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树,改变了谁?

2014-02-21舒胜

航运交易公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助者公益事业种树

舒胜

我们很少用书名本身作为书评的题目,这次是个例外。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叫做《种树,改变了谁?》,严格意义上不是一本“作者的书”,它带有非常明显的企业、机构或者项目宣传的痕迹,可以说是一本“做”出来的书。由于这类书往往带有太多组织意识形态和资助者的目的,无太多可观之处,所以,我们很少将此类书介绍给读者。这样做并不是想全盘否认它们的价值,而是坚持我们的原则:不将过多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理念灌输给读者;不去帮助那些想通过金钱传播自己理念的资助者。坚持这样的原则其因有二,其一,思想如果只能通过金钱才能传播,那不传播也罢;其二,金钱与思想“结盟”是一种非常腐朽的模式,不仅会扼杀思想家的自由思想,而且会蒙蔽读者的判断。

但是,这本书让我看了下来,并且破例将它放在栏目里介绍给大家。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将一个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从萌芽到产生,再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全过程,通过参与者的生活历程展现出来,平实可信。在这些普通人的经历和感悟中,读者可以接触到公益事业的“立体面”。二是,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及其从事的项目,对于中国人来说既陌生又神秘,本书恰恰可以告诉读者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和它运作项目的可操作的一面,或许对于想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和项目的中国人会有一些切实的帮助。

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对中国人而言不算非常陌生,却是个非常“官方”的名词,出镜率很高,但大家对其知之不深也不详,并且在很多场合中与慈善混淆,把其当作一种社会制度之外的救济手段。在实践中,它又是一种与悠闲、有钱人群相关的“贵族”且“休闲”的事业,多与“半途而废”、“缺乏责任”、“不切实际”、“太有企图心”等评语相伴随,受到广泛的效率、初衷质疑。

尽管如此,我们面前的这本书至少能够非常直观地告诉读者,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边界和内涵。它不同于慈善,也不是社会救济的手段,而是具有相同目标的资金共同支撑的一种“世界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些人以此为生,有些人以此为乐,也有些人以此为己任,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共同推动项目前行。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一经产生,其执行的事业就不再仅仅遵循发起人的初衷,其运转也不仅仅依靠组织者的个人品格和毅力,如产业中的“资本意志”,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资金意志”对于组织的存续和活力起到至关要紧的作用。

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及其事业不是边界模糊的“灰色地带”,和所有产业相近,非营利性公益事业也是一种产业,除了非盈利的特征和特殊的资金来源,组织的可持续性目标、架构皆相似。这个事业可以养人,可以修炼人,也可以两者兼得,关键是看一个人进入这个事业想要得到什么。内蒙古的科尔沁,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原,现实却非如此,草原只是传说,退化才是现实,沙漠正一步一步侵蚀着人们的家园。一群来自异国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的人,用15年时间种树,期间,有来自国内外的志愿者加入,有各地工薪工作人员加入,有各方面的资金加入。在此历程中,有很多关于个人、生存、成长、责任的故事,当然也少不了关于钱、房子的故事。在偏远的乡村、贫瘠的土地、浩瀚的沙漠,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是紧密的,更能够引发心灵的真实对话。而这种对话带来的内心改变,将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不是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的全部,非营利性公益事业不单纯是精神层面的活动。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助者公益事业种树
接近正义: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的风险规制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种树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一起来种树
资助者应具备“资助者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