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

2014-02-13刘洪权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板片立国藏书

郑 辰 刘洪权

(1 福州第一中学图书馆,福建福州 350108;2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

郑 辰1刘洪权2

(1 福州第一中学图书馆,福建福州 350108;2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近代西方欧美文化输入中国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中国文化传承成为时人思考的深切主题。本文重点探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民国时期古籍收藏及出版、木刻版片保存等方面的业绩,以阐扬其传承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中国文化 文化传承

二十世纪前半期,随着西学的输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传承成为时人思考的深切主题。近代图书馆产生于晚清中西文化交汇之际,宗旨有二:一为输入文明,开启民智;一为保存国粹,传承文化。中西并重的宗旨在民国时期亦为图书馆界所奉守与发扬。新式图书馆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社会机构。二十世纪前半期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私图书馆收藏古籍,保存文献;二是利用馆藏,刊布古籍;三是收藏征集刻书板片,不致损毁。图书馆界在古籍存藏、版片保护和出版传播方面的贡献,则在传统文化存亡续绝之际,尤其具有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近代大型官办公共图书馆中,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是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和北京的京师图书馆。[1]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奏请设立江南图书馆,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江南图书局;同年改名为江苏省立图书馆,民国八年(1919),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民国十六年(1927),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图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1952年国学图书馆并入南京图书馆。本文重点探讨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民国时期古籍收藏及出版、木刻版片保存等方面的业绩,以阐扬其传承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

1 古籍藏书

1.1 馆藏概况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从创办始,致力于保护中国文化古籍,通过购置、调拨、捐赠、传钞及交换等方式补充藏书、丰富馆藏,使藏书的部数、册数、卷数等都得到大幅度地增加。其中国学图书馆的藏书以私家藏书楼的藏书为基础,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武昌范氏木犀香馆及桃源宋教仁的藏书、山阴薛一鹗的清代名人手札、南陵徐乃昌收藏的书画,及建馆初期调取的官府藏书,后又购置新书,入藏江苏筹防局财政局各处档案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于民国十七年(1928)的藏书已经相当可观。国学图书馆藏书分为善本与普通两部分,善本除丁氏收藏的善本外,还收藏丁范两家书续若干种,分别存于甲乙两书库。其余藏书包括捐赠、购买的新书除善本外均存于普通书库,而档案则归入档案库保存。国学图书馆保管部对藏书进行统计,国学图书馆第二年刊对国学图书馆1928年馆藏及新增的藏书进行了统计并登记,如表1所示。

《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小史》统计了民国十七年(1928)国学图书馆馆藏善本的类别与版本,如表2可以看出国学图书馆古籍收藏之丰富与珍贵。

《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中第三十二册至三十九册详细记录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1935)统计的明清以来的现存书目,包括了民国时期收藏的古籍善本,分为7部85类832属,经史子集志图六部除各部的丛书之外总计37002种59228部478838卷,内单行本25693部3514815卷8860册330叶2轴4束1175幅,其中不分卷计4309部,丛书本33535部127430

卷,不分卷计5515部,丛部总数其子目已分散于各8部中,所以种部卷不另行标出,合计7部共198922册。国学图书馆并入南京图书馆后,组织专人清点馆藏,将国学图书馆善甲与部分善乙库的书均收入善本书库,约4千部,5万余册,占据了南京古籍部善本书的50%,[2]而现在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收藏的古籍约160多万册,目前已整理约100万余册,含善本10余万册,包括宋元刻本近200部,明刻本近7千部。[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的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相当部分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原藏,如国学图书馆收藏的元刻本《韵补五卷》、宋刻本《医说十卷》、宋刻本《聱隅子歔欷琐微论二卷》、宋刻本《晦庵朱侍讲先生韩文考异十卷》、宋开禧刻公文纸印本《云仙散录一卷》、明初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明刻本《困学纪闻二十卷》、明成化刻本《扬州琼华集一卷》、明刻本《困学纪闻二十卷》、明初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明刻本《铁崖文集五卷》等。南京图书馆馆藏普通古籍及善本古籍均受惠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由此可见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古籍收藏的历史功绩。

表1 国学图书馆第二年刊馆藏统计表

表2 馆藏善本总计表

1.2 古籍来源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来源主要有购买、调拨、传抄等方式,尤以购买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私家藏书为大宗,由此奠定馆藏古籍的基础。

1.2.1 购买

清朝末年,私人藏书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

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十万卷楼和皕宋楼,以及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最为有名,号称清末四大藏书楼。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政府创设江南图书馆,时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售与日本的第二年,而丁氏后人由于经商失败,意欲出售藏书。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将八千卷楼六十万卷藏书,以时银7.3万两收购入藏江南图书馆,成为江南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其后,端方又主持购入当时国内多家私人藏书,“由藩、学两司会同购定浙绅姚氏藏书一千零十一种、皖绅徐氏藏书六百四十一种,两项书籍计共十二万九百余卷。分装一百八十箱”。[4]清宣统二年(1910)江南图书馆又购进武昌范月槎藏书。据《江南图书馆咨财政公所经收范氏书籍文》载:前准江宁藩台移会委派候补知州许庭森将范道书籍运送到馆点交查收。嗣於二月初十日照范道处钞来草目陆续点收,并派人帮同装箱,移运至馆,计收到书籍四千五百五十七种。[5]民国初在国内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国学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仅于民国九年(1920)购进山阴薛一鹗收藏的名人手札七十七册。民国十六年(1927)设立访购部,购买了如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等珍贵原稿,有效增加了馆藏数量。[6]

