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EAP教学研究

2014-02-17王琤钱激扬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王琤 钱激扬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英语桥”项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英语桥”对中国大学实施EAP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学EAP教学 语言经济学 “英语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5-04

[作者简介]王琤,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09);钱激扬,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96)

一、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一个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最早是由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1965)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语言还具有经济学属性。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语言在经济中的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语言能满足人力资本的三个基本要求: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降低与他人交流的成本,因而具有生产力;语言技能是由人体现的,是与人密不可分的;语言技能的获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Chiswick&Miller;,1995:246-288)。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性语言,并当仁不让地占据着支配地位。在学术、科技等领域的使用更是广泛,现有8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语储存在电子检索系统中的;此外,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中,90%是用英语写成的(Crystal,2003);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学术化、专业化的趋势。作为大学生,应该能听懂一般性的英语学术报告和科技报告,应该能用英语参加一般性的学术问题讨论,应该知道如何按照学术规范撰写一般的英语学术论文,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各类应用文等,如何正确地引用而避免学术剽窃,如何进行论文的陈述和答辩。因此,学术英语(EAP)技能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开设EAP课程势在必行。

2.学习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要考虑投资成本和预期效益

其成本取决于学习该语言所花时间、学费、学习用具和资料费以及学习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其收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后使用该语言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或进行量化后经济收入提高的程度(汪桂英,2010:23)。目前大学英语正陷入一种教学窘境:即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全面覆盖大中小学、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教育的“一条龙”政策,存在严重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的问题(秦秀白,2003:81)。根据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上,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上,其听、说、读、写诸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应围绕学术活动展开;研究生、博士生的英语教学应该主要定位在“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上,即以某一学术领域的题材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学习课程,旨在提高学习者在该领域的英语交流能力。

二、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英语桥”项目简介

2012年暑期笔者有幸参与历时十周的东南大学和蒙纳士大学联合举办的“英语桥”培训项目(ELBP:English Language Bridging Program)。“英语桥”的培训对象是有志于去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深造的东南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培训合格者可拿到准入蒙纳士大学的通行证,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留学期间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的语言支持和学术技能培训。短短十周见证了学生们在学术英语方面突飞猛进的进步:他们可以洋洋洒洒写出1500字的符合学术要求的英语专业论文,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原版专业书籍,听懂20分钟的英语学术讲座,可以用英文唇枪舌剑地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胸有成竹地完成20分钟的论文陈述和答辩……。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EAP教学实践活动的成功,主要在于这是一套成熟、完备的学术英语培训课程,与当前费时低效、停滞不前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对“英语桥”成功模式的总结可以为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导。

三、“英语桥”对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启示

1.教学定位明确

“英语桥”的作用是承担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国际学生的语言预科教育,使国际学生的英语能力达到雅思6.5分以上的水平,以便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进行独立学习、独立参与学术活动并为今后出国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因此,课程定位明确,强调学术英语(EAP)的学习。“英语桥”的教学大纲非常人性化,且细致具体。师生一开始就拿到《教师指南》和《学生指南》手册,每位教师及学生都十分清楚教学各个阶段的目标、内容、进度、考核内容和标准。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at-risk students)提供额外的帮助和补救措施(counseling and moderation),以保证“英语桥”授予证书的含金量和毕业学生的质量。

中国大学EAP教学的定位应是大学英语教学主干必修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及国际交流提供支持。具体开设情况可因校制宜,因学生的英语基础而异。重点大学可从第一学期开始,如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从新生第一学期起就开设学术英语,并替代了综合英语,一般大学可从第三、四学期开设。

2.课程设计完备

“英语桥”课程设计重点突出,安排合理,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短短十周将学生循序渐进地领进学术英语的殿堂。从教学内容上看,涉及研究选题——文献综述——小组讨论——论文写作——论文陈述,每周配以相应的专家讲座,将如何完整地产出一篇学术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活动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手把手指导他们完成。从教学板块上看,既有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先进的学术软件和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还有各种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补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借鉴“英语桥”成熟完备的课程设计,中国大学EAP课程可分成三大模块:技能课程、讲座课程和辅助课程。技能课程涉及学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EAP的核心课程,包括:(1)学术文体写作。主要介绍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和过程,培养学生论文结构的设计能力,同时介绍学术文体、格式、风格及其要求。(2)学术文体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术文体。(3)学术文体语法和词汇。补充学生相关专业的英语词汇,重点把握学术环境下英语语法和词汇使用的准确性。(4)学术文体听说。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的听说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听说和记笔记训练。讲座课程为灵活多样的系列讲座,可每月一次,主要涉及如何阅读,如何引用、转述他人观点,避免学术剽窃等内容。辅助课程包括学术软件培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向学生介绍并指导如何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学校的网上图书馆、剑桥网络词典、TED演讲网站、CNN与BBC官方网站等。

