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存历史和积累能量:基于人文精神的阅读未来

2014-02-13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闲暇电子书养心

张 彬

(华侨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21)

保存历史和积累能量:基于人文精神的阅读未来

张 彬

(华侨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21)

罗伯特·达恩顿在其《阅读的未来》一书中写道:“我要大声疾呼:支持图书馆。用印刷品填满它的空间,让阅读室更加充实,但是不要认为它只是仓库或者博物馆。……作为知识城堡和网络冒险平台,研究型图书馆仍然应该矗立在校园中央,为未来保存历史和积累能量。”[1]

1 科技进步改变未来的阅读生活方式

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冶炼技术把人类从石器时代带入青铜时代,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入机器时代,计算机技术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这些都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的社会进步。对于阅读来说,文字的发明把人类从读图时代带入读字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把人类从读手抄书时代带入读印刷书时代,电脑的发明把人类从读印刷书时代带入数字阅读时代。这种进步是势不可挡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阅读的未来与今天一样,不发生变化。但,正如原始社会就出现的读图没有因为读字的普及而消失,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纸质书不会因为电子书的普及而消失。

20世纪末,当电子书进入美国市场时,喜爱传统阅读的读者们极力反对这种新阅读形式侵入他们的阅读生活,常见的理由是:电子书缺乏纸质书的真实感,没有纸张的质感和特有的“书香”,不能随意翻到自己想看的页面,不能随意折角和批注,不能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阅读,不能……。然而,电子纸技术的出现几乎改变了这一切。电子纸是一种类似于纸张的电子显示器,超薄、轻便、可弯曲、超低耗电,视觉观感几乎完全和纸一样。电子纸技术还将从现在的静态黑白显示进化到动态彩色显示,再进化到可折叠和太阳能供电。不错,电子书确实不能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阅读,但在有电源的情况下,电子书页面却是自发光的,它可以在夜晚无需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是阅读纸质书时无法回避的光源条件。更重要的是纸质书的信息容量完全无法与电子书相比。可见,纸质书与电子书各有其所不能,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所以,我们既没有理由排斥电子书,也没有理由放弃纸质书。

随着技术进步,电子书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许多相对于纸质书的缺陷正在得到完善。例如,新型的电纸书已经成为一种调动不同感官协作完成的复杂阅读体验的数字阅读器,数字阅读的视觉和触觉体验都已经得到了挑剔的读者认可。过去,文本的字体、字号只是出版社来决定的,而电子阅读器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字体和字号随意控制,这对于那些熟练使用过word文档的读者,可谓如鱼得水。又如,由于网络的发达,过去读者只能在图书出版之后与身边的人交流阅读心得,而今天,人们可以在图书出版之前,就远程参与讨论评论,甚至远程参与互动写作。未来的阅读内容也许也会与如今的图书大相径庭。“电子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成品,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潜在的文本,作品的结构和意象有赖于读者的互动才得以转换生成。……以往被动的读者,只要愿意,都可能成为主动的读者,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和结局的安排。”[2]时尚小说读者如今已经习惯了每天通过手机接收最新的连载小说章节,写作和阅读都依赖于手机的“手机小说”也成为出版的新潮流。读者在新写作模式中将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将可以直接左右故事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设置。[3]对于阅读推广来说,这种模式比传统的读书活动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效。

各种调查数据都显示,现代人不读书的首个原因是没有时间,第二个原因是书价太贵。移动的数字化阅读恰好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事实上,现代人的时间呈碎片化状态,移动阅读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各种碎片时间;数字化阅读则可以让成本变得很低,甚至是免费的。

许多用过电子书阅读的读者都会有一种体验:

