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留学生对“着”使用条件的认知及其习得过程
2014-02-17丁雪欢曹莉敏
丁雪欢,曹莉敏
(1.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1.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
东南亚留学生对“着”使用条件的认知及其习得过程
丁雪欢1,曹莉敏2
(1.2.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1.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
“着”;使用条件;习得过程;影响因素
通过对三类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V+结果补语/数量宾语”和“着”相冲突有清醒的认知。其各类“着”结构的习得存在由静态义向动态义、意义基本句向意义非基本句、结构简单句到结构复杂句的发展趋向。“着”前动词和形容词种类、“V着”所在句的复杂度,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的进展不明显。准确率在三个阶段呈U状变化,自动生成语料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较低。“着”的习得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标记性及目的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0.引言
动态助词“着”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关注重点,“着”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语料库或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针对韩国、欧美留学生“着”的偏误进行分析,并对教材、教法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薛晶晶,2003;高蕊,2006;刘丽华,2005)。二是对“着”的习得难度进行考察,如刘瑜(2010)通过语料库分析和抽样调查,对韩国学习者“V着”所在的四种句式的使用频率和正确率及习得难度进行分析。三是针对“着”的教学顺序的考察,李蕊、周小兵(2005)考察了留学生“着”的使用频率并和汉语本族语对比,从而对“着”在教材中的选项和排序提出了建议。目前,关于东南亚留学生“着”使用的语义制约条件的认知、“着”结构的习得顺序及影响因素、动态的习得过程等问题还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本文拟考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东南亚留学生对“着”使用的语义制约条件的认知
1.1 使用“着”的语义制约条件
戴耀晶(1991)①戴耀晶(1991)研究发现:“着”具有非完整性,着眼于事件内部的观察,由此限制了时间词语、动量词语、动作结果词语与“着”的同现。持续性反映了事件过程的连续特征,部分瞬间动词与“着”同现含有动作重复或主体复数的语义。“着”的持续性限制了它与“成立”“达到”“跌”“获得”“毕业”“死”“停止”“忘记”“牺牲,“遗失”“遇到”等的瞬间结果动词同现;但“着”可以与部分表示动作性较强、较具体、具有可重复性的瞬间动作动词如“敲”同现。等学者研究发现,“V着”中“V”的语义特征要求分别为:V[+持续];[-终结];V[+弱持续,+反复];V[+附着]。“着”在动补/宾结构的使用限制:“V+数量宾语”中V后一般不接“着”(如:他喝(了/*着)一口水。)①戴耀晶(1991):句子表达的是限界事件,即该事件在时间上有一个内在的限定终结点(“一口”)。。“V+结果补语”后不接“着”(如:我看清楚(了/*着)黑板上的字)②戴耀晶(1991):“着”的非完整性还表现在它不与表示动作结果的词语同现,因为动作有了结果,相应的事件就带上了完整性,与“着”的语义内容不相容。。“V+在+处所”中V后不接“着”(如:那幅画挂*着在墙上。“着”多余)。
东南亚留学生对“着”使用的语义制约条件的认知如何呢?为此,我们根据“着”的各种使用规则设计了9个句子(有错有对),另加5个句子作为干扰项,要求学生在课堂10分钟内对句子的正误进行判断。“V着”中“V”的语义特征要求分别为V[+持续](对应判断第2题“屋里的电视机一直开着”、第3题“突然,玛丽哭着跑出去了”)、V[+附着,-持续](第14题“我看见一辆车不小心撞着他了。”)、V[+弱持续,+反复](第9题“他不停地敲着房门”)、V[-终结](第8题“他去着图书馆”)。“V+数量宾语”中V后不接“着”(对应第6题“我只喝着一杯咖啡,别的什么都没吃”,“着”应为“了”)。“V+结果补语”中V后不接“着”(第11题“我看清楚着黑板上的字”,“着”应为“了”)。“V+在+处所”结构中V后不接“着”(第13题“那幅画挂着在墙上”,“着”多余)。试卷回收后将学生的答题情况整理成表1:
表1:各阶段学生判断各种“着”使用条件的正确率(%)
