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4-02-17郭玉嵩杨芳年林天平
郭玉嵩 杨芳年 林天平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临床观察
探讨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
郭玉嵩 杨芳年 林天平
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目的对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60例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输血前后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而探讨输血治疗对ICU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ICU患,好转49例,占81.7%,且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无效10例,占16.7%,死亡2例。占3.3%。结论给予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临床效果好,输血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ICU患者;输血治疗;效果
ICU患者多数具有病情危重、发展快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则易出血休克或死亡的患者,输血则是ICU患者抢救和治疗的主要方法,既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还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1]。本文通过比较ICU患者输血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而对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内科患者在24~72 h内血红蛋白小于60 g/L,外科患者小于90 g/L,符合输血特征。其中男30例,占50%,女30例,占50%,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5.35±2.0)岁,其中10例为低血容量休克患者,4例为严重创伤患者,6例为心力衰竭患者,5例为呼吸衰竭患者,5例 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患者,病程2 d~21.5个月,平均病程(14.56±5.27)d。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按比例输入成分血,先进行输入滤白悬浮红细胞,输注红细胞单位数用以下公式计算:[Wt×V×(期望Hb值-输注前Hb值)]/每单位红细胞Hb。(Wt:患者体质量(kg);V:每公斤体质量的血容量,成人以0.07 L/kg体质量为准,每单位红细胞Hb总量以24 g计算);然后,输注5 u的滤白悬浮红细胞,输入比例为:每1 u滤白悬浮红细胞搭配100 mL血浆;如果患者的血小板降至5×109/L以下,应给予血小板输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输血前1 h和输血后4 h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操作完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好转48例,占80%,其中且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如表1所示;无效10例,占16.7%,死亡2例。占3.3%。
3 讨论
充足的氧供应和组织氧含量是维持组织细胞正常代谢和器官功能的基础,而ICU患者多数伴有血小板不足、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不足等病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治疗,极易发生多个器官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2-3]。因此,及时有效的输入成分血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成分各项指标的有效方法,它不但可以提高动脉氧含量,还可以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排出量等,且输血前后患者各项指标如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显著改善,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患者出血性休克等障碍。
表1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本文对我院60例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输血前后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变化显著,输血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综上所述,给予ICU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临床效果好,输血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1]黄淑清,董清松.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127-128.
[2]朱春丽.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11):51-52.
[3]魏晴,邓熙,彭春秀,等.危重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9(4):416-417,+422.
R457.1
B
1674-9316(2014)17-0003-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