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科技创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2014-02-16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减损储粮储藏

文 | 曹 阳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依靠科技创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文 | 曹 阳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由于农村粮食产后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大量损失,并且粮食品质下降严重,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据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佳木斯桦南地区玉米霉变多发,市场生霉粒超标玉米占10%以上,霉变5%以内好粮十分难求。当地农户干玉米年后价格每斤0.64元,而生霉多的只能卖4角多,粮食霉变严重影响了农户收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储粮大国,特别是农户储粮数量巨大。近年来,农户家庭储存的粮食每年约500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由于农村粮食产后处理技术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粮食大量损失,并且粮食品质下降严重,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着重视粮食生产,忽视粮食储藏的问题。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每年损失粮食约400亿斤,相当于6160万亩良田粮食产量。

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据测算我国粮食生产约有10%的上升空间,而流通消费环节则有20%的节粮空间。目前,我国每年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损耗就达700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节粮减损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农村粮食产后数量损失巨大、质量损失明显的重大技术问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粮食产后领域“三大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共设计了3个课题,即“三大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农村储粮防虫、防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干燥防霉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通过我国农户安全储粮技术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主产区进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为我国农村安全储粮、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自200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产后)三个课题启动以来,课题项目组按照“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体系”“六位一体”的思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发出了12种适合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粮种使用的农户储粮装具;集成了农户储粮技术工艺模式8套,农户储粮药剂3种;开发了“农户储粮专家咨询系统”,分为储粮装具咨询、感官检验、储藏方法、种子储藏、害虫识别、害虫防治、老鼠识别、老鼠防治和教学视频等九大模块;开发了基于触摸屏的多媒体查询一体机,可在粮食收纳库中方便交粮农民使用;开发了基于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便携式小型查询机,方便农业技术人员使用等。

如为种粮大户设计的水稻自然晾干解决方案——组挂式的水稻翻倒晾粮自然干燥储存一体化技术,在华北地区使用,储存20吨玉米粒,水分从28%降到14%,用时21天;翻倒粮食成本不到10元,解决了新收获高水分水稻烘干和晒粮干燥后,加工的大米出米率(整或精米率)降低和食用品质下降等问题,还可解决我国种粮大户机械化收获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粒)的田间地头自然干燥和短期储存问题。突破粮食玉米从生产、收获到流通全产业链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瓶颈。

为将这些创新技术成果推广扩散,课题组编制了一系列《稻谷》、《小麦》、《玉米》农户科学储粮知识手册、科普挂图以及视频资料,结合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先后在全国举办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培训班500多期,发放各类农户科学储粮科普宣传资料60余万份。

截至2012年年底,粮丰工程已经建立示范户506万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2亿斤,可为农户增收12亿元,相当于增加170万亩无形良田,可减少化肥使用3.3万吨。节粮减损、增产增效,粮食科技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减损储粮储藏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取得十项减损共识成果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摄影欣赏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胡萝卜冬季储藏注意事项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桃如何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