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还需多“磨”
2014-02-17邓昌滨
邓昌滨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当然离不开反复推敲、不断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教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教师多次试上,以期执教教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一课二磨”,在上公开课时,一课四磨,甚至更多,好课就在这样的打磨中形成了。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但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磨课?如何才能进行高效、系统地磨课?笔者以此前参加的同课异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活动为例,旨在抛砖引玉。
一、磨课堂主线,使其主旨明确、脉络清晰
一般来说,对于公开课、展示课特别是优质课评比,教师准备还是非常充分的。准备的素材都比较多,有实验、视频、动画等等,但正是因为准备得比较多,反而会迷失方向,既想让学生观看视频,又想让学生做实验,显得杂乱无章。上课主线不够清晰,学生疲于奔命,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因此“磨课”时我们可以从课堂主线上下功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两个“二次”之间的关系,求抛物线与x轴的公共点问题。学生活动有:1.通过动手画函数图象,观察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2.通过解相应的方程,观察其解与上述交点坐标的关系;3.知识巩固;4.实践运用。但如果只把它们简单地堆砌,通过做实验、发现规律,然后练习运用,则有点“暴殄天物”。那么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呢?笔者作图1所示的串接。这样就“拎”出一堂课的主线,“磨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磨课题引入,使其激趣探疑、气氛活跃
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首先必须从课题引入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于是借班上课,最初教者对学情不够了解,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者只能从表情中洞察,而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乃至智慧的迸发,需要有适宜的课堂气氛,鉴于此,教者课前播放歌曲《我和你》,然后通过生活中的朋友来寻找数学中的朋友引入课题,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然后,教者迅速调整评价方式,用激励性语言或动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几声齐答“好”,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肯定,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用“你真棒”、“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等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上,学生从开始迟疑到举手,从大声回答到抢答,最后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三、磨教学重难点,使其突出生彩、突破有方
我们知道,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瓶颈,也是我们磨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内容讲授的时间长一些,活动、视频、动画多一点就行了。磨教学重难点不仅仅是用时问题,还存在着方法、理念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磨课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帮助教师寻找突破重难点的实施策略;另一方面从教者自身特点出发,帮助教者量身定做,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实施策略,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者自己去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已有求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的经验,如用类比思想引出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方法,自然熟路轻车,水到渠成。但这样会使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程序,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有效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最后参与磨课的老师一致认为,可直入主题抛出问题:如何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激发其探究欲望,然后分组操作,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在操作中感悟、理解、思考问题,教者引导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体验、验证、比较问题,从而比较深刻地揭示两个“二次”在“数形”两方面的联系。通过演示电线做的“抛物线”,把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公共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b2-4ac>0三者关系用“等价于”符号相连接,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达到重点突出生彩,难点突破有方,在渐次发展基本活动经验中渗透类比、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转化、分类的数学思想。
四、磨师生活动,使其配合默契、自然有序
《课标(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教师仅仅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因此“磨课”教师还应帮助上课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方面下功夫。本节课在探究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时,教者最初设计了其交点个数分别为2、1、0的不同类型的三道题:分别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图象与x轴是否有交点?如有,请直接写出交点坐标。1.y=x2-2x-3;2.y=-x2+6x-9;3.y=x2-2x+3。通过画图象、解方程、观察、推理等活动来发现两个“二次”之间的关系,看上去师生互动配合得“天衣无缝”,教者讲得头头是道,但磨课教师认为,这样易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无法产生教学的生成性,同时,课堂的活动人次、题量都偏少,因而发现的规律性东西缺乏可信度。但如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到活动中,那又如何有序组织呢?最后磨课教师认为可将全班分两大组,同桌中左边的完成A组,右边的完成B组(A组为原来的三道题,B组为:1.y=-2x2+20x-49;2.y=x2-4x+4;3.y=-x2-2x-3),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坐标系中,依次画出函数图象,解相应的方程,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教者行间巡视,最后在A、B两组中各推荐一名代表到讲台前用实物投影展示,交流其发现的结论。这样使得师生活动有序、默契,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获取的概念、规律,记得就比较深、比较牢。endprint
五、磨知识巩固,使其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地运用课本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变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从一道母题出发,通过改变母题的条件、问题或改变母题设计的教学情境,重新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核心,不断进行变式,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本节课在揭示核心知识后,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请你写出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其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如有请求出交点坐标,如没有请说明理由?学生编题时,教师行间巡视、踩点,分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的三种类型的解析式,接着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然后将刚才编的一个二次函数y=-x2+3x+5中的最后一个常数改为k?其交点个数与k有何关系?这样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在编题变式中,巩固了“判断并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最后,教师提出如将上题中的x轴改为“直线y=15,20,20.5,t”,又如何求其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呢?由于习题是身边的同学编的,学生乐意解题,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探究方法解决求抛物线与直线y=h的交点情况,不仅是对本节的知识提升,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六、磨课堂语言,使其准确简炼、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外在特征。