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模式与策略*
——以成都市为例

2014-02-13程孝良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域城乡图书

程孝良 郭 星(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模式与策略*
——以成都市为例

程孝良 郭 星
(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乡公共图书馆“G-B-D”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公共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互动空间,形成“覆盖全域、普通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图书馆投入与运行的网格模型,走出一条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

公共图书馆 城乡一体化 建设模式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掀起了新一轮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潮,不少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试图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与服务格局,探索新型的图书馆协作模式。许多省市对以总分馆制为主要形式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试验和探索,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上海中心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之城”、苏州市主分馆、东莞总分馆和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等模式。目前国内总分馆制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在不改变分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条件下的一种自主创新。实事上,总分馆制本身也允许多样化的探索,核心就是因地制宜,以合适的形式,智慧的方法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消除城乡文化鸿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成都市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宜西部地区、适宜全域成都的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

1 成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及特征

1.1 “全域成都”理念及其核心价值

“全域成都”是2007年成都获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提出并确立的、关于统筹成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理念。其主要内涵是:城乡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交通“全域畅通”、城乡公共服务“全域均衡”,核心目标是:将成都市域的概念由传统的主城区扩展为覆盖三个圈层、辐射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依据城市发展的辐射原理,把成都市所辖的所有区(市)县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并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整体,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实现城乡“全域覆盖”,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同时,让市场要素在“全域成都”范围内无障碍地自由流动,将政府可控资源在“全域成都”内向落后区域和行业倾斜,通过“长板”带动并补齐“短板”,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丰富统筹的内涵,提升统筹的品质。其实质是要通过统筹城乡、消除因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乡村“短板”。

1.2 成都城乡公共图书馆G-B-D服务体系模型的基本内涵

对照“全域成都”关于公共服务“全域覆盖”、“全域均衡”、城乡一体的理念,在总分馆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层、网、群、圈”的层级和功能,对成都市图书馆进行系统规划,通过“G-B-D”建设模型(“G”即general library,泛指总馆;B即branch library,指区(市、县)级分馆;D即diversified library,指镇乡及社区、村等建设的多种类型的图书馆。如图),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使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在一、二、三圈层之间自由地相互传递和延展,形成覆盖“全域成都”的公共图书文化服务体系。

将图书馆这一文化“场域”打造成集物理空间(依托图书馆有形馆舍建筑,以纸本资源为载体,改革文化信息服务模式,通过图书流通、一卡通等形式提供实体服务)、虚拟空间(依托数字图书馆,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以数字资源为载体,为读者提供虚拟化网络服务)、互动空间(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依托联合参考咨询网、手机图书馆等,通过手机图书馆等

提供联合参考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为现代城市市民提供图书文化信息服务、生活娱乐文化休闲的文化空间。

图书馆G-B-D服务体系模型示意图

在管理模式上,G-B-D服务体系按照总分馆结构原理,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变现有的区(市)县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的业务管理,以成都图书馆为总馆,区(市)县图书馆为骨干分馆,街道(乡镇)图书室、社区(村)图书室为末端分馆,在统一的规划和领导下,为读者提供物理的、网络的、互动的公益文化服务。

在服务模式上,根据总分馆的特点,构建以总馆(成都图书馆)为核心馆,各区(市)县分馆为骨干馆,辐射到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室的多层图书文化服务体系,以传统的馆舍为基础,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联合参考咨询网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3G无线传输技术、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等)的综合服务模式。

通过构建合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城乡图书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重新分配、整合、保护和利用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创新城乡文化样态,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素质。[1]通过对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互动空间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城带乡、帮乡、促乡”的效果,补齐成都远郊区特别是文化薄弱环节,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与文化信息资源的真正平等、公益获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创新;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消除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实现文化融合与和谐发展。

2 城乡公共图书馆G-B-D服务体系的建设策略

2.1 G(General Library)——总馆建设

按照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关于图书馆总分馆的定义,总馆是一个独立的图书馆(single-unit library)或充当整个图书馆服务系统管理中心的那个图书馆。它是整个图书馆系统的行政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主要业务的运行中心和主要馆藏中心;成都图书馆作为成都地区的中心馆,在资源、服务、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处于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着重于地区中心馆馆藏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区域内统筹采编建设和区域内图书馆联盟建设和管理以及区域图书馆技术服务,协调管理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共享工程建设与协调服务,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服务等等。

2.2 B(Branch Library)——区(市)县级分馆建设

区(市)县级分馆作为成都地区的骨干图书馆,是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中心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承担着本区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协调和支持保障工作,也要负责协调本区域服务和区域流通,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环节的骨干力量。它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本区域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本区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区(市)县级图书馆主要承担区域流通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区域管理中心和区域资源中心等工作。

区域流通中心。区域内的借阅流通服务是区(市)县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本区域内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室的借阅流通工作,同时还承担区域内管理和支持服务,合理安排区域内资源分配,服务好区域读者,满足读者需求也是区(市)县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区域服务中心。主要包括:传统图书馆服务(图书借阅、讲座、展览、预约、续借等),数字图书馆服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推广使用服务),提供并连接咨询互动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等服务项目。

区域管理中心。按照层级管理、总分馆管理的模式,总馆对所有分馆实施管理,区(市)县公共图书馆在接受总馆管理的同时,承担本区域内所有基层馆/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本区域读

者服务。

区域资源中心。基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各个区(市)县公共图书馆也是一个区域的资源中心,根据总馆的文献采访要求,建设好这个区域资源中心。