1.2 留学生对“V着”中动词V的语义特征的认知
整体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他们对“V着”中动词V的[-终结]特征在各阶段掌握都较好(准确率都在71%以上),这表明学习者已具备“‘着’表持续”特点的基本意识,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着’表持续”意义与[+持续]特征动词相互兼容,而与[+终结]特征动词相冲突。但是,留学生对“V着”中动词V的[+附着,-持续]特征在各阶段的认知始终不理想(准确率都在32%以下)。
各阶段变化:初级学生对于“着”前动词的[+持续]、[-终结]特征较为关注,认知较好(准确率高),而对动词[+附着,-持续]特征认知最差。中、高级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着”前动词也可以是[+弱持续,+反复]的语义特征(准确率提升);但对于[+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的关注开始减少,表明中、高级阶段,学习者关注重心开始转向非典型语义特征动词和“着”的搭配。总体来说,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V语义特征的掌握呈现U状发展,说明随着汉语学时等级的提升(尤其是从初中级到高级),东南亚学习者“着”的习得程度整体上会有提升,但在中期可能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1.3 留学生对“着”在动补/宾结构中的使用限制的认知
从表1我们发现,在各阶段留学生中掌握最好的是“V+结果补语”不接“着”这一限制条件。表明留学生对于“‘着’表持续之意义和表完结之意义(结果补语)相冲突”有较好的认知。
在各阶段留学生中掌握最差的是“V+在+处所”中V不接“着”这一限制条件(许多学习者判断“V+着+在+处所”结构是准确的)。经分析发现,这与学生母语的影响及“类推”策略不无关系。汉语中附着义动词(如:躺、挂、放)与处所短语共现时有两种语序:一是动词一般置于处所短语前即“V+在N”,如“躺在床上”,V后排斥“着”。二是动词加“着”置于处所短语后即“在N+V着”,如“在床上躺着”。而印尼语、泰语和越南语等只有一种形式:“V+处所短语”,如:
汉语中“在N”在V之前、之后,其表意重点略有差异:“……V+在N”(那幅画挂在墙上)表意重点在于突出“存在的地点”;而“……在N+V着”(那幅画在墙上挂着)表意重点在于突出“存在的方式”。其实,两种句式中,“V”都有“附着”和“持续”语义特征,句子基本意义相同。因此学习者容易将两种结构等同为一,加上多数学习者母语常见的都是“在N”均居动词性词语之后,因而学习者容易以为像“挂在墙上”此类结构若表示状态持续,需要在动词后加上“着”,出现规则错误类推,认为“画挂着在墙上”句子是正确的。
从各阶段的变化看,“‘V着’不接‘数量+O’”和“‘V+结果补语’不加‘着’”这两条限制条件,均为初级习得最好,高级有所下降。对使用“着”限制条件的认知因缺乏持续的强化而逐渐弱化。
总体来说,东南亚留学生对于动补/宾结构限制条件的认知程度,要好于对动词V语义特征限制条件的认知。
2.东南亚留学生各类“着”字结构的习得顺序
2.1 东南亚留学生所用“着”的结构和意义类型
我们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中,检索到印尼、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等8国留学生作文语料①其中印尼706例、越南506例、缅甸203例、泰国157例、菲律宾63例、柬埔寨41例、老挝40例、马来西亚1例。中与“着”相关的句子1727例,剔除“着”作结果补语(如:点着、睡着)和有凝结成词倾向的用法(如:接着、看着办)等,“着”作为动态助词的句子总共1612例,初、中、高级分别为597、794、221例。
“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其中“动作的持续”是动态的持续,“状态的持续”是静态的持续(朱德熙,1982;戴耀晶,1991;陆俭明,1999;钱乃荣,2000)。“着”出现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构成不同意义的句式,我们在李蕊、周小兵(2005)对留学生“着”类结构归纳及统计的基础上结合所收集的语料情况,将语料库中东南亚留学生所用“着”的结构和意义类型归纳成六种,见表2。
2.2 东南亚留学生所用各类“着”结构的使用频率
我们主要基于“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来统计东南亚留学生初、中、高级阶段的使用频次及相对使用频率如表3②初级阶段指学习了0.5~1年汉语的学生;中级阶段指学习了1年以上2年以内汉语的学生;高级阶段指学习了2年以上汉语的学生。。
从表3可以得到各类“着”结构使用频率的高低顺序为:T1a>T1b>T2a>T2b>T3a>T6>T4>T3b>T5。
使用频率高的是:基本句、方式句、静态存现句。
使用频率较低的是:变化句、动态存现句、祈使句。
静态句的使用频率高于动态句。初级阶段T1a和T2a相对使用频率均超过了T1b、T2b,