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到两个方而:一是认真揣摩自己的教学语言。如设计的教学语言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教材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能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等等。二是揣摩教学过渡方式。巧妙新颖的教学过渡是课堂的“润滑剂”,能够让学生在没有丝毫突兀与生硬中沐浴教师娴熟的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流畅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言,把准过渡时机,锤炼过渡技艺,用出色的教学过渡方式为课堂“添辉增彩”。但是,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参与磨课教师一方面可在语音、语调、语速和抑扬顿挫等方面,提一些建议,以期上课教师通过自己的“悟”,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语言上一般会比较“强势”,学生回答问题稍有停顿便抢学生的话语权。参与磨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予以提醒。经过磨课,我们达成共识,提出问题后,“在心里想好,你会说得更精彩。”(暗示学生要有准备地发言),稍后,“谁想回答问题?”(把谁能回答改为谁想回答,鼓励了不同层次学生),如果启而不发,“你相信自己能说好吗?”(给学生自信),学生若表达不清,“再来一遍,会说得更完整。”(人文关怀,具体指导),若表达错误,“谢谢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答案。”(宽容失误)。磨对话要磨教师语言是否科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回答,是否启发了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有教学机智。在磨的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七、磨板书与课件,使其简约明了、相得益彰
作为一节精品课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课件、板书以及它们与教师的语言该如何搭配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繁杂、低效的重复。即教师说一遍,黑板上写一遍,课件上再展示一遍。语言、板书、课件的搭配原则是,先语言后板书(简写:简洁、工整,提纲掣领)再课件(详实:详细、声情并茂,便于学生记录)。另外,有的教师将解题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学生看着课件听教师读,好像没有了师生间的“眼对眼”、“面对面”那种默契的交流,没有了那种由师生之间“传神”的时空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停顿,由于课件东西太多容易给人产生视觉疲劳的感觉,这一点并不可取。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暴露问题的过程,应该在黑板上或使用其他的方法呈现。所以课件使用的总量要恰当,课件以简约为好,有些框架性、主干性、技术性的东西就行。
一句话,好课还需“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除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灵,锲而不舍,我们就会驶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就会不断地走近名师。
参考文献
[1] 蒋国生.“模、磨、摩”——课前备课三字诀.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8).
[2] 张连之.例谈高效“磨课”的七个“着眼点.物理教学,2011(10).
[3] 王荐.磨课——教研活动新形式.生物学教学,2007(8).
[4] 刘吉才.磨课要磨出“个性”.教学与管理,2013(6).
[5] 刘智强.数学“磨课”过程谈及的几个教学细节.教学与管理,2012(12).endprint
五、磨知识巩固,使其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地运用课本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变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从一道母题出发,通过改变母题的条件、问题或改变母题设计的教学情境,重新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核心,不断进行变式,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本节课在揭示核心知识后,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请你写出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其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如有请求出交点坐标,如没有请说明理由?学生编题时,教师行间巡视、踩点,分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的三种类型的解析式,接着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然后将刚才编的一个二次函数y=-x2+3x+5中的最后一个常数改为k?其交点个数与k有何关系?这样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在编题变式中,巩固了“判断并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最后,教师提出如将上题中的x轴改为“直线y=15,20,20.5,t”,又如何求其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呢?由于习题是身边的同学编的,学生乐意解题,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探究方法解决求抛物线与直线y=h的交点情况,不仅是对本节的知识提升,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六、磨课堂语言,使其准确简炼、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外在特征。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到两个方而:一是认真揣摩自己的教学语言。如设计的教学语言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教材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能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等等。二是揣摩教学过渡方式。巧妙新颖的教学过渡是课堂的“润滑剂”,能够让学生在没有丝毫突兀与生硬中沐浴教师娴熟的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流畅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言,把准过渡时机,锤炼过渡技艺,用出色的教学过渡方式为课堂“添辉增彩”。但是,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参与磨课教师一方面可在语音、语调、语速和抑扬顿挫等方面,提一些建议,以期上课教师通过自己的“悟”,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语言上一般会比较“强势”,学生回答问题稍有停顿便抢学生的话语权。参与磨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予以提醒。经过磨课,我们达成共识,提出问题后,“在心里想好,你会说得更精彩。”(暗示学生要有准备地发言),稍后,“谁想回答问题?”(把谁能回答改为谁想回答,鼓励了不同层次学生),如果启而不发,“你相信自己能说好吗?”(给学生自信),学生若表达不清,“再来一遍,会说得更完整。”(人文关怀,具体指导),若表达错误,“谢谢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答案。”(宽容失误)。磨对话要磨教师语言是否科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回答,是否启发了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有教学机智。在磨的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七、磨板书与课件,使其简约明了、相得益彰
作为一节精品课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课件、板书以及它们与教师的语言该如何搭配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繁杂、低效的重复。即教师说一遍,黑板上写一遍,课件上再展示一遍。语言、板书、课件的搭配原则是,先语言后板书(简写:简洁、工整,提纲掣领)再课件(详实:详细、声情并茂,便于学生记录)。另外,有的教师将解题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学生看着课件听教师读,好像没有了师生间的“眼对眼”、“面对面”那种默契的交流,没有了那种由师生之间“传神”的时空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停顿,由于课件东西太多容易给人产生视觉疲劳的感觉,这一点并不可取。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暴露问题的过程,应该在黑板上或使用其他的方法呈现。所以课件使用的总量要恰当,课件以简约为好,有些框架性、主干性、技术性的东西就行。
一句话,好课还需“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除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灵,锲而不舍,我们就会驶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就会不断地走近名师。
参考文献
[1] 蒋国生.“模、磨、摩”——课前备课三字诀.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8).