1.2.2 调拨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部分古籍来自于政府调拨。民国十年(1921)七月,江苏省拨款两千元,收购山阴薛氏一鹗家藏名人手札七十六册,南陵徐氏以负公债,举书籍字画以偿,其中书籍由江督咨送京师图书馆,字画则归江南图书馆,苏省大吏曾属画家梁公约甲乙之,如陈玉几之芍药、察松原之白描骑牛图,皆其中尤物矣。[7]民国二十二年(1933),教育部拨交留存北平档案处的图书四万七千册及殿试策卷千余本,其中有《徐皇后劝善书》一部,乃内阁大库之旧物,继奉令接受南京国学书局,内有顾亭林《肇域志》抄本一部,则是金陵书局待梓之清稿。[8]

此外,国学图书馆还通过传抄、交换等方式来扩充藏书。

2 古籍出版

民国时期各类图书馆,尤其是省立图书馆,库藏丰富,部分省图书馆如浙江、江苏、江西、云南等还附设印行所,多以弘播文化为职责,并把刊布古籍作为襄助学术、推广文化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之责任不仅在图书之收藏与保存,兼须谋图书之流通与推广。盖图书之年代久远,不易购求者或著作稿本从未刊印者,与夫名著绝版孤本等咸具学术上极高大之价值而有刻印发行之必要”,“使外间向不易见之书,亦得人手一编,其于文化之功效不无小助。”各图书馆或馆藏珍本秘籍富有学术价值,或承继、征集晚清官书局、书院、私家刻书的板片,多有刊刻珍稀典籍;或与出版机构合作,借印馆藏善本,成为民国图书馆界的文化贡献之一。

国学图书馆前承江楚编译局及淮南书局之木刻铅石印书,加上馆藏“宋元旧刻,精钞名校以及手稿孤本、国外之精刊,不可缕计。”复于民国十六年(1927)得柳诒徵长馆,一力经营,开放流通,印行孤本秘籍,广泽学者。馆内设有印行部负责刊刻书籍,“所印之书,计分四类:(一)国学图书馆影印善本;(二)盋山精舍秘笈;(三)金陵掌故丛编;(四)江苏史料”,民国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28-1936),共印行图书142种,68384部,165720册,不仅在同时期的图书馆界位居前列,也可媲美中小型专业出版机构。国学图书馆自民国十六年至二十五年新印的书籍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历年印行统计表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关于古籍出版,另外一大功绩是提供善本,供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之用。《四部丛刊初编》刊行于民国八年至民国十一年(1919-1922年),成书三百二十三部,被誉为“现

代编纂国学书中惟一之伟业”。《丛刊》所采用底本除涵芬楼自藏外,来自于海内外公私藏家,其中国学图书馆前身江南图书馆借印42部,[9]襄助《丛刊》,良有贡献。

3 板片收藏

雕版印刷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板片作为载体,与古籍、纸张、墨等共同构建了雕版印刷术,成为中国传统图书文化的核心内涵。从唐代至民国时期,历代机构和私人运用雕版印刷刊刻图书,产生了巨量的木刻板片。但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留存的板片数量有限。板片兼具学术、艺术与文物价值,其毁佚不仅是图书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

民国时期板片收藏与保护的主要机构为图书馆和寺庙。各省图书馆接收了晚清官书局系统的刻书板片,加上努力征集私家板片,因而对板片的收藏、保护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对板片的收藏极为重要。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收藏的板片主要来自晚清金陵、江楚、淮南三大官书局及南京的私家刻书,1949年后转归南京图书馆,之后又调拨至扬州古旧书店,具体板片种类见表4:

表4 南京图书馆所藏版片目录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决议,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对板片的收藏与保护,那么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缺少重要的实物材料。当代雕版印刷术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尤为凸显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收藏板片的价值。

综上所述,作为近代图书馆事业重镇之一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在守护典籍、刊刻文献、保存版片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典范,其历史意义在当代亦应给予高度重视。

〔1〕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1996:82

〔2〕潘美月,沈津.中国大陆古籍藏存概况[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186

〔3〕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EB/OL].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gczy/njlib_gjwx/200508/t20050802_2998.htm

〔4〕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

中华书局,1982:146

〔5〕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2:307

〔6〕甘桂荣.艰辛与辉煌[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2:308

〔8〕潘美月,沈津.中国大陆古籍藏存概况[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2:181

〔9〕张元济.四部丛刊目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1922

A Study on Jiangsu Provincial Sinology Library and Chinese Cultural Transm ission

Zheng chen Liu Hongquan

Because of introduction ofmodern western culture,thousand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crisis,Chinese culture become thinking subject in deeply.This paper focuses on ancientbooks collection and publication,wood block preser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performance of the Jiangsu Provincial Sinology Libra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to expound it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The Jiangsu provincial sinology library;Chinese cultural;Cultural transmission

G259.29

A

郑辰,现就职于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图书馆,硕士。刘洪权,现任教于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致力于晚清民国出版史研究,在《中国出版》、《编辑之友》、《出版科学》、《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二十世纪前半期图书馆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项目号09YJC87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板片立国藏书
核岛板式换热器缺陷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新型平行板反应器板片动力响应研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亲密
板片断裂失效分析
Study on circle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ata dispersion①
Analysis on the crossing obstacle of wheel-track hybrid mobile robot①
珍惜每一本藏书
40MN板片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