读电子书,增加了阅读量而不是减少了阅读量。这一点常常被误会。2002年,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调查了近两万个样本的阅读数据与1982年及199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得出结论:美国人对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正在逐年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该基金会在2004年发布了一份题为《阅读处于危机中》的调查报告,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时隔6年后的2008年,美国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又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阅读调查,并在2009年发布了题为《阅读正在提升》的报告。指出26年以来,文学阅读率首次反弹。但是,这个报告的数据显示:该问卷的问题——在过去12个月中,您是否读过:A、小说或短故事,B、诗歌,C、剧本——所指的阅读包括纸质书、电子书和在线读物,没有对阅读的载体做任何限制,任何形式的“书”都算数。相比之下,2002年时,该基金会是将“网络”与其他电子媒体一道视为“阅读”的障碍方,将浏览网页阅读文学作品排除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之外,并据此而言“阅读处于危机中”。[4]很显然,这是一个误会。

利用碎片化时间所进行的电子阅读,虽然是一种浅阅读,但开卷有益,毕竟使阅读得到更大范围的数量增长,对书香社会的建设并无坏处。只要能够以阅读填充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浅阅读也必然会提升整个社会的阅读率。

也许,阅读技术、阅读理念和阅读方式的突破,正在孕育着一场“阅读革命”。在岩壁、泥板、羊皮、莎草纸和简帛为阅读载体的时代,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阅读革命”,才使得阅读得到普及。今天的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能为读者带来一场新的“阅读革命”。

听“说书”是一种古老的大众阅读形式,20世纪发明的收音机这一“有声读物”曾为人们听故事、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提供了新载体,为更多的人带来“听书”的阅读体验。随着多媒体在电子文本中的应用,“听书”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新阅读习惯。人们可以在旅行时、手头有工作或其他不方便捧着书时,以及不能眼睛看书的场合选择听书。

在“听书”之后人们将迎来视频图书。Vook的创办人布莱德利·伊恩曼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阅读文本和观看视频将合二为一,构成完整的阅读体验。[5]全息激光图像技术可以使三维动画插图出现在页面上,超文本链接技术可以让用户轻松创建图文文本,电子书将为读者提供诸如全息文本、动画文本、超文本、互动文本等综合阅读体验。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们也相信未来的阅读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阅读将越来越成为有趣的事情。

技术进步塑造阅读的未来。

《纽约时报》曾设“阅读的未来”专题,用系列文章来阐述信息技术和其他社会因素是如何改变阅读方式的,并反复申明阅读需要重新定义。美国《图书馆杂志》也曾连续刊登了有关阅读的文章,以图书馆学界的眼光来阐述前沿的阅读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肯定了网络阅读,认为阅读需求是多样的。当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时,网络阅读同样会培养出阅读习惯。只是这种习惯不完全是解读文字的习惯,还包括对图像和视频的理解力。“图书馆员John N.Berry向来讨厌看书,虽然渴望知识,但是一直逃避看书。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将他从枯燥的看书活动中解放出来,让他找到了属于他的阅读——网络、电影和电视。他认为,声光色赋予了文字更多色彩,更多活力和更深涵义。”[6]在数字阅读时代,体验视频或图像与体验小说或诗歌同样有效。

今天,一场新的阅读革命已经初现端倪,新阅读媒体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文字,也不会是静止的图片,而是移动的形象。比起白纸黑字,移动形象更能够全面调动我们的感官。所以,这场阅读革命将会使更多的人加入阅读的行列,它将是印刷革命所无可比拟的。在一个视频当中我们能看到听到更多的东西,移动形象可以拉近推远、切入切出、叠加变换、改变视角,还可以在视频中加入电脑图形和文字;我们可以同时从多个视角来观看,使观看成为一项更为复杂的活动;甚至可能激发观者更多的创造性联想和潜意识,使阅读成为直达境界的艺术享受和哲学升华。[7]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未来。面对这样的未来,阅读推广将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只需要群发短信和占据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就行了。

2 人文精神依然体现未来的阅读价值

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研究中心主任乌苏拉·劳腾堡说:“电子书在德国的发展较为缓慢,德国读者仍然十分重视阅读的感官体验,即印刷书籍带来的触觉和视觉感受。数字阅读在需要获取信息以及教育和培训领域被广泛接受:60%的专业信息通过数字化形式获取。但是基于娱乐的阅读仍然局限于印刷图书。”[8]德国的例子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却反映了一个阅读价值问题。

