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2014-02-21马超冯世庆班德翔刘洋高仕杰
马超 冯世庆 班德翔 刘洋 高仕杰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方法:于无菌条件下取新生1~2 d的SD大鼠脊髓组织,采用机械吹打及胰酶消化法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差速贴壁和恒温摇床震荡去除杂细胞,进行培养。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传至第3代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脊髓; 细胞培养; 大鼠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90%以上,而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调控神经元微环境、诱导神经细胞迁移、维持神经组织形态、提供神经营养因子及辅助完善突触联系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功能[1]。体外培养是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功能及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物学的重要手段,但以往的取材以大脑皮质为主,脊髓相对较少[2-4]。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培养分离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拟建立脊髓源性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纯化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新生1~2 d的SD大鼠,由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
1.1.2 主要设备及试剂 CO2 培养箱(美国Thermo公司),200目滤网、DMEM/F12培养基(美国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美国Gibco公司),青霉素-链霉素双抗,EDTA-0.25%胰酶,D-Hanks液(北京索莱宝公司),兔抗大鼠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多克隆抗体,TRITC标记羊抗兔免疫球蛋白(武汉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2]。
1.2 实验方法
1.2.1 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新生1~2 d的SD大鼠腹腔麻醉后,用75%酒精浸泡消毒5~10 min,眼科剪沿大鼠后背正中剪开,眼科弯镊轻轻钝性分离脊柱两旁组织,显露视野,然后在超净台上取脊髓组织,放入D-Hanks液漂洗3次后剪碎,置于0.25%的EDTA-胰蛋白酶中并用吹管轻轻吹打15~20次,37 ℃消化10 min。立即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止消化[3-4]。再次用吸管轻轻吹打15~20次制成细胞悬液,以200目不锈钢滤网过滤,滤液转移至10 mL离心管,13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吸管吹打重悬,制成的细胞悬液接种于已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中,于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30 min进行差速黏附处理[5]。取出培养瓶,轻轻翻转,吸取细胞悬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台盼蓝染色计数,按1×106/mL接种于另一已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培养瓶中,放入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 d,次日37 ℃恒温摇床280~300 r/min水平振荡16~18 h后,倒掉培养基,用新鲜培养基漂洗2次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每隔3~4 d换液,直到细胞即将铺满瓶底融合,进行消化传代[6]。
1.2.2 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的细胞即将融合铺满瓶底时,吸去旧培养基,用D-Hanks液洗涤2次,加入适量0.25%的EDTA-胰蛋白酶,以覆盖细胞为准,消化8~10 min,待细胞回缩变圆并约有30%~50%悬浮在消化液时,立即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止消化反应,然后用吸管反复吹打培养瓶底部,使细胞从瓶壁上脱落。然后将细胞悬浊液转移至10 mL离心管,13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少量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重悬,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台盼蓝染色计数,按2×104/mL密度接种在预先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中。CO2培养箱培养2~3 d后换液,继续培养3~4 d或细胞铺满瓶底将要融合时再进行传代。
1.2.3 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 细胞培养瓶每日置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胞体、突起形态及生长情况。将每次传代的少量细胞以1×105/mL的密度接种于放入事先用左旋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盖玻片的6孔板内,培养2 d后,吸去6孔板内的细胞培养液,加入PBS漂洗5 min×3次;加入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20 min,PBS漂洗5 min×3 min,行GFAP免疫细胞化学显色。兔抗GFAP多克隆抗体(1:50)4 ℃冰箱过夜。第2天复温20 min,PBS漂洗5 min×3次,避光,加TRITC标记的羊抗兔IgG(1:100),37 ℃孵育1 h。DAPI复染5 min,PBS漂洗5 min×3次,荧光抗淬灭剂封片,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计数。
2 结果
2.1 星形胶质细胞的原代培养结果 刚接种的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呈圆形,折光性强,悬浮于培养基中;24 h后大部分细胞已贴壁,但表面仍有少许细胞漂浮;经16~18 h的恒温摇床振荡,换液后溶液中无漂浮细胞,贴壁部分细胞伸出细小突起;培养3~4 d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长出突起的细胞明显增多比例越来越大,而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等其他细胞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一般培养8~10 d细胞即将铺满瓶底融合成片。
2.2 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培养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即将铺满瓶底达到完全融合时,进行第1次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生长活跃,12 h即可贴壁,3~5 d细胞就可铺满瓶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不规则,突起较多较长,细胞核多位于胞体的一侧,以椭圆形较为常见;胞浆丰富,密度较低,核/浆比较小。
2.3 星形胶质细胞的鉴定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胞浆中的骨架蛋白,为其特异性标志蛋白[7]。培养的细胞每次传代应用兔抗GFAP多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鉴定,细胞核为蓝色荧光,阳性细胞胞体为红色荧光。统计结果显示第3次传代阳性率分别达到95%以上,绝大多数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