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人的有效抢救护理措施
2014-02-17王立横
王立横
阜新市矿业集团总医院急诊科,辽宁 阜新 123000
探讨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人的有效抢救护理措施
王立横
阜新市矿业集团总医院急诊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人的有效抢救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以急诊方式来我院进行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58例,结果58例患者经临床抢救护理后,有57例手术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8.3%,死亡1例,死亡率为1.7%。58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配合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留置导尿管、术前准备以及急救心理护理干预等。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过程中,配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争取抢救时间,促进患者配合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失血性休克;手术;抢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失血性休克指的是由于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低灌流和缺氧时呈现的一种综合征。失血性休克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情进展较快等,因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十分重要[1]。而如何有效的实施手术抢救的护理措施,也是保证抢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就对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人的有效抢救护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以急诊方式来我院进行抢救的失血性休克患者58例,其中男46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45~6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3.5+6.8)岁。58例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为:20例由于多发骨折引发,占34.5%;15例由于脾破裂引发,占25.9%;3例由于肝硬化引发,占5.2%;3例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引发,占5.2%;1例由于异位妊娠引发,占1.7%。58例患者的休克程度:重度8例,占13.8%;中度31例,占53.4%;轻度19例,占32.8%。
1.2 方法
1.2.1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为患者建立起至少两条有效地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常规使用16#~18#进口套管针进行静脉穿刺,保证患者能够在短时间进行快速的补液、补血、用药。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扩容,一条用作输入急救药物[2]。扩容需做到早、快、足,然后再给患者输入全面或代血浆,二者的量比2~3∶1,各类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输液量见表1。
1.2.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短时间内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含量,缓减患者组织缺氧状况。对于危重患者,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治疗。在患者吸氧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及时地清除患者的口腔、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发生误吸[3]。
表1 各类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输液量一览表
1.2.3 留置导尿管 对患者的尿量进行观察是判断患者肾脏毛细血管灌注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记录患者的尿量以及性状。在插导尿管的过程中,如果插入困难且伴随有血性液体溢出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尿道是否发生损伤,需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如果顺利插入导尿管,但是尿量引出较少,则考虑患者是否发生膀胱破裂,需及时进行临床治疗。
1.2.4 术前准备 对于诊断性腹腔穿刺结果阳性或者是腹膜后血肿迅速扩大的患者,需及时地给予剖腹探查手术进行止血。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手术前,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例如皮试、备皮、胃肠减压、抗生素使用等,准备好患者的各项临床检查资料以及病历资料,安全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
1.2.5 急救心理护理 失血性休克一般都是突然发生,因此,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突然的噩耗,一时之间很难接受。患者往往会合并出现紧张、恐惧、悲观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急救过程中需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主动关心患者,向患者说明手术抢救的重要性,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用娴熟的技术、科学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给患者安全感,使患者镇定下来,好好配合手术治疗[4]。
2 结果
58例患者经临床抢救护理后,有57例手术成功,抢救成功率98.3%,死亡1例,死亡率1.7%。患者的死亡原因是失血过多、休克不可逆、心肺复苏无效死亡。
3 讨论
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过程中,配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争取抢救时间,促进患者配合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1]王伟.103例外伤性脾脏破裂急诊手术的配合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0,5(22):2957-2958.
[2]柳耀环,王银华,高淑敏.无输血条件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抢救[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11,19(2):104.
[3]吴敏,付菊琴.失血性休克手术期间的急救护理[J].安徽医学,2012,28(3):265.
[4]胡轸姐.60例外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护理配合体会[J].医学信息,2010,12(3):3634.
R473.71
B
1674-9316(2014)17-0121-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