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假设为教师角色搭台
2014-02-14黄桂林
黄桂林
在阅读学中,教者的责任就在于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依据学生与教材、教材与教学目标间的联系,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凭借以教学目标而安排的教学活动去把握课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语言规律,使语文教学的德育、智育、美育、知识、能力目标得以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切实当好教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显露自己的全部才华,不断生发教学机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假设,创设情境,强化自己的情境体验和角色感受,从而把课堂既当作教学的舞台,又当作生活的舞台,并尽力在这双重舞台中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效应
在教育心理学中,角色系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的权利和地位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用语,心理学家米德最早将它引入社会心理学中。他把整个社会比作一个大舞台,人们则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假设导读法”,将角色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角色的自我扮演和形成,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大舞台,进而通过课文的科学处理,扮演所需的各种角色,以寻求教学的角色效应。
1. 兴趣的引发效应。在阅读教学中,教者依据教材充当角色,可再现生活情境,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舞台;创设课堂情境,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写景文,为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教者可根据教材去预定景点,以导游的身份安排游路,引导循路揽物,触景生情。如:阅读《桂林山水》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教者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丽,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桂林则是这花园中的一朵最为瑰丽的花儿,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桂林,看一看那里的山,游一游那里的水(出示挂图)——桂林到了,你们看,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诱人,游人云集,热闹非凡,让我们登上游船细细观赏——坐上游船,浆在轻轻地划,船在慢慢地移,看水面——再看水下——再看水底——好,前面就是象山……这样变看美景图为实地游景,学生兴趣甚浓。
对叙事文,教者可根据内容,随时随地充当角色,引其入境,促使学生加强情境体验,使其设身处地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如:阅读《埃及的金字塔》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可让学生充当金字塔的见证者,教者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①请问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也来修建金字塔?②这个小伙子,你好像有病,为啥也来呀?③这位大伯,你们是在创造世界奇迹呢,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这样饶有趣味的采访,能促使学生充当文中角色,体会角色情感,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悲惨遭遇。
2. 情境的诱发效应。阅读教学是师生心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复杂活动,情感是其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可使自己潜心于角色情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正确把握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并使其表达得准确、自然、得体,进而以教师情感的诱发,促使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教者以“同学们,你看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你盼望什么呢?”诱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以“同学们,我盼望得到食物、温暖、快乐和别人的疼爱,我的愿望能实现吗?”激发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恨之情。这样以境引境,以情引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求得阅读教学的情感效应。
3. 难点的突破效应。由于水平能力的限制,小学生阅读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教者有针对性地充当角色,可以转换思维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学的难点,直接奉送,学生难以接受;直接让其归纳,学生难以胜任。而教者有目的地当好角色,巧问妙引,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的情境感受,则可使其具体而深刻地悟出寓意。如:阅读《揠苗助长》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教者充当“拔苗人”,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真怪呀,我巴望禾苗快长,为什么把它往高处拔竟枯黄了呢?阅读《东郭先生和狼》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教者充当东郭先生,向同学们求解:大家评评理,我好心救了狼,它竟要吃我,这不是恩将仇报吗?这样引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人物会面,或解难,或评理,能使其具体形象地理解寓意。读写人的文章,由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内心是个难点,而教者有目的地充当角色,其难点则迎刃而解。
4. 心理的沟通效应。师生间年龄、水平、心理等诸多差异,往往会使教与学之间出现异步现象。教者充当角色,则可沟通师生心理,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者从学生的角色设计语言,选择语调,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活动,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这样,角色便成了沟通师生心灵的纽带。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扮演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因此,要寻求阅读教学中的角色效应,教者的角色扮演必须做到目标明确,自然贴切,真实可信。
1. 角色的情感性。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在情感上介入课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情感的诱发直接取决于教者的参与。拿指导朗读来说,课文不同,情感各异,即便是同一篇课文,段与段之间感情也往往不同。如果朗读指导悲不见颤音,喜不见笑容,怒不见生气,学生必然认为老师言不由衷,弄虚作假,这也就难让他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者必须重视情感参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在“潜心会本文”上下功夫,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从而确定自己在教学中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想象,将课文内容变成活的画面,并力求置身于其中,使自己成为其中的角色,并随着画面的变换而自然流露感情,做到自然贴切,不娇柔做作;再者,进了课堂就要全身心沉浸于教学之中,忘记课外的喜怒哀乐,舍弃一切私心杂念。注意了上述这些,教者就能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就能以真引情,以情引情,以教师的情感沟通学生与课文及其作者情感的渠道,以强化教学效果。
2. 角色的语言性。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主要凭借,要发挥角色扮演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必须使其语言真正参与教学。除了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语言外,还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语言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儿童化。即根据学生年龄、水平、心理特点设计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具备“孩子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的童心。二是趣味化。教师要善于锤炼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准确使用以趣化语言,使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富于幽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三是亲切感。教者语气要温和,语言要亲切,教者的组织语言尤其要这样。四是角色化。角色扮演中,要准确揣摩角色心理,使其语言尽量符合角色身份,力求做到形象逼真。如果教师语言具备了以上特点,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3. 角色的情境性。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情境创设中,教者要积极参与,充当角色,朗读也好,表演也好,教师均可参与,和学生一块玩,一块乐。这样教师童心可掬,学生必然兴趣盎然,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 角色的心理性。实践证明,师生只有心理相通,才能情感相融。这就要求我们学好儿童心理学,并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其共性和个性。只有这样,才具备了心理参与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在课堂中设身处地,这样就能多一点谅解,多一些教学机智。如:安排课堂自学就要考虑:自学任务学生能胜任吗?自学时间学生够用吗?这样设计自学就会多一点余地。如果我们处处考虑到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稍有走神才不会大动肝火,学生答题出错就不会讽刺挖苦,课堂活动就能更切近学生。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干扰时,就不会强行转移学生的注意,而是顺应学生心理,对课堂教学作临时调整,和学生一起去“看看热闹”。这样心理参与,就能使师生心心相印,配合默契,优化教学效果。
5. 角色的随机性。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同于舞台上的角色,舞台上的角色往往借助化妆、道具、音响等客观条件,而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完全靠自身角度的转换,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另外,教师课堂中的角色扮演还有别于社会中的角色。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是真实的,而课堂中的角色是灵活的,是假设的。因此,随机性是教师角色扮演的一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目标,根据教学进程随机充当角色。如:阅读《穷人》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在理解“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句时,教者这样引导:“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意思?“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教者的角度)桑娜啊,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是为什么呢?(他人的角度)同学们,你们说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桑娜的角度)你们说我为什么不对桑娜这时的心理进行具体描述呢?(作者的角度)这样引导,就能从语言因素的挖掘、感情的体会、内容的理解、写法的探究等方面寻求角色的多重效应。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