表2:东南亚留学生所用“着”的结构和意义类型
说明:基本句T1,只体现“着”的基本意义即“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也是结构最简单的“着”字句式。方式句T2,除“着”表“持续”的基本意义外,“V1着”还表示后一动词所指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伴随状态;结构上比句式T1稍复杂,“V1着(O)”后面还有一个动词结构V2P。存现句T3,除“着”表“持续”的基本意义外,“V1着”还表示事物存在或隐现的方式;整个句式表“某地存在或隐现某事物”之义。变化句T4,以“V1着V1着(O)+V2P”这种较固定的结构表示“在持续V1的过程中出现了V2P这种动作行为”这一意义。祈使句T5“V/A着(+点儿)!”,除了“着”表“持续”的基本意义外,整个句式还表示命令或阻止“持续V状态”的祈使义。叠用句T6,指一个句子中连用两个“V着(+O)”结构。
表3:初、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各类“着”结构使用频次、相对使用频率
静态句和动态句的比率为2.9∶1;中级阶段的动态句比例有所上升,静动比为2.2∶1;高级阶段静态句多占比例有所回升,静态句和动态句的比例为3.7∶1。
初、中、高级三个阶段的各句式使用率分布大体一致。
2.3 东南亚留学生所用各类“着”结构的正确率
2.3.1 对自发生成语料(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作文语料)的考察
我们把东南亚留学生初、中、高级阶段各类“着”结构的正确率统计如表4:
表4:语料库中初、中、高级阶段各类“着”结构的正确率(%)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句式中正确率由高到低顺序为:T3b>T2b>T2a>T1a>T3a>T1b>T6>T5、T4。
正确率高的是:动态存现句、方式句。
正确率较低的是:变化句、祈使句和叠用句。
各学习阶段的正确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
2.3.2 对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语料(填空题测试语料)的考察
语料库中收集的语料在数量上各阶段分布不均衡,且可能存在留学生采用“回避”使用“着”的策略,误漏“着”、“着”与“了”及其他语言形式的混用等偏误无法搜索到。因此,我们对东南亚留学生进行了一次包含“着”出现的各种语境的填空测试,以便对其各类“着”结构的使用情况做更全面客观的分析。
测试题型为填空题,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初级D1班、中级上1班、本科三年级上的东南亚留学生随堂测试,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独立完成。测试共回收有效答卷60份,其中初级14份,中级19份,高级27份。填空题选取内容连贯的两段文字,将使用“着”“了”的24处空出,其中包含“了”的空9处及3个干扰项。填空题中“着”出现的语境仍是以表2中6类“着”结构为依据。出现“着”的句子如下:
T1a静态基本句:家家大门都关着;路上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大衣。T1b动态基本句:急匆匆地走着。T2a静态方式句:一个女孩穿着运动服在跳绳;一个坏人拿着刀跑了进来。T2b动态方式句:孩子们一个个哭着跑开了。T3a静态存现句:她的衣服上写着几个汉字。T3b动态存现句:草地上还有一群小孩在叽叽喳喳地叫喊着。T4变化句:他跑着跑着,突然摔倒。T5祈使句:站着!得看着点儿!T6叠用句:旁边有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认真地看着他们玩儿。将各类句式正确率统计如表5:
表5:填空测试中初、中、高级阶段各类“着”结构的正确率(%)
(1)据表5得出各“着”句式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序为:T6>T3a>T2a>T3b>T2b>T5>T1a>T4>T1b。
正确率高的是:叠用句、静态存现句、静态方式句。
正确率低的是:动态基本句、变化句、静态基本句。
(2)初、中、高级的正确率总体呈递增趋势,初级、中级正确率相当,到高级时有了大的飞跃,从中级的35%增加为61%。
(3)强制性语境中使用语料与自发生成语料的正确率有差异。首先,语料库中各句式正确率(除个别句式正确率极低外,大部分句式在80%以上,见表4)普遍明显高于测试语料中正确率(绝大部分句式在60%以下),这说明在自发生成的情境下学习者容易对把握不大的语言项回避使用。李蕊(2004)也发现学习者在图片描述的情境下倾向于采取回避使用“着”的策略。
