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2014-02-13冯合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改革

冯合国

[摘要]从身体角度审视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发现其弊端在于“重心抑身”。对身体压制的文化传统和我国科举制度的功利性是导致学校教育“重心抑身”的重要原因。消除这一弊端,应该让身体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在课程设置上关注身体,在教学方法上调动身体,在学校管理上关爱身体。

[关键词]学校教育 重心抑身 “反身性”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34-03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呈现出“重心抑身”态势。近些年来,身体哲学异军突起,身体的角度已经成为现代学术思想言述的重要切入点。从身体的角度审视我国学校教育“重心抑身”的不良现状,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路径进行探讨,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学校教育“重心抑身”的表现

受传统文化、科举制度以及西方主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具有“考试至上”和“唯主智主义”的特征。考试至上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考试和分数被视为提拔和评判人才的唯一手段和标准。为取得好的成绩,教育机构完全按照考试进行课程设置,施教育者以“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僵化教学,学生则通宵达旦鏖战题海。考试成了一切,一切为了考试。唯主智主义是指在西方主智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的学校教育只注重纯粹的知识传授。把本应该揭示知识规律、提高认知能力的教育内容化解成许多互不关联的知识点和标准化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学生的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基础知识日益丰富,实践能力则严重不足。在这样的学校教育方式下,面对片面的学科设置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只能披星戴月以应付。在校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大大增加,“玻璃人”越来越多,是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共相。经过十年寒窗,学生们考上了大学,也搞垮了身体。学校、家长倾尽所能,却培养了一大批病态的人才。

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我国的学校教育竟然违背这一基本常识,试图在忽视身体的情况下创造智力教育的奇迹,正是其饱受诟病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重心抑身”的原因

(一)人类求知进程中的“重心抑身”

稍加审视人类求知的历程,就可以管窥到求知者被压制的身体。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身体是阻碍灵魂净化的绊脚石,身体之死可以让人获得本真的善,“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意味着灵魂的彻底解放和净化。基于此,苏格拉底从容赴死;柏拉图则宣称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学习死亡,人追求真知的过程就是“练习死亡”的过程,身体之死是人们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中世纪,西方人以“身体原罪”不证自明的前提预设公然把身体放置于神的压制之下,世俗之人为了接近上帝获得永世幸福,就必须压制容易出轨的肉体,欲望的禁忌与肉体的压制成了通向极乐世界的唯一手段,教育蜕变成压制身体的宗教救赎。在中国,从孔子的“朝闻道,夕可死”到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言论中,都可以窥探出身体只不过是为了“道”而苟活于世的一副“臭皮囊”的观念。佛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核心教义更是教育世人一切皆空,甚至教导世人舍身饲虎,以冀通过禁欲与肉身的舍弃到达永世幸福的彼岸。

到了近现代,无论西方还是我国,身体依然没有摆脱受压制和奴役的状态。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工具理性甚嚣尘上、价值理性逐渐式微的社会。工具理性以其计算性、制度性、可控性作为主要手段获得了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在工具理性指使下,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生产合理化的过程。正如乔治·里茨尔所说:“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实质上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合理化过程。这种‘合理化所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是‘可算计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的过程与结果。”在所谓“合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了确保教育活动效率的最大化,容易出轨的身体理所当然被作为“捣蛋鬼”进行管制、圈养和形塑,作为非理性的物件悄然隐匿于理性教育的洪流之中。由此可见,人类知识传承进程中的“反身”因子是我国学校教育“重心抑身”弊端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考试制度的影响

自隋朝制定科举制度以降,考试成了选拔官吏的重要手段,教育的功利性日益凸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众多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明清时期,莘莘学子在八股取士的游戏规则面前,只能皓首穷经,从僵死枯燥的经典中讨生活,在与世无补的文章中玩花样,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一朝高中、光耀门楣。在这样的读书求仕过程中,身体的代价往往被忽略。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高考成了人们实现鲤鱼跃龙门理想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把孩子升入一流大学看作是光宗耀祖、改变人生命运的头等大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当作衡量一所学校的领导、任课教师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分数成了学生的敲门砖,排名成了教师的荣辱榜,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生命线,这是应试教育功利性的真实写照。在学生所谓的“成功”、“成才”之路的背后,付出的是对身体的漠视和戕害。

