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年会举行
2014-02-15戴嘉旻
文·图 ◎ 戴嘉旻
2014年9月25日,“提升风景园林,建设美丽中国”——上海市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如期举行。年会上颁发了首届“科技精英奖”,以此鼓励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会员中,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与开发、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或在经济战线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他们分别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上海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张浪和上海市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
年会主旨报告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以《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境其地》为题,指出中国现在需要以资源、环境和遗产保护为优先目标的风景园林学,能够直面城市问题的风景园林学,有公众参与和公众教育的风景园林学,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的风景园林学,能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风景园林学,能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风景园林学。杨锐在总结了过去六年对风景园林学研究纲领的思考后指出:“境”字可以将很多风景园林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两相对的关系连接起来。而“境”中的道、德、理、术、用、制、象、意这八个方面则连接了知和行,连接人类和生存、人类和生产、人类和生活、人类和生态之间的关联。
如果说“境”是风景园林学文化底蕴的内涵,那么植物则是风景园林设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环境功用的重要组成。另一位演讲者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高翅指出,“科学合理的植景设计有利于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的人与环境关系,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立体画廊”。植物本身是有其独特性、标识性、文化性的。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域生长,其造型是不同的。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种植形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一个国家有国树国花,一个市有市树市花,植物已成为一种语言,一种品质。而我们植景设计所要做的就是对自然与文化设计,应当顺应天候、延续文地二脉、理解自然进程、感悟文化传承。
中国拥有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世界上出现园林概念最早的国家,地大物博。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城市中原有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冲击。在拥有“境”的文化底蕴、植景的表达形式外,我们应当重视到城市才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景观的载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韩锋在演讲中提出城市的历史缺失问题,城市日日更新,却千城一面。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Richard Weller评价上海的城市景观:“除人之外,一堆房子,三两只鸟,两三颗树……”关于城市历史景观保护,韩锋强调:城市历史景观由城市中所有的文化和自然价值积累而成,包括所有自然和文化的属性要素,突破传统的“历史城墙”“历史街区”的空间界限,指向所有城市所具有的历史脉络,包括地理环境,全方位地拓展自然的、形态的、文化的、科学的,切记保护单个建筑或街区是不能保全城市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