其次,语料库中正确率最高的是基本句,再是方式句,而测试语料中正确率最高的是叠用句,基本句的正确率反而排在了后3位。这种差异与学习者使用语言项目的条件和环境相关:语料库主要是学生自发生成的作文中的句子,这种情况下,熟悉度高的、结构和意义简单基本的优先输出。即:在汉语本族语中频率高,教学中训练多,学生熟悉度高的方式句和基本句使用率和准确率高。而测试时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语言项,基本句的正确率低,是因为动词后该用“着”时留学生却倾向于搭配自己熟悉的、意义较实在的宾语或其他词语,如正确率较低的T1b动态基本句,初级、中级学生大部分将“走着”误用为自己熟悉的“走去”、“走路”。表明留学生对于“着”的意义及使用条件还未很好地习得,对“着”的熟悉度低。但是,测试语料中叠用句的正确率高也许令人意外,不过,测试句“……背着书包认真地看着他们玩儿”中前一“V着O”(背着书包)表示后面动词结构所指的方式。这其实和语料库中方式句正确率很高的情况有相通之处,由此看来,学生对于“着”方式句的意义和结构的印象较深。
2.4 东南亚留学生各类“着”结构习得顺序及其影响因素
2.4.1 东南亚留学生各类“着”结构习得顺序及“发展”的趋向
一般认为,学习者使用某一语言项目正确率越高,说明其习得效果越好,或其习得难度越低。但据Schachter(1974)对汉语和日语为母语的二语学习者使用关系从句的研究,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比较熟悉和简单的句式,从而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偏误,导致正确率低;而对于比较陌生和难度较大的句式,他们可能尽量少用或回避使用,而用其他结构替代以减少偏误,导致正确率高。因此,应该结合准确率和使用率来综合考察各语言项的习得难度或习得顺序。
综合语料库语料中各“着”结构的使用频率顺序(T1a>T1b>T2a>T2b>T3a>T6>T4>T3b>T5)、正确率顺序(T3b>T2b>T2a>T1a>T3a>T1b>T6>T5、T4)和测试语料中正确率顺序(T6>T3a>T2a>T3b>T2b>T5>T1a>T4>T1b),得出各类“着”结构的习得顺序:T2a>T2b>T1a T3a>T3b>T6>T1b>T4 T5。即:
静态方式句>动态方式句>静态基本句、静态存现句>动态存现句>叠用句>动态基本句>变化句、祈使句。
从各类“着”结构的习得顺序可以看出其习得“发展”的趋向。具体表现为:
(1)从静态意义向动态意义的发展:各句式中表状态持续的静态意义的习得顺序基本先于该句式的动态意义。
(2)从意义基本的句式向意义非基本的句式发展:方式句的习得程度度最好,其次是表“着”的基本意义(状态或动作的持续)的基本句(V着+(O))、存现句。意义非基本的祈使句(V着+(O)!)、变化句(V1着V1着+V2)习得程度最低。
(3)从结构简单句式到结构复杂句式的发展:结构相对复杂的叠用句、变化句使用率和正确率相对低,习得程度相对低。
整体上,东南亚学生对于结构简单且意义基本的基本句、方式句习得程度高,对意义非基本的且结构较独特的祈使句、变化句习得程度低。从初级到中级、高级呈现出“着”结构习得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
2.4.2 东南亚留学生各类“着”结构习得顺序的综合影响因素
一是语言的自然度或标记性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先习得较普遍的无标记形式(使用频率相对高、结构更简单、意义更基本的语言项),再习得有标记形式(Hatch,1983)。东南亚留学生静态义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的相对使用频率分别为49%、16%、5%,动态义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的相对使用频率分别为17%、9%、0.5%(见表3),静态句使用频率普遍高于动态句,其原因主要在于汉语本族语中“着”的静态句多于动态句,两者的使用比率约为4∶1①汉语本族语书面语料数据取自老舍《四世同堂》,总字数724086,其中含“着”2672处。后同。。其次,从语法化进程看,“着”由动词逐步虚化为语法次范畴“状态与动作持续”的过程中,先有“状态持续”之静态义“着”,后有“动作持续”之动态义“着”(刘宁生,1985)。因此,从使用频率及意义的基本与非基本性质看,动态义的“着”结构的比静态义的“着”结构标记性更强,习得难度更大,学习者使用率更低。这一普遍的习得规律同样体现在留学生习得疑问标记时先习得“吗”后习得“吧”中(丁雪欢,2013)。
同理,变化句、叠用句、祈使句相对于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句法结构和意义更复杂和非基本,认知难度更高,故学习者使用频率更低。
二是句子结构的复杂度和形式的明晰度的影响。叠用句、变化句、祈使句,叠用习得靠后,原因是:叠用句“…(状语)V1着(+O)+V2着(+O)”和变化句“…(状语)V1着V1着(O)+V2P”结构相对基本句更复杂,需要使用两个“V着(+O)”形式。祈使句“V/A着(点儿)”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用在“得/要/应该”等助动词之后(要慢着点儿!);可以用在另一个动词之前作状语(别躺着看书!),还可以跟在另一动词后面做补语(躲远着点!)(高顺全,2008)。因此,句子结构及出现的句法环境较相对复杂,且附加了“祈使”意义(要求或劝阻某种状态的持续),故习得难度相对高。而基本句、方式句和存现句结构相对简单,其中方式句“V1着(方式/伴随情状)+V2”,结构形式特征凸显,且在汉语本族语中的出现频率高,意义认知难度也不高,较容易习得。