2.3 D(Diversified Library)——其它多种类型的图书馆/室建设

其它类型的图书馆,包括: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室等。这一层级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向基层的延伸和发展,是面向最基层民众的公共图书馆/室,也可看作是公共图书馆/室的最末端机构,它常常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薄弱环节。相对来说,这个层面的资源和人员相对简单,服务工作相对固定,服务项目较为单纯,但它的服务水平却是本区域服务水平的直接反应。

3 推进公共图书馆G-B-D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3. 按1照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乡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图书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破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分布、地域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因身份差异导致的文化鸿沟等问题,为城乡图书文化信息资源搭建一个均衡发展的制度平台,使城乡图书馆在经费支持、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获取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在制定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与战略时,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各级政府在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中应坚持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目的,面向基层,面向读者,借助“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扶持农村图书文化事业发展。[2]通过现代物流配送等手段实现城市图书文化向乡村的辐射,实现服务的延伸,达到城乡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与此同时,建立城乡对口援助与帮扶机制,通过公益组织发起并整合社会资源以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形式,形成互助合力共同支持乡村图书文化建设,达到“以城带乡、乡城互动、填平补齐”的目的。

3.2 构建图书馆投入与运行的网格模型

网格是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它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知识资源、计算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计算、存储、访问等)。其根本特征是:①资源共享。网格能够通过应用程序的互连互通,实现最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彻底消除信息资源孤岛;②协同工作。处于同一网格上的所有结点可以共同处理同一个任务;③虚拟运行。通过虚拟环境运行并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④可延展性。网格可以提供动态的服务,可实现高度的可延展性。

因此,学界也常常把网格视为一种管理思想,用于信息资源共享与现代社会的协同管理等领域。笔者曾在一篇论及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文章中指出“将网格思想应用于图书馆建设,可以整合分撒在不同行政层级、不同行政区域、不同服务领域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一个高度共享、有序运行的最优化系统,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想。”[3]图书馆投入与运行的网格模型就是要充分发挥网格共享、协同、虚拟、延展的优势,构建协同共享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整合“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建馆模式、多层次的管理机制、多方向的资源平台和多形态的服务模式”,实现城乡图书文化信息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提高资源运行与产出效率。

3.2.1 的以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构建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协调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转变投入观念与模式,搞活投入机制,创新投入方式,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民间、个人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稳定长效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一方面是直接的经费投入,但更重要的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从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形势来看,政府财政经费不是图书馆经费的唯一来源,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完全满足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所有经费需要(但政府财政经费必须保证涉及国家和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满足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策制定和图书馆制度设计优化公共图书馆发展环境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隐性投入。[4]

3.2.2 以多样化的建馆模式,构建覆盖全域、全域均衡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网络。王子舟教授认为“参照办馆助馆的运行方式,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的模式主要有:社会力量独立建馆办馆、社会力量捐资建馆与捐书助馆、社会力量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办馆、社会力量与志愿者身份参助图书馆服务。”[5]究竟什么样的建馆模式最好?笔者以为应该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用多样化的模式来组织建设。总原则应该是,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不必也不应另起炉灶),整合城乡图书馆现有资

源,构建“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室-农家书屋”为主体,图书馆流动服务车、流动服务点等多种类型为补充的图书共享网络,实现覆盖全域、全域均衡。

3.2.3 以多层次的协同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运行。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厘清政府办文化、管文化的权力边界。创设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和组织模式,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力戒资源重复建设,实现管理增效。全能型政府管理下图书文化信息资源运行与管理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极少引入市场机制,缺少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导致支出与成本无法核算,结果无法进行量化评价[6]。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必然导致公共投入的低效高耗。实际上,支撑公共服务的经费来源于公民的税收,必须严控成本,审慎运用。因此,应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监督,协同管理,优化运行”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协同管理机制。[7]

3.2.4 以多方向的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现行公共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呈条块分割模式,由于行政管理模式的限制,馆与馆之间相互间隔,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改革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因地制宜地发展、挖掘和保存城市和乡村各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对各级图书馆而言,要不断优化馆藏资源(包括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结构,大力发展、挖掘和保存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用先进文化、特色资源引领社会建设。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定位,可通过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手机图书馆等形式,传播特色文化。

3.2.5 以多形态的全媒体服务模式,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多形态的全媒体服务模式,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角度出发,让读者花最少的时间,以最简便的方法,获取最多最满意的成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因此,要对图书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重组图书馆服务部门,成立信息资源采集小组,负责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采集,并将所有资源整合到一个检索平台,形成集到馆服务、数字服务、参考咨询、流动服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服务体系。

〔1〕吴文平.公共治理视域中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4-109

〔2〕肖湘雄.村民本位观:村级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基于湖南省的调查和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8-112

〔3〕程孝良等.城乡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70-77

〔4〕胡钟平,封媛,胡萍.我国财政分权与政治激励下的农村公共财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9-145

〔5〕王子舟.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26-33

〔6〕丁辉侠.我国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8-161

〔7〕谭九生,杨建武.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3-157

The M odels and Approaches of Public Librar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ake the Case of Chengdu

Cheng Xiaoliang Guo X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at i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the urban and rural,to build a physical space,cyberspace and interactive space in public library,to form an ordinary equalization system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to benefit all the people covering the whole Chengdu,to take the path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public library.

Public libraries;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Constructionmode

G258.2

A

程孝良(1979~),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星(1968~),女,馆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图书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及路径研究”(13YJA870002)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全域城乡图书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城乡涌动创业潮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