三、身体哲学视域下的学校教育改革之路

(一)身体与教育的关系

身体哲学是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身心二元论的过程中而兴起的。首先把身体拉上历史舞台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他说“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此外无有,灵魂不过是身体上某物的称呼……”。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引起共鸣,身体在长期被管制的境遇中第一次显露出来。身体一改传统哲学中作为灵魂附属物和寄居体的地位,变为充满着爱恨情仇的血肉生命机体。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则明确指出了“肉体”与“身体”的区别,即身体是构成“躯体”和“心灵”的结合点,只有通过对“身体”的认识,人们才能从苍白、抽象的自我世界步入无限生机的“生活世界”。比胡塞尔走得更远的身体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从胡塞尔心灵与肉体的关系理论人手,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了“身体图式”概念,力图从身体出发消解肉体与心灵的对立。在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中,“身体”是一种自我与非我、肉体与灵魂、主体与客体浑然天成的原始统一状态。由此看来,身体理论中的身体不仅是物质性的肉体,也是心灵与肉体合一的身体,是与世界共生共存的“世界之肉”,“身体是这种奇特的物体,它把自己的各部分当作世界的一般象征来使用,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经常接触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一种意义”。至此,身体哲学一改身体受压制的命运,把意识交付给作为整体的“身体”,使身体成为我们进入世界、认识他者的支点。

基于身体理论的阐述,教育作为传承人类知识的实践活动,应与身体亲密无间,如布迪厄所说:“实践不是心理状态,而是身体状态。”教育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不单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感受与智力游戏,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在时空中展开的“身体场”。在这个身体场域中,身体与灵魂的对立完全消失,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是通过身体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教育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展示知识和技能,受教育者通过身体模仿去体验知知识和技能,身体成为教育活动之源,教育实践也由于身体的参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我国学校教育只注重考试和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感受,从而扭断了教育与身体的亲密关系。在缺失身体的状态下,教育活动蜕变成心智的独舞与纯粹的智力游戏。如此,教师只能是死教书,学生只能是死读书;教师成了播种知识的机器,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只有知识的交流而没有情感的沟通、只有心智培养没有身体感受的教育模式,只能是一潭死水。正如刘良华先生所说:“文学课堂上可能看不出优雅、文明,体育课堂上又看不见膂力、干劲、野性、疯狂。在这个时候,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

(二)学校教育改革的措施

1 在教育理念上回归身体

针对学校教育中的身心背离,杜威提出了“教育回归生活”的主张,认为“教育为实现其目的,必须从经验即始终是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教育回归生活”是基于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理念,而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系列情境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系列的情景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质就是回归身体本身。罗兰·巴特认为阅读获得的不是词语本身的含义,而是一种身体的快感,是一种解除了知识对人的暴政后获得感性的喜悦。在罗兰·巴特看来,人类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欲望和身体而不是灵魂,“正像乳房是产生乳汁的机器一样,身体也是产生整个人类文明的机器。身体中永远流动的欲望常能激发出惊人的强力,推动着人的积极的生产活动”。后现代大师福柯更是“身体力行”,去探求身体内部的隐秘知识。福柯认为,人类一旦获得身体的隐秘知识就可以颠覆传统的腐朽制度和法则,身体便可以得到彻底解放。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回归生活”、罗兰·巴特的“阅读即快感”,还是福柯的“身体力行”,都在展示教育回归身体的必要性。

2 在课程设置上关照身体

首先,要设置关照学生身体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中,德育可以使学生道德高尚,智育可以使学生知识渊博,体育可以使学生体魄健壮,美育可以使学生感知美、创造美,劳动可以使学生接近生活、懂得生活。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将这五种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得学生身心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彻底扭转知识主义教育模式下“脑袋大、身体小”的弊端。其次,设置与五位一体课程相匹配的评判体系,改变传统以知识成绩作为选拔人才唯一标准的做法,选拔更多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3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身体

关注学生的身体,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把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时间、空间多元化、多层化,在课堂中实现多样的个性的交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不再是“灌输式”教学下的“我——它”的主奴关系,而是“我——你”的平等关系;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主宰者,学生不再是机械的接受者,通过师生之间身体的互动,给学生更宽泛的视角以展示知识、技能及现实世界的奥妙,学生则以积极的姿态去体认这些知识、技能并洞察客观世界的秘密。如此,学生由“我被”的受动状态变为“我能”的主动状态,从箴言不语的状态变为滔滔不绝的自我表述状态,使学生的身体能量以及创新精神以合适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释放。

4 在学校管理模式上关爱身体

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克服学校教育唯考试至上的管理模式,实行关注学生个体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传统的考试至上学校管理模式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僵化的管理,把学生的身体作为矫正、规训、改造的对象,并不关心学生的切身感受,造成了学生病态的身心。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通过师生对话方式,以关爱学生身体为宗旨,拟定学校、班级的管理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