三是汉语本族语的使用频率的影响。汉语本族语中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的使用频率分别为46%、36%、7%,祈使句、变化句的使用频率分别为0.7%、3%(据老舍《四世同堂》中“着”的结构统计结果)。这可能导致基本句、方式句和存现句的输入量要大于祈使句和变化句,而学习者更容易习得输入率高因而熟悉度高的语言项,因此,学习者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使用率准确率较高,祈使句和变化句使用率准确率较低。
四是意义认知难度的影响。变化句T4“……(状语)V1着V1着(O)+V2P”语义上指“动作或状态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某种变化”,意义上比基本句“V着(O)”更复杂,且带有生动意味,可以把正在进行的动作强调地展示出来(王继同,1990)。祈使句“V着(点儿)”用持续体(一般祈使句主要用于未然体)来表示祈使,即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命令、请求或提醒等,其中“V着点儿”是一种语气委婉、礼貌等级较高的祈使句(高顺全,2008)②高文观点:“V着!”中的“着”虽然也表示持续,但兼有一定的结果补语性质。一般祈使句主要用于未然体,而“V着点儿!”则用于持续体,包括确定的时间段内的持续、不确定的时间段内的持续甚至是惯常情况下的持续。这种句式很可能是汉语特有的。这些观点表明祈使句意义复杂、语言普遍性差。,意义难度高。所以,学习者祈使句和变化句使用率和正确率最低。相比而言,基本句、方式句、存现句的意义更基本、普遍,认知难度低,尤其方式句语际普遍性程度高,学生容易掌握,其使用率和正确率排序靠前。
五是受语言点教学时段的影响。一般对“着”的教学基本安排在初级阶段上第一学期靠后阶段进行。如杨寄洲的《汉语教程》安排在第2册(上)第10课。包括“着”表动作行为的持续、状态的持续两种意义。练习主要针对基本句、方式句、存在句三种,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能更有意识地使用和练习,从而掌握得更好。
3.东南亚留学生“着”的动态习得过程
我们对“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语料和填空测试语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频率和正确率),看初、中、高各阶段“着”的准确度①因语料库语料存在回避使用现象,句式正确率变化主要根据填空测试语料的统计表4。、结构复杂度或句式丰富度的纵向变化。
3.1 初级阶段
准确度:除了T3a、T6准确率在57%以上外,其他结构的准确率都偏低,阶段总准确率低(35%)。此阶段突出的偏误类型是“着”误漏、与“了”等之间误代、“着”误加。
“着”误漏主要存在于动态方式句T2b、动态存现句T3b、变化句T4和祈使句T5中。误代主要是“着”“了”两个相似项的误代,占误代偏误的50%,如:
(1)*这三层描写着从欲望的世界解脱出来的世界。(印尼)
“着”误加主要由语内泛化(过度使用)导致,如:
(2)*叫我们一起去本部哀悼着。(印尼)
丰富度:从语料库语料看,“着”结构的类型,从初级上“一枝独秀”(只使用格式T1a)到初级下“百花齐放”(六种类型都使用)。相比而言,结构和意义简单、基本的基本句和方式句使用率高,其中静态义的习得好于动态义。意义非基本的祈使句、表“动作持续过程中出现情况变化”的变化句,以及结构较复杂的“叠用句”使用率极少,仍处于尝试使用阶段。
“着”前动词和形容词“V/A”种类丰富,共出现200种,其中单音节123种,双音节77种。结果体的“着”②结果体、进行体、未完成体的划分和归类参照李里(2008)。汉语“V着”结果体的意义可以描述为:[+结果、+完结、+状态],进行体是在参照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整体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绝对状态”,往往反映一种关系或者性质。前动词所占比例最高,占54%,其中带有“拿着、搬着、带领”义的“V着”出现频率最高;进行体的“着”前动词次之,占42%,其中五官动作义的“看/听着”使用频率最高,表心理义的“想着”等出现频率也很高;未完整体的“着”前动词占4%,出现了“保持/标志/衬托/充满/代表+着”等标记性强、习得难度大的结构。
复杂度:“V着”所在句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如“V着”前有状语、定语,后带宾语,“V着O”做定语等结构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甚至出现了几种结构的混合,还出现了结构复杂的连动句,如:
(3)但她始终不知道那只一直伴随着他的狗是上帝派下来的。(印尼)
(4)他的头也一直看着地下觉得很痛苦。(越南)
(5)另外一个车已经等着来接我们了。(印尼)