阅读有不同的价值。阅读为了获取信息以及教

育和培训,是一种功利性阅读。在2011上海书展举办的首届全国性的阅读论坛上,易中天提出:“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他说:“读书只分为两类:一种养心,一种养生。希望借看书来谋生,根本不能算是阅读。所以,读书无用,而无用之用,才是大用。”[9]新西兰学者费希尔在其《阅读的历史》一书中写道:“今天的书店不但是寻求心灵慰藉、躲避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更是自我发现和灵魂升华的福地洞天。在许多人眼中,这恰恰曾经是地区教堂的使命。”[10]慰藉心灵本来就是阅读的重要功能,对于敏感的心灵,把书店和图书馆比作教堂是很自然的。英国作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书本是精神上最好的避难所。”[11]除了功利性阅读,这也许是阅读最高的价值。

易中天语惊四座的“读书无用”论,并不是故作惊人。早在30年代,林语堂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就说:“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说破读书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12]那么,究竟什么是读书本旨呢?按照易中天的说法,就是“养心”而非“养生”。既然是养心,就不能把牟利谋生当作读书的目的。因为牟利谋生必然沾染俗气,把俗气与书搅在一起就不能算是读书,最多只能算是学习或获取知识。而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养心”的阅读与“养生”的学习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进一步的问题是:未来的阅读推广应该推广“养心”的阅读,还是推广“养生”的学习?更进一步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读者?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社会?换句话说,怎样的读者才是好的读者?怎样的阅读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怎样的阅读社会才是好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闲暇自有其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这些内在的快乐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体会;如果一生勤劳,他就永远不能领会这样的快乐。人当繁忙时,老在追逐某些尚未完成的事业。但幸福实为人生的止境;惟有安闲的快乐才是完全没有痛苦的快乐。”[13]这说明好的生活是在闲暇中度过的生活,但,怎样度过闲暇生活?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怎样操持闲暇?才是问题的关键。

人类自古就不乏“养心”的阅读,更不乏“养生”的学习。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养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这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是不会产生“养心”这种高层次需要的。“养生”需要劳动,“养心”需要闲暇,对于完全被劳动占去了时间而没有闲暇的人来说,谈“养心”是一种奢侈。但如果我们考虑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劳动时间的普遍缩短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多数人开始有了闲暇,那时,“养心”就不再是一种奢侈。

其实,无论读什么书,人都是在塑造自我,读功利的书塑造功利的自我,读心灵的书塑造心灵的自我。费希尔在其《阅读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阅读是终极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重塑自我。”[14]今天忙碌于功利的读者,也许明天就会有了闲暇。但,关键是,在闲暇中他还会阅读吗?打麻将和跳舞都能够消磨闲暇时光,都是“操持闲暇”,人们有必要非成为读书人吗?读书人比不读书的人更高贵吗?

不错!书比金钱更能使人变得高贵,因为高贵并不等于富贵。高贵者是心灵的高贵,富贵者是物质的富有,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读书,历来是受人羡慕的事情。阅读,这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山谷说: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些都说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美好,谁不愿意让自己变得美好呢?当然,这里的“读书”是指“养心”的阅读。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怎样的读者才是好的读者?怎样的阅读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怎样的阅读社会才是好的社会?答案是:能够“养心”的阅读就是好的读者;以“养心”阅读的方式操持闲暇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以“养心”阅读的方式操持闲暇生活,这样的阅读社会就是好的社会。

