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养生篇》理论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下调的病因病机*
2014-02-21刘桂兰赵铭宇韩丽李天舒
刘桂兰 赵铭宇 韩丽 李天舒
中国传统医学是上下五千年历代中医名家认识疾病、防治疾病进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国宝与国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极其科学的。现代医学的许多疑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都是迄今为止尚未明了的,然后给出一些推测的病因方面的学说,内异症目前仍主要以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胚胎残留学说为主[1]。近年来, 内异症的免疫学发病机理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证据表明内异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存在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是对抗进入腹腔内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形成所谓的"腹腔清除系统”[2]。 因此在经期逆流入盆腔的子宫内膜若要在盆腔种植、生长,进而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必须首先逃脱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有研究表明内异症患者存在机体免疫抑制功能增强,形成免疫抑制状态,有活性的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没有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而是在盆腔内种植并生长,导致内异症的发生和发展[3],但导致患者产生自身免疫下调反应的原因却研究较少。近来又提出内异症的类肿瘤特性[4],其恶变问题也得到重视。现代西医治疗采取手术及激素类药物治疗,均为对抗性治疗,价格较为昂贵,副作用明显,且易于复发,其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失调的免疫水平。
《内经》养生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现代人“饥饱失调,嗜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腻”这些不健康的饮食因素,及“崇尚夜生活、熬夜、过劳”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饮食有节、起居有节”,而是“饮食无节、起居无常”,违背了《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阐述的养生的法则。“压力大、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易怒”这些情志因素也违背了“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这一养生纲领,是内异症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日久伤脾,造成脾气亏虚;压力大,劳心,思虑过度,熬夜,睡眠不足、过劳等均损伤心脾,耗伤气阴;饮食不节,饥饱失调,嗜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腻,均可直接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虚脾运不健,则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肝郁日久化热伤阴,导致肝阴不足,肝肾同源肝阴不足日久导致肝肾阴虚,加之脾气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养先天,则肾益虚。总之不重视养生,违背养生规律造成了身体肝、脾、肾等主要脏腑功能的严重失调,肝郁肝脾肾亏虚,气阴不足,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的下调。脾虚脾不统血,气虚气不摄血,离经之血流溢脉外,形成淤血,如患者素体阳虚,阳气不足,易致寒凝血瘀;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明显,易致气滞血瘀,脾虚生湿,日久化热,湿热内盛,易致湿热瘀阻;如肾虚明显,易致肾虚血瘀;当今临床研究及治疗上多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之法,常使症状及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笔者认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中对该病的四个中医分型(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瘀阻型、肾虚血瘀型)是在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气阴不足,免疫下调基础上因于不同个体的体质出现的标病机,基础病机均离不开肝脾肾功能失调,气阴不足,所致免疫下调这一病机根本,因此至今缺乏针对病机本质认识且疗效可靠的药物。虽然现代医学认为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尚未明了,但笔者通过多年中医临床科研实践,却能从中医病因学角度将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完全阐明,并能从理论上、临床上、科研实践三方面得到科学的论证。笔者认为,本病肝脾肾亏虚失调,气阴不足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内异症的根本,因此治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调免疫以治本,酌加缓急通络,消癥止痛之品,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当归芍药散加减化裁研制出异痛消,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从而达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在上调内异症患者免疫功能治本的基础上彻底治疗内异症,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弥补了对内异症疼痛等治疗的缺憾和不足,使每个患病妇女均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及好评。
医案一
李XX,女,42岁,因“继发性痛经10余年,加重一年”于2013年10月15日初诊,伴经量多,超月经量一倍,色暗红,有血块,头痛、头沉、头晕,口干,面色萎黄,手足凉,舌淡稍红,苔薄黄,脉沉弦,末次月经9月30日。盆腔彩超:子宫腺肌瘤合并腺肌症。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分泌物多,色白,宫颈柱状,光滑,后穹窿触痛(++),子宫后位,球形,增大,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异常。中医诊断:痛经 脾肾两虚、气阴不足,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治以健脾益肾,益气养阴,消癥止痛,以异痛消治之,4粒/次,3次/d,口服。
二诊2013年11月3日,服药半个月,于10月30日行经,自述痛经减轻70%,经量明显减少,近正常月经量,血块少,头痛口干减轻,偶头晕头沉,舌淡红,有齿痕,苔薄黄,右脉弦滑。继服异痛消治疗。
三诊2013年12月4日,于11月28日再次行经,无明显痛经,经量正常,无血块及头痛、头晕、口干等症,舌稍红,苔薄白,脉沉弦。盆腔彩超:子宫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医案二
赵XX,女,38岁,初诊2013年9月15日,经期小腹痛渐进性加重10余年,每月疼痛剧烈10~15 d,月经后期7~10 d,量多,超月经量,腰酸,情志不舒,心烦急躁,头沉、头晕、头痛、腿沉,口干、眼干、皮肤干,经前乳胀,手足凉,二便调,睡眠可,舌稍红,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末次月经9月10日。盆腔彩超:子宫肌层局限性病变(考虑腺肌症),双附件区正常。中医诊断:痛经 肝郁脾肾亏虚、气阴不足,西医诊断:子宫腺肌症。治以疏肝健脾,滋补肝肾,益气养阴,化瘀消癥止痛,以异痛消4粒/次,3次/d,口服治疗。
二诊2013年10月15日,自述10月12日行经,量减少三分之一,接近正常经量,仅经前腰痛,痛经减轻50%,情志心烦,睡眠多梦,头沉、头痛明显减轻,无头晕,口干不渴,眼干、皮肤干有所减轻,脚凉,气短,疲劳乏力,舌稍红,有齿痕,苔薄黄,脉沉弦。继服异痛消治疗。
三诊2013年11月2日,头沉、头痛明显减轻,情志好转,腰酸,口干、眼干、皮肤干明显减轻,舌尖稍红,齿痕少,苔薄微黄,脉弦缓。继服上方治疗。
四诊2013年11月16日,自述11月9日行经,周期恢复正常,经量正常,腰不痛,无明显痛经,情志可,多梦减轻,口干、眼干明显缓解,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缓。盆腔彩超:子宫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按语:此两案例平素均压力较大,或思虑过度,或熬夜,睡眠不足,损伤心脾,耗伤气阴,或情志不舒,肝郁犯脾,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致脾气亏虚;肝郁化热,灼伤肝阴,肝肾同源,久则肝肾阴虚,肝脾肾失调,正气不足,气阴两虚,脾虚脾不统血,气虚气不摄血,离经之血流溢脉外,形成瘀血,阻滞经脉,不通则痛,阻滞日久,瘀结成癥,是故治以滋补肝肾,疏肝健脾,益气养阴,化瘀消癥止痛,以异痛消治之,调补肝脾肾,益气养阴,上调免疫功能,酌以化瘀消癥止痛之品,治之当月继发性渐进性剧烈痛经即明显缓解,再治之诸症消失,腺肌症得以消除。
[1]徐丛剑, 程明军, 黄宇婷,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9):712-714.
[2]潘莉莉,卢丽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氧自由基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 15(18):2799-2802.
[3]金凤丽,赵川,曹东.内异消癥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CD4+及CD8+T细胞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76-277.
[4]郎景和.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认识及其意义[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 (10): 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