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造景意境与美学移情

2014-02-15丁彦芬张利贺功振

园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移情造景营造

文·图 ◎ 丁彦芬 张利 贺功振

丁彦芬 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

张 利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

贺功振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

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人们有意识地将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大要素通过改造、调整、加工而创造出的“第二自然”,即通过审美意识以及造型艺术的应用,有目的建造出的一种“本与自然,高于自然”的环境。科学的植物造景不仅能够加强各景观要素的观赏价值,同时作为一种艺术与文化的载体,设计者通过精心的创作而赋予植物以深层次的意蕴,形成寓意深远的自然环境,在审美上以“移情”的态度,达到植物景观美的升华。

植物造景意境

植物造景的涵义

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园林四大景观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力的部分。植物造景即根据场地的功能需要和设计者的审美意识,利用植物自身的特性(形态、色彩、质感、气味、季相变化等)并与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塑造美丽、动人的画面。

植物造景中,园林设计师首先应该掌握园林植物的种类、形态、观赏特点、生态习性、群落构成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按照园林功能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营造一个自然美与意境美兼具的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意境的涵义

意境即由“意”与“境”两部分组成,“境”即客观存在的景物实体,“意”即主观心理、思想与感情,观赏者通过对“景”的欣赏而产生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又转化为一种“意”。在作为意境载体的植物造景空间中,设计者通过植物形象的表现,以“意”这种“语言”诉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格和气质。

植物造景意境对内抒己,对外感人。相对于园林生态环境的物质属性而言,它更强调植物景观的精神属性。“顿悟”植物造景意境的美感,须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审美修养等积淀。它的产生是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反映的结果。

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

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就是将感情赋予植物或是植物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结合所形成的景观之中,形成某种特定的情境,使得观赏者在思想情感上与所在情境产生共鸣。中国有着深厚的植物文化底蕴,很多的诗词歌赋以及古老的传说都赋予了植物人性化的一面,这为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奠定了文化基础。

状物言情

植物形态万千,各自表达的寓意与个性也有差异。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中,必须掌握特定环境与植物所适宜表达的寓意。如常以柳丝形容柔情;以牡丹表达富贵;以松柏寓意坚贞。状物不当,就不能准确地以植物言情。

比拟联想

植物造景的意境是主体的主观想象与客体的客观反映之间的相互交流。景观营造中要充分根据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和配置方式来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园林中的植物是有限的,但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展现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在许多的诗、词、歌、赋等经典文集中,不乏有吟诵植物的佳作以及民俗传说,将许多植物以拟人化,赋予其人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寓意高尚的人格特征;“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比喻人的君子品德。凡此种种,在艺术境界上,通过比拟联想把植物所具有的自然美升华到到意境美的高度。

关于审美移情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反映。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无处没有情感的渗透。因为有了情感,审美感知就会加强,审美体验也会加深。

所谓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明人唐志契在谈绘画创作时,强调画家要与景物合而为一:自然山性则我性,山情则我情,而落笔不软矣。这就是“移情”。

事物自身向外传递出的美感同审美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产生了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共鸣,也就是“移情”的发生。

植物造景意境与移情作用的耦合

单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不考虑植物在整个园林空间构造以及其在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植物造景归根结底可以说是人对于“美”的创造,而这种美的创造首先是基于人对于美的认识,从植物造景这一范围来说是基于人对植物自身所具备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包括植物的空间外形、枝叶、花、果实、芳香、质感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人对于植物外表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是植物造景的美学基础,也就是基于此来初步筛选植物景观所需要的植物种类。

仅依据外表和感觉进行植物景观营建,这只是完成了整个植物造景的自然美。对于具备了高级思维能力的人来说,这类景观是不具备内涵的,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人对于自然的渴望和自然美的观赏,而无法从感情与思想上带给人所真正需求的东西,因此仅具有自然美的景观无法让人深入地陶醉其中。

以植物的自然属性美为基础,结合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赋予植物的性格、气质、象征意义,并将植物景观与诗画文学等多个方面相糅合,是中国传统造园技法在植物景观意境营造方面的基础。从美学的角度讲即植物景观中美学“移情作用”发生的基础条件。人是具备了高级思维的动物,在植物造景中人能够通过植物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文学内涵等进行联想想象,或者是将植物景观与诗文碑刻等诗画文学题材相结合领悟出景观所具有的意境美。

游人体验并领悟意境美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美学“移情作用”的耦合。首先人的记忆中有对于植物在文学作品或这是寓言传说中所具有内涵的认识,还有一些著名的植物情境在脑海中所具有的画面,当游人处于相应的情境中时便通过联想—想象这一思维机制,产生相应情境中的感情,达到“物”与“我”的共鸣,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语

植物造景意境的组成因素是植物特性和人的情感,它的产生是植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植物的感受反映的结果。正所谓草木无情,植物景观本身并非达意抒情,而是通过与审美移情的耦合才被赋予了深远的意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时期,风景园林也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蓬勃发展。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使许多植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象征寓意,设计者在植物景观意境的营建过程中要熟悉利用各种植物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这些植物文化与诗画文学相结合,将心中所想通过植物造景技法糅入景观之中,以此作为载体表达出物外之情,言外之意,达到“神与物游”的高度自由境界。

猜你喜欢

移情造景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植物造景”——自然的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