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2014-02-17徐佳
徐佳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通过它获取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生的基础课程,如何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服务,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举措来克服现有的教学状况,多角度的挖掘教学方式来改进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40-02
中职学校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各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学生从事专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中职生毕业后能立足社会,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 初探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各个地区中职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学软硬件水平的不同,因此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间接导致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不容易把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
1.1 中职生特点及其现状
由于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能效的发挥。再加上不良的学习习惯,中职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他们根本不了解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学习时缺乏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中职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尤其是城乡的差别,间接导致了学生计算机认知和操作水平的差异。如果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学方式,必然会造成两极上的分化:具有一定基础和反应快的学生会觉得课堂教学“吃不饱”,因而不屑于学习新知识;而没有基础且反应较慢的学生会因为“吃不了”而消极对待学习。如何权衡这两方面是教学中须考虑的因素。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有些教师缺乏创新,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无法生动、形象的讲解知识点,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昏昏欲睡”,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多媒体教学,整堂课采用满堂灌的课件来演示教学,虽然做到了直观形象,但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协作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3)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任何课程只有夯实了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理解,在操作上有所建树。有些学校却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较强这一特点,只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把过于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衔接,由于学生实践少,动手能力弱,因此达不到教学效果。还有些教师即使安排了实践课,但教学中并没选取恰当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操作,也没给予有效的操作指导和后期的作业评判,学生无法获取成就感,慢慢也就失去学习的兴趣。
2 初探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较理想的教学策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按不同的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分层教学方案。有效的实施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有积极意义。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分层环节:
1)学生分层。假设A层的学生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成绩优秀;B层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继续学习,成绩一般;C层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没有兴趣或由于基础差在学习中存在障碍。确定学生分层后,教师针对各层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将层次教学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及时调整分层和教学内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备课分层。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根据其难度确定如何分层,明确基本教学目标和提升要求。教师按不同难度课前设计好学习问题,同时兼顾题目的实用性和新颖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对于各层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课上完成难度不同的题目。
3)施教分层。在操作辅导时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对于C层的学生可采取小组互助法,让A层和B层的学生充当老师,帮助辅导基础薄弱的C层,提倡合作学习的学风;对A层和B层的学生宜进行启发式指导,让他们经过一定尝试和探索后,能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4)评价分层。充分关注各层次学生的操作完成情况,及时评价,让学生能有收获和提高。对于A层的学生,要求其完成所有题目后能指出操作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启发其更好地完成后继学习;对于B层学生,除必做题之外,引导其完成选做题,逐步提升操作能力;对于C层学生,以鼓励为主,适时指出操作错误,评价时适当放低要求,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为主。
例:《word图文混排》的学习。本节课以“贺卡”为主题,实现对word文档进行图文混排的方法。教学中对于A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本节课的要求综合运用word知识,发散思维,制作具有个人特点和温暖祝福语的贺卡,素材可以自行从网络中获取,作品并不拘泥于教师的案例,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人数最多的B层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图文混排操作要点的基础性目标之上努力实现提高性目标,在合作、探讨的模式下掌握混排的知识点,并能对贺卡进行适当的美化和修饰;对于C层学生,只需要他们能够模仿教师的案例,独立、熟练的完成制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即可。
2.2 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不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对于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那就更加强调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计算机基础概述”,可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例:首先可以由教师提出待讲内容的知识点(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看书(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快速的让学生把握知识点,加快学习进度。
2)对于“计算机硬件”知识,可使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学生不论是亲身体验或是从旁观察,都务必将注意力专注于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或课前收集的素材,去处理扮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目的。例:让学生扮演电脑销售员、打算配置兼容机的消费者。这些角色的表演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有一定了解,这就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课后自己上网查询资料或到电脑店具体考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成及各部件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计算机应用型软件”的学习,可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例:在《word字处理》中,我们确定以 “设计简历表”、“设计海报”等作为该知识的实训项目。经过“兴趣导入、明确任务—尝试练习、找出方法和不足—交流讨论、自我提高—课堂练习—评价小结”等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对于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Internet概述等知识点,可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法或者分阶段教学法,即把准备阶段、教师示范阶段、学生模仿阶段、练习与总结阶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足够的实践练习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是教学的根本。例:对于“word图形处理”这部分内容,教师在通过几个课时基础知识的讲解后,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对素材进行排版设计,制作一张海报。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海报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突破设计创意;然后根据素材分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案。待每组汇报设计方案后,师生再共同完善方案;最后要求每组按照方案来具体制作海报。制作的过程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过程,让学生把知识联会贯通,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融合。而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同时做好评价记录,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4 合理选用教材,加强学习内容的选取
由于计算机教材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注重社会适用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适时更新,尤其在备课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听得懂,能学到实用的知识。例:讲解网页制作的相关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就可以选择淘宝网来模仿学习,而计算机专业则可以选择较为专业、复杂的网站的架构来学习,这样就可从专业需求出发学习不同的内容,达到专业培养需求。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以此搭建一个知识平台,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总结、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定能在我们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严秀玲.学生素质评价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艺术,2007(5).
[2] 马俊平.对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7(3).
[3] 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