[2] 张连之.例谈高效“磨课”的七个“着眼点.物理教学,2011(10).
[3] 王荐.磨课——教研活动新形式.生物学教学,2007(8).
[4] 刘吉才.磨课要磨出“个性”.教学与管理,2013(6).
[5] 刘智强.数学“磨课”过程谈及的几个教学细节.教学与管理,2012(12).endprint
五、磨知识巩固,使其触类旁通、能力提升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地运用课本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变式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从一道母题出发,通过改变母题的条件、问题或改变母题设计的教学情境,重新进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核心,不断进行变式,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本节课在揭示核心知识后,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请你写出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其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如有请求出交点坐标,如没有请说明理由?学生编题时,教师行间巡视、踩点,分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的三种类型的解析式,接着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然后将刚才编的一个二次函数y=-x2+3x+5中的最后一个常数改为k?其交点个数与k有何关系?这样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在编题变式中,巩固了“判断并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最后,教师提出如将上题中的x轴改为“直线y=15,20,20.5,t”,又如何求其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呢?由于习题是身边的同学编的,学生乐意解题,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运用上述知识的探究方法解决求抛物线与直线y=h的交点情况,不仅是对本节的知识提升,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六、磨课堂语言,使其准确简炼、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是教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富有特色的外在特征。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到两个方而:一是认真揣摩自己的教学语言。如设计的教学语言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教材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能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教学内容与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等等。二是揣摩教学过渡方式。巧妙新颖的教学过渡是课堂的“润滑剂”,能够让学生在没有丝毫突兀与生硬中沐浴教师娴熟的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流畅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思维的品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言,把准过渡时机,锤炼过渡技艺,用出色的教学过渡方式为课堂“添辉增彩”。但是,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自己并不知道,参与磨课教师一方面可在语音、语调、语速和抑扬顿挫等方面,提一些建议,以期上课教师通过自己的“悟”,而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语言上一般会比较“强势”,学生回答问题稍有停顿便抢学生的话语权。参与磨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予以提醒。经过磨课,我们达成共识,提出问题后,“在心里想好,你会说得更精彩。”(暗示学生要有准备地发言),稍后,“谁想回答问题?”(把谁能回答改为谁想回答,鼓励了不同层次学生),如果启而不发,“你相信自己能说好吗?”(给学生自信),学生若表达不清,“再来一遍,会说得更完整。”(人文关怀,具体指导),若表达错误,“谢谢你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答案。”(宽容失误)。磨对话要磨教师语言是否科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回答,是否启发了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有教学机智。在磨的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七、磨板书与课件,使其简约明了、相得益彰
作为一节精品课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课件、板书以及它们与教师的语言该如何搭配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繁杂、低效的重复。即教师说一遍,黑板上写一遍,课件上再展示一遍。语言、板书、课件的搭配原则是,先语言后板书(简写:简洁、工整,提纲掣领)再课件(详实:详细、声情并茂,便于学生记录)。另外,有的教师将解题的过程呈现在课件上,学生看着课件听教师读,好像没有了师生间的“眼对眼”、“面对面”那种默契的交流,没有了那种由师生之间“传神”的时空节奏留给学生思考的停顿,由于课件东西太多容易给人产生视觉疲劳的感觉,这一点并不可取。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暴露问题的过程,应该在黑板上或使用其他的方法呈现。所以课件使用的总量要恰当,课件以简约为好,有些框架性、主干性、技术性的东西就行。
一句话,好课还需“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除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灵,锲而不舍,我们就会驶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就会不断地走近名师。
参考文献
[1] 蒋国生.“模、磨、摩”——课前备课三字诀.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8).
[2] 张连之.例谈高效“磨课”的七个“着眼点.物理教学,2011(10).
[3] 王荐.磨课——教研活动新形式.生物学教学,2007(8).
[4] 刘吉才.磨课要磨出“个性”.教学与管理,2013(6).
[5] 刘智强.数学“磨课”过程谈及的几个教学细节.教学与管理,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