3.师资队伍专业高效

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要素,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英语桥”作为两所一流高校的合作项目,十分重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4名外教由蒙纳士大学的英语教育中心负责选拔、培训和输送,是来自专门从事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的骨干教师;两名中教接受了蒙纳士大学英语教育中心为期一周的严格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上岗。“英语桥”采用全英文模式授课(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简称EMI)的教学管理战略,致力于营造最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英语能力,同时规范学术行为,包括学术写作、学术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研讨课上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当前最新的案例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讨论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只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体验研究性学习。而且将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教师牺牲自己大量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在“英语桥”,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合作者而非监督者。

由此可见,学术英语(EAP)与受教师学历知识背景制约的专业英语(ESP)不同,大学英语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无需专业知识背景,也无需和专业教师合作,因而入门门槛低,具备在大学普及的条件(蔡基刚,2012:33)。

4.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刻苦学习、收获良多是“英语桥”最大的成功。“英语桥”学生动机明确——通过十周的学习和考核,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获取通向蒙纳士大学的通行证,为留学打下良好的学术英语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所学的是生存英语。因此,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英语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制定个人独立学习计划(ILP:independent learning plan),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自主性学习”。课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的学术讨论、个人陈述、学术辩论等等。Spratt等人调查证明,动机和自主性的关系是双向的,最终能激励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且“英语桥”的学生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在英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学习者个人因素是内因,也是外语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EAP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使整个学习活动得到强有力的驱动和维持。

5.教学评估科学有效

我国大学英语的评估模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英语桥”教学评估相对而言则更科学、合理,对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评估形式多样,有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补救性评估,不仅关心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基本技能,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全面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指南》和《教师指南》对各项评估都有详尽的评分标准可供参考。以论文的考核标准为例,具体细化成四个评估分项:(1)论文结构;(2)论文参与度,包括阅读质量、批判性分析的质量和论述水平;(3)语言水平,包括语法、词汇、过渡语和主题句;(4)参考文献。再以参考文献为例,其包含了详细的评判标准描述,如“优秀(ER)”的标准是文内引用和参考文献符合规范,格式正确,没有错误,转述到位,作者个人观点和引用观点清晰可辨;“合格(MR)”的标准是文献使用基本规范,格式基本正确,偶有错误,作者有转述意识,基本可以分辨出作者观点和引用观点;“不合格(DR)”的标准是文内引用缺失,参考文献格式错误,不符合规范,过度引用,没有进行转述,无法分辨是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引用的观点。这些细化的评分标准清楚明了、操作性强,使学生考核前心中有数,得到成绩后心服口服。每个考核项目学生都可拿到评估反馈表,既有总体成绩,也有分项成绩,还有教师的评语和建议,并且所有的书面评价都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总之,“英语桥”科学、有效、先进的评估体系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反拨作用。

反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其弊端不言而喻(王燕萍,2006),其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导致学生工具型的单一学习动机,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种评价方式也会遏制他们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英语EAP教学所倡导的理想评价体系应该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补救性评估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效度和信度,改变“以分数定优劣”的片面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6.学术意识严谨规范

学术剽窃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令人头痛不已的学界“肿瘤”。发达国家高校对学术剽窃的预防与治理研究起步较早、收效良好,值得借鉴。“英语桥”十分重视防剽窃教育,一方面,通过系列讲座反复强调“Plagiarism is an academic offence(剽窃是一种学术犯罪),”努力营造诚信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集中的反学术剽窃教育活动,如公开讨论、案例分析、反剽窃方法训练等。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在网上查找资料、引用文献以及在引用处添加注释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反学术剽窃能力和撰写规范英语论文的能力。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不端事件屡见报端,高校一直是学术不端问题的重灾区和高发区。以“非故意剽窃”为例,Jordan(1997)提出“……尤其在亚洲……学生引用书籍或者权威资料而不注明出处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这一现象也没有得到重视”。在中国高校开展EAP教学,借鉴“英语桥”反学术剽窃的有效经验,督促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同时明确论文写作规范及论文引文标注规范,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论文学术水平,营造求是求真的良好学术氛围,更好地促进学术创新和国际学术交流。

总之,面对我国大中小学、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教学存在脱节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及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教学窘境,新兴的语言经济学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转换思路,关注语言的经济属性,考虑语言学习的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便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作出战略性调整。大胆尝试并推行EAP教学,与通用英语和应对考试的大学综合英语相比,更符合大学英语应有的科学定位,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好地将单纯的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借鉴英语国家成熟、规范、先进的EAP培训课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高校EAP教学之路。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