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实思考
2014-02-17谷木荣明庆华
谷木荣 明庆华
[摘要]本文在对师生冲突和教师专业能力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并从教师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及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化解师生冲突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师生冲突 教师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74-04
[作者简介]谷木荣,明庆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其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产生,反之亦然。
近年来,一方面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力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体罚学生或学生报复教师等不良现象却时有发生。然而没有无源之水,更没有无本之木。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基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来谈师生冲突,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气氛的融洽、师生冲突的化解与避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生冲突的内涵及其表征
冲突一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onfigere”,意为争执、对抗——指不同的观点、思想、个人行为之间的对立。《现代汉语大字典》对冲突一词的字面解释为“矛盾、对立或不协调”。在人际关系中,冲突是指在一方的行为妨碍了他方需求的满足或双方的价值观念不协调的情况下发生于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的不和谐或碰撞。冲突理论属于西方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种自然和不可避免的的现象。
社会冲突论学者认为,社会冲突理论中最大的一个争议也是冲突的定义,所以对于冲突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因而理论者对于冲突的定义有多种表述,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而冲突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克·芬克则认为,“冲突是不一致的目标,是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最早对师生冲突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沃勒,他在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师生之间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服从关系,师生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彼此间隐含着潜在的对立情感。所以,出现矛盾和对抗是必然的。国内学者陈振中在2000年依据特纳和克·芬克对冲突的社会学界定认为,“师生冲突就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田国秀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抑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白明亮主张用社会学上狭义的冲突观来理解师生冲突,即师生之间直接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师生冲突是主要发生于教学情境之中并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它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战”或“碰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因认知相异、意见不合或是感情不睦而引起的“争执”情形。学校教育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冲突必然存在于其中。教育系统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也应该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不管在古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存在且将继续存在,只是师生冲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每个时代鲜明的特色而已。
因此,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将师生冲突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1)语言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而采取语言上的对抗;(2)行为冲突,表现为当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时,或教师多次批评不改时,教师即采取命令学生站立、走出队列、离开教室或没收学生物品等措施,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则因为行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进行反抗;(3)心理冲突,表现为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和差生采取的心理惩罚与精神暴力。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师生冲突,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的有序管理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等都将产生阻碍作用。
二、师生冲突之师源性解读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
教师专业能力是伴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潮流出现的,是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估而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它是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认识、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油然而生的,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国内外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都有所涉及,其观点也可谓见仁见智。譬如范诗武认为,所谓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郝林晓、折延东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形成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邓银城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师专业能力,认为专业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教师在个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特殊能力。李梦丽和张月琪则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她们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育学对教师的基本界定。笔者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一些认识,将教师的专业能力界定为:教师为了履行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而应具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应对教育情境,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矛盾、冲突等所应具备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且这些能力都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前四种能力的体现更为明显和直观,与师生冲突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
1.教学能力。亦即传授知识的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
2.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过程中能够顺利、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自己观念的一种能力。不管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是思维的武器、思想交流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从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不仅应是学者、教育者,还应是一位优秀的组织管理者。
4.沟通能力。一般来说,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它是一个人与他人有效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明智的教师会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其他合理要求,不断拓宽教学内容,获得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专业能力缺失是导致师生冲突的重要根源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关系密切程度不一。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师爱、师恩的给予者,且在维持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做得较好。而事实上调查表明:“中学亲密和谐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比例仅占34.8%,而矛盾冲突型和疏远平淡型师生关系的学生比例占65.2%。”这说明师生冲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时有发生。
有存在就有矛盾,师生冲突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相互交往和互动的一种最普遍也是最特殊的一对矛盾。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这种矛盾关系具备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但就冲突双方而言又具有特殊性,即这种冲突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且局限于具有独立意志的教师和还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学生之间,涉及到双方的年龄、能力、阅历学识、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等理性和感性的成分。然而,不管是感性成分还是理性成分,教师专业能力的缺失都是导致师生冲突的教育根源,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直观的四种能力的缺失,可能直接导致各种问题而引发师生冲突。
1.教学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教师的工作对象学生不是知识仓库,也不是应考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基于这种观念,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要求会更高。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文化知识贫乏,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便造成学生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不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故意给教师出难题,让其难堪,从而引发师生冲突。
2.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教师要把书本知识、教学信息、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的,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的质量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发音不准,语言贫乏条理不清晰,轻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重则会造成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环境的混乱。教师不仅是学者、教育者,还应该是一位优秀的组织管理者。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教师缺乏管理技巧,对课堂组织管理不当,对学生要求不合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激化师生矛盾,使课堂秩序混乱,教学环境恶化,甚至师生关系恶化,引发师生冲突。
4.沟通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师生间的误解。沟通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与认识,能够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已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在时下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受“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尊卑贵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自己的主动和支配作用,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经常采取强制性措施来管理,迫使学生服从。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形成屈从和回避的态度,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久而久之由于认知的偏差而产生误解,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三、化解师生冲突的基本路径
(一)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关乎学生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习得,而这都有赖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能力的发展可以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和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的发展可以使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知识达到运筹帷幄的程度,做到对所教学科的结构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知,而这些都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1)专心备课。备课是教师储备知识及提升讲授能力的过程。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更是讲课的能量来源,因此要想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2)专心授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控能力。教师只有专心讲课,才能使学生养成会听、会想、会做的好习惯,并找到拓宽讲练范畴的根本。
(二)提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和重要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的语言应声情并茂、引人人胜,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的营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1)勤读书,善积累。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读书可以增加教师的语言积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2)多思,多写,多表达。很多人都有阅读习惯,区别就是在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差异,多思、多写有利于语言素材的积累,多表达有利于说的能力的锻炼。
(三)培养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学习环境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情感和性格的培养,也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而这些与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有着很大关系。(1)制定班规班纪。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规则纪律为基础,课堂管理是不可能高效的。班规班纪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2)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达到既能发挥优秀学生的骨干作用,又能让其他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从而营造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4.重视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沟通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沟通能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保持沟通渠道畅通,促进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是改善师生关系的立交桥。(1)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为师生提供合适的交流机会。中国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本身就十分丰富,现代科技又为师生沟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增进师生间的充分理解。(2)要讲究沟通技巧。沟通中教师要积极倾听,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教育学生时情绪不宜过分激烈,尽量就事论事。有技巧的沟通,能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相互了解和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赵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