表达力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