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排除诱因避免学生猝死
——对31例学生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2014-02-17许光亚龚道银卞高锋
许光亚 龚道银 卞高锋
◆鉴定天地
及时排除诱因避免学生猝死
——对31例学生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许光亚 龚道银 卞高锋
本文对2006~2012年在四川华大司法鉴定所进行尸体解剖的31例学生猝死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学生猝死法医学尸检案例的死亡原因、诱发因素,得出了“学生猝死男生多于女生,心血管系统疾病为猝死的主要病因,约半数猝死学生存在明显诱因,运动是学生猝死的主要诱因”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及时排除诱因、避免学生猝死有一定意义。
法医病理学;学生;猝死;诱因
“猝死”是指由机体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突然意外死亡,具有死亡的急骤性、意外性和疾病的潜在性等特征[1]。猝死者往往貌似身体健康,预先没有任何征兆或仅有极轻微的症状或体征,却在日常工作、生活甚至睡眠中出乎意料突然死亡。本文通过对四川华大司法鉴定所的31例学生猝死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约半数猝死者存在明显诱因,大多数病因如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及早发现病因,进行有效的诊治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猝死的发生。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资料来源:31例学生猝死案例的资料来源于四川华大司法鉴定所2006~2012年尸体检验档案,每个案例中的猝死者均被予以了系统尸体剖验,保存有详细的案情调查及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在校学生,符合猝死诊断标准的案例,死亡至法医病理学检验时间在3天以内。
排除标准:排除外伤、毒物以及非学生死亡案例。
(二)分析方法
结合案情、临床资料、尸体解剖资料及组织学检查,按照性别、死亡原因、死亡诱因等项目进行系统分析。
二、结果
(一)性别与年龄
本组资料中,男性21例(67.74%),女性10例(32.26%),男女性别比例为2.1∶1;其中小学生5例(16.13%)、中学生20例(64.52%)、大学生6例(19.35%)(见表1)。
表1 性别与年龄
(二)死亡原因
本组资料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61.29%),其中病毒性心肌炎7例、心脏传导系统病变5例、心肌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6例(19.35%),其中脑血管畸形3例、脑动脉瘤1例、脑膜炎2例。呼吸系统疾病3例(9.68%),其中肺结核2例、支气管哮喘1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6.45%),其中急性胃溃疡、急性胰腺炎各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3.23%),为嗜铬细胞瘤(见表2)。
表2 死因与性别
(三)诱因
本组31例案件有14例(45.16%)具有明显的诱因,诱因有运动、精神心理因素、外伤(见表3),有明显诱因的14例中运动9例(64.29%)、精神心理因素3例(21.43%)、外伤2例(14.28%)
表3 诱因与性别
三、讨论
(一)性别与年龄
本组资料中,男性21例(67.74%),女性10例(32.26%),男女性别比例为2.1∶1。其中,小学生5例(16.13%)、中学生20例(64.52%)、大学生6例(19.35%);提示:男生的猝死人数多于女生,且以中学生居多。男生的活动较女生更为频繁,具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人数较女生为多[2],同时,男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于女生,也更容易卷入各种纠纷当中。上述各种原因可能导致男生猝死率高于女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些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愈发明显,同时,由于家长对中学生身体状况的关心程度较小学生相对下降,而中学生自我关注能力又较大学生有限,这可能导致了中学生猝死明显多于小学生、大学生。
(二)猝死的病因、诱因
本组资料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9例(61.29%),其中病毒性心肌炎7例、心脏传导系统病变5例、心肌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6例(19.35%),其中脑血管畸形3例、脑动脉瘤1例、脑膜炎2例。呼吸系统疾病3例(9.68%),其中肺结核2例、支气管哮喘1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6.45%),其中急性胃溃疡、急性胰腺炎各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3.23%),为嗜铬细胞瘤。本组资料中,14例(45.16%)具有明显的诱因,其中包括运动9例(64.29%)、精神心理因素3例(21.43%)、外伤2例(14.28%)
本组资料显示,学生猝死的病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相对较少,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报道基本一致[3]。各系统所涉及可能造成猝死病因中,除少数疾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外,大多数疾病如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如心肌炎、脑膜炎、肺结核等。同时,在猝死所涉及各系统病因中,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居首,该系统疾病起病时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运动负荷增加,是诱发学生猝死的主要因素。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人体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使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应激性改变,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精神心理因素是诱发学生猝死的又一重要因素,当情绪激动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增加心室颤动的易损性和激发冠状动脉痉挛[4]。国外有研究报道:100例猝死病例中有40例在24小时内有急性心理应激因素。国内有研究报道:大学生在体育测试时发生猝死和中学生在毕业体育加试时发生猝死,且当时运动量均不大,许多学者认为可能与考试时心理压力过大有关[5]。此外,轻微外伤作用,也可诱发基础疾病的急性发作,导致猝死。
因此,及早发现病因,进行有效的诊治,可以有效预防、减少学生猝死的发生。
(三)学生猝死的预防
虽然猝死难以预测,但猝死并非不可预防,随着对猝死的病因、诱因研究不断深入,采取相应的预防、抢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猝死的发生率[6]。
首先,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学生的体检和随访,通过定期的、全面细致的体检,及早发现有潜在疾病的学生,及时确诊治疗,并定期追踪观察和监测其病情。学生应重视自我保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发现不良症状,及时就医。
其次,遵循体育锻炼原则,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学生在体育锻炼时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客观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方法、时间与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如果在运动中出现不适,及时中止运动,并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
最后,完善急救体系,及时施救。学校应建立完善急救体系,开设急救课程,普及急救知识,在紧急情况出现时可以尽快地进行抢救,这都有助于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1]赵子琴.法医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05-459.
[2]印爱平,张晓方,贺尚荣,等.大学生饮酒状况及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5):23-25.
[3]王雷,陈骁,廖志钢,等.178例心源性猝死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7,23:210-212.
[4]范杉.青少年应加强运动猝死的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1):66.
[5]高原,郝英,朱明.华中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51-653.
[6]吴同堂,任秀芝,闫惠芳.急诊猝死的病因和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51-152.
(责任编辑:刘牧宇)
在个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
——马克·吐温
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
——克莱门凯
倘若要说服他人,首先就要想方设法使人听得进你所说的话。
——昆体利安
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
——卡多索
Eliminating Inducing Factors Timely to Avoid Students'Sudden Death——Forensic Pathology Analysis on 31 Cases of Students'Sudden Death
Xu Guangya Gong Daoyin Bian Gaofeng
In this paper,31 cases of students sudden death autopsied in Sichuan Huada Judicial Authentication Center from 2006 to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r the cause of death and inducing factors.The results reveal that"there are more male cases of sudden death than female ones;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 is the leading causes of sudden death;about half of the students'sudden death has obvious causes, of which sports is the main cause".Accordingly,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which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to avoid students'sudden death by eliminating inducing factors timely.
forensic pathology;student;sudden death;inducing factor
许光亚,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主检法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医临床学、法医病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龚道银,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卞高锋,四川华大司法鉴定所法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