以上种种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东南亚留学生开始“有系统”地、非“公式化”地使用“着”。
3.2 中级阶段
准确度:动态基本句T1b、存现句T3的准确率明显下降,变化句T4、祈使句T5准确率明显提高。阶段总准确率和初级阶段一样偏低(35%)。此阶段突出的偏误类型是;“着”误加、动词搭配错误、“着”与补语成分混淆。
“着”误加中新增了名词和介词后误加“着”的偏误,如:
(6)*人人都要他们的住所着干净为了接春节。(越南)
(7)*对着他有开心还是有可怜的感觉。(泰国)
(8)*她们凭着学生证可以买半价的门票。(印尼)
“着”与动词搭配错误,主要是对动词的单双音节形式选择不当,如:
(9)*公园里面满着小孩子说话声和笑声。(越南)
也有因“VV”结构错误类推的“VV着”结构,如“摇摇着”、“摸摸着”、“敲敲着”。语料库语料中该阶段没有出现“着”和“了”混用的偏误,但出现了10例动词后“着”误代补语“到/在/得/地/好/完”等的偏误。如:
(10)*我找到了房间以后马上放着我的行李。(印尼)
(11)*她在教室里坐着最后面。(泰国)
以上偏误率、偏误类型的增加,与此阶段尝试使用各种新的语言形式有关系。
丰富度:各类“着”句式使用率分布大体和初级阶段一致,其中静态基本句T1a的使用率依然最高(初、中级均占47%)。结构复杂的叠用句T6使用频率有所提高(由0.8%提高到3%,见表3)。动态句使用频率(合计30.3%)较初级(合计25%)有所上升。
“着”所附着的“V/A”种类为206种,其中单音节150种,双音节56种,新增了一些双音节词,如“凝视着”“微笑着”等。出现了较多优美的句子,这是初级阶段没有的,如:
(12)泥土混着小草的芳香。(泰国)
(13)水里倒映着美丽的画面。(泰国)
结果体、进行体、未完整体的“着”前动词所占比例分别为53%、45%、2%,这与较初级阶段相似。
复杂度:句子的结构复杂度有所提高,如出现不少连动句、兼语句中镶嵌着“着”的叠用句,如:
(14)我站起来叫哥扶着我慢慢地滑着。(越南)
(15)有时候有一位售票员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把零钱放进钱箱。(印尼)
3.3 高级阶段
准确度:各句式在此阶段正确率普遍显著提高,尤其是方式句T2、动态存在句T3b、叠用句T6。阶段总准确率显著提高达61%。此阶段“着”与“了”混用的偏误比较突出,填空测试语料中基本句T1、动静态存现句T3a、祈使句T5都出现了8例以上。动词搭配类偏误中,出现了“重叠式VV+着”:
(16)*让他们闪闪烁烁着。(越南)
丰富度:因语料库样本的限制,“着”句式种类有所减少,从中级的9种减少到6种,动态存现句、变化句、祈使句都没有出现。附着的“V/A”种类(82种)低于初、中级(200种以上),其中单音节58种,双音节24种。结果体、进行体、未完整体“着”前动词所占比例分别为53%、37%、10%,进行体、未完整体“着”前动词比例有所提高。
复杂度:由于语料库样本的限制,句子总体复杂度相对于初中级没有较大的提高,“着”前加状语、定语,后加宾语,“V着O”做定语等复杂结构仍有较高出现频率,出现了紧凑的镶嵌结构,如叠用句和方式句的套叠句:
(17)您跟着爸爸过着庄稼的生活。(印尼)
4.结语
据语法判断发现,东南亚学生对于“着”所附着的动词具有[-终结]特征,含终结意义的“V+结果补语/宾语”和“表持续意义的‘着’”相冲突有清醒的意识。对于“着”前动词可为[+附着]语义特征及“V+在+处所”V后不加“着”的限制条件的认知比较模糊。
据自发生成和强制语境使用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留学生各类“着”结构习得顺序为:静态方式句>动态方式句>静态基本句、静态存现句>动态存现句>叠用句>动态基本句>变化句、祈使句。习得顺序反映难度顺序,主要受句子结构及意义的复杂度、形式的明晰度等语言的自然度或标记性及汉语本族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东南亚留学生在初、中、高三阶段“着”习得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准确度上,在自动生成语料时因回避策略“着”的准确度高,在强制性语境中使用“着”的准确率比较低。初、中、高三个阶段整体准确率呈现U状变化。“着”误漏在中级消失,“着”误加在高级消失,V后“着”与“了”/补语等误代的偏误却持续始终。基本句和方式句在各阶段均习得较好。
丰富度和复杂度上,自初级阶段开始,“着”的类型就已经“百花齐放”,“着”所附着的“V/A”种类较丰富;“V着”前加状语、定语,后加宾语,“V着O”做定语的句子频率颇高。到中、高级阶段,叠用句、方式句使用率有一定的提高;句子复杂度有所加强,有连动句、兼语句中镶嵌着“着”的叠用句、叠用句和方式句的套叠使用等。但这种纵向进展不是很明显。
戴耀晶1991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
丁雪欢2013外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中的偏误与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
高蕊2006欧美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顺全2008表祈使的“V着点儿”的来源和语法化[J].语言研究(2).