3 时尚自然流行,经典才需要推广

在功利的社会,功利的阅读无需推广,因为,生存的需要会自然推动每一个需要知识和信息的读者去进行功利的阅读。但这种阅读是被迫的(被生存

所迫,被生活所迫,被欲望所迫,被功利心所迫),而不是自由的。正如易中天所言,“希望借看书来谋生,根本不能算是阅读。”所以,真正需要推广的阅读是“养心”的阅读,只有“养心”的阅读才是自由的、美好的阅读。那么,读什么样的书才可以“养心”?其实,读什么样的书都可以“养心”。问题首先不在于读什么?而在于为什么读?是为了操持闲暇而读?还是为了谋生牟利而读?这个问题解决了,才有读什么书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读技术性书籍——如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养殖技术等等,属于功利性阅读。但如果是纯粹出于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读技术书也可以成为操持闲暇的阅读。当然,相比之下,读纯科学的书籍比读技术书籍更容易“养心”,读人文艺术书籍比读纯科学书籍更容易“养心”,读经典书籍比读时尚书籍更容易“养心”,读人文艺术经典书籍比读纯科学经典书籍更容易“养心”。这里有一个“养心”阅读金字塔,它对应着马斯洛需要理论的金字塔。

我们的阅读推广任务除了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还要向读者推荐经典书目。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非经典书目不需要推荐吗?不错,非经典书籍不需要阅读推广,它们作为时尚,无需推广,就自然流行。流行过后,它们也就自然失去了阅读价值,更无需推广。如果一本书始终流行,那么它就会自动变成经典。这就是时尚与经典的辩证法,任何好书都不会逃过这种辩证法的洗礼。

科技比的是“新”度,人文比的是“高”度。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物质的社会进步,人文境界守护人类精神的家园高贵。随着物质社会的进步,人类并没因为文字的出现而放弃绘画和口述,人类也没有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放弃绘画、写字和口述,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也不会因为电子书的出现而放弃印刷书。因为,绘画、写字、印刷和口述中同样存储着人类高贵的精神境界,只要人类还有高贵的精神需要,印刷书籍这种精神载体就不会消失。未来,数字图书成为阅读主流,大批纸质图书企业将退出市场,只有经典纸质图书才由国家出资出版。国家图书奖得主成为新的经典图书,但有资格入选国家图书奖的图书应该是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面世10年以上的图书。为了减少纸资源的浪费,图书馆实体空间将只收藏经典纸质书籍。数字图书馆可以是经典与时尚的全息资源中心,但,只有纸质图书馆才是永恒经典的典藏馆。未来的阅读推广不再是一个问题,人们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博物馆一样,将有恒常的经典书籍迎接读者的“养心”阅读。

但是,阅读推广不等于纸本书的阅读推广,未来的阅读推广可能更多的是数字阅读推广,因为数字阅读已成主流。在日本,约有数万个手机小说运营网站,手机小说族已有200万人以上。2004年,手机小说《深爱》创造了150万次的销售记录,然后纸质版书籍又销售了270万册。[15]在美国……,在我国……,可见,时尚的“养心”阅读也是无需我们推广的,运营商自己就会去推广。在人人手里都握着手机的时代,移动阅读将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社交化阅读生活,它操持我们碎片化的闲暇,消解碎片化时间带给我们的累积性死亡。剩下的只是有人来告诉读者,时尚好书的排名在哪里。所以,利用网络,利用读书网站、购书网站,利用博客、微博、利用QQ群,利用各种网上社区来推广阅读,也许是每一个图书馆员都可以隐身在其中做阅读推广的隐形图书馆。

〔1〕[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1

〔2〕[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98

〔3〕〔5〕屠苏.图书馆迎接未来阅读潮流[J].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2009(12):50-51

〔4〕〔6〕黄丹俞.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J].图书与情报,2010,(2):5-7

〔7〕胡泳.阅读的未来http://huyong.blog.sohu.com/212123808.html

〔8〕[德]乌苏拉·劳滕堡,邹莉译.德国电子书与电子书阅读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出版科学,2011,19(1):11-13

〔9〕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21338.html

〔10〕[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4

〔11〕徐雁.全民阅读推广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334

〔12〕林语堂.论读书.林语堂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原载1933年2月《申报月刊》第3卷第2期

〔1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410

〔14〕[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18

〔15〕李东来.数字阅读:你不可不知的资讯与技巧[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9):88

张彬,女,华侨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闲暇电子书养心
养生与养心
夏至重养心
夏至养心喝“三茶”
人在何时最清醒
闲暇拾笔寄娱情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