李里2008现代汉语中“着”的体貌用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蕊,周小兵2005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J].世界汉语教学(1).
李蕊2004对留学生“着”习得情况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
刘丽华2005动态助词“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宁生1985论“着”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2).
刘瑜2010韩国留学生汉语持续体“V着”的习得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4).
陆俭明1999“着(·zhe)”字补议[J].中国语文(5).
钱乃荣2000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汉语学习(4).
王继同1990论动词“V着V着”重叠式[J].汉语学习(2).
薛晶晶2003现代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对韩教学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Hatch,E.M.1983Psycholinguistics: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Schachter,J.1974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24(2):205-214.
A Study on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Cognition of Conditions of Using zhe(着)and Its Acquisition Process
Ding Xuehuan1,Cao Limin2
(1.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2.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zhe(着);using condition;acquisition process;influencing factor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ree types of corpora,it is found out that students from southeast Asia have a clear cognition of the fact that the verb attached by zhe(着)ha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end].The acquisition process of all kinds of zhe structure is from static meaning to dynamic meaning,from the basic meaning to non-basic meaning,and from the simple structure to complex structure.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progress of the verb and adjective before zhe,or zhe-sentence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mplexity.Accuracy of zhe in three stages presents a U shape change.The acquisition of zhe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 and meaning,clarity degree of forms,and its frequency us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H195
A
1674-8174(2014)03-0017-10
【责任编辑 师玉梅】
2013-09-16
丁雪欢(1967-),女,湖南益阳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习得研究;曹莉敏,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12&ZD224);广州市哲社规划项目“东南亚留学生汉语‘着’的习得过程及学习策略研究”(09Y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