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水深流 波澜不惊——2013 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追踪

2014-02-12黄筱玲

图书馆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研究

黄筱玲

与2011 年、2012 年相比,2013 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波澜不惊”,而“静水深流,润物无声”。学界理论“大腕”的文章比往年少了,可圈可点的理论新秀也寥若晨星。但是,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文化体制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仍然紧跟时代脉搏,围绕规范学科发展,全面服务社会这条主线,深化了多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笔者选择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图书馆思想史研究、图书馆权利、责任和价值、图书馆哲学和方法论、图书馆与阅读五个方面,作为2013 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进行综述。

1 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

树立图书馆学研究主体意识,坚持图书馆学本土化的选择,这一直是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的一个问题。李超民运用学术史方法对郑樵和章学诚的知识组织论比较分析,提出郑樵创立的“校雠学”是我国古代知识组织学说确立的标志,章学诚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等知识组织思想既是图书馆学在我国本土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土化的应有之义[1]。正如傅荣贤等总结:“传统是发展着的概念,建构本土化图书馆学思想只有以古代图书馆传统为根基才能持守民族性,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也只有具有时代精神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传统。”[2]穆允军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阐述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必然性以及传统“和而不同”文化哲学观对其的启示意义,为图书馆学本土化提供一个新的视域[3]。王浩认为图书馆学本土化发展的模式应当结合本国文化中的精华理念,保持研究的多元化[4]。针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行为的迷失,刘兹恒等认为要树立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误解、国外图书馆学对我国的挤压,加之本土学者缺乏反省与批判能力等,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依然非常艰难[5]。“尽管20 世纪后西方理论图书馆学领域出现的众多新学说对中国图书馆学产生了诸多影响,但由于国内对西方图书馆学的学术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丧失,造成了图书馆学研究视野的狭窄和局限性”[6]。如果说上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们的一种思想,那么,程焕文则认为在晚清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国古代藏书思想与近代图书馆学之间虽然也存在过中学与西学、旧学与新学的纠结,但是,这种纠结并没有演化成两种学术思想的剧烈冲突,也没有出现类似社会思潮那样的飞扬激荡,而是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7]。

近代以来,本土化研究是我国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图书馆界从沈祖荣时期的第一次西学潮到20 世纪90 年代的第二次西学潮,向西方学习事实上的确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图书馆学科性质的高度综合性、学科定位的整体独特性、强烈的学科现实性等都要求其必须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质,本土化意识长期薄弱会加快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以至发展方向的迷失,导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止步不前。的确,图书馆学研究既不能全部从我国固有的传统中生成,也不能从西方照搬或移植过来,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2 图书馆思想史研究

学术思想史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学界大腕级人物关注更多的是理念问题、法治问题、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图书馆思想史的研究产出不多。论著方面,2013 年有代表性的包括三部:一是李刚的《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 2009)》,作者以学科制度演变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20 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制度的概念、内容、变迁、动力与机制,为后来者提供了研究基础;另外两部分别是韦庆媛等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百年图史》和沈小丁的《湖南近代图书馆史》,两部专著不但全面展现了图书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均配有大量珍贵插图,可读性强。相关论文在创新性方面也有所突破。傅荣贤指出研究我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需要从问题意识出发,最终走向体系建构,从而确证我国古代图书馆学并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古代”内部自说自话的特殊经验和区域智慧,而是具有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能量[8]。李彭元另辟蹊径,立足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民国时期最早的图书馆法规——《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剖析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思想以及两规程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透视萌芽时期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思想发展的局限性[9]。某一问题的相关社会环境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思想的变化是图书馆思想史关注的重点,作为图书馆思想史上的光辉杰作,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以五定律为切入点,魏红坤等对我国现行地方性图书馆管理办法进行了客观分析,进而找出管理办法中的优点与不足,研讨其对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影响[10]。李明理结合图书馆的时代特征,演绎出了五定律的新版本,并阐述了如何运用新版五定律对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进行理论指导[11]。刘菊霞从五定律出发,把成本效益观念根植于流程再造全过程,提出要构建一站式获取信息资源及其一条龙服务的信息服务新体系[12]。

对国内外杰出图书馆学家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始终都是图书馆思想史研究的重点,其中比较突出的学者有郑锦怀,他先后对克乃文、俞爽迷、杨昭悊和戴志骞等一批20 世纪中国重要图书馆学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研究。顾烨话等从重读刘国钧的《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着手,分析了先生早期的图书馆观[13]。凌冬梅从蒋复璁图书馆管理思想和发展思想、图书馆教育思想、公共图书馆服务思想、图书馆员教育思想等着手,分析其对于我国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及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14]。谢欢介绍了李小缘致力于现代图书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致力于民众图书馆的建设,推动全国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努力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的活动[15]。伍若梅从读者与图书馆、读者基础、读者与阅读三个方面总结了当代图书馆学家于鸣镝关于读者的理论观点与学术思想[16]。祁兴兰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对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术思想进行了评述[17]。戴莉研究了米兰为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18]。

我国近代图书馆经历百余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学术资源。客观上,对于思想资源的研究和梳理相对较少。进入21 世纪以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图书馆理念及其实践,如图书馆权利思想、图书馆精神等,与我国图书馆思想文化积淀的深厚和影响力的久远相比较,目前图书馆思想史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既具有重大意义又迫在眉睫。

3 图书馆权利、责任和价值研究

作为新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性研究——图书馆权利问题,始终都是当代图书馆学绕不过去的重大理论问题。范并思认为对图书馆权利最清晰表述应该是:每一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图书馆管理者负有保障公民享有图书馆服务的责任。社会公众平等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权利,是所有图书馆人应该尊重与维护的一种图书馆权利[19]。燕辉等认为图书馆权利是要在图书馆自由与国家公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图书馆自由的消极权利属性决定了其并不能代表图书馆权利的全部要求,而只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20]。孙振领以城镇化过程中的图书馆权利问题研究为着眼点,提出城镇化过程中的图书馆权利问题主要包括权利意识不足、地方政府重视与社会参与不够、缺乏普遍均等的服务体系、缺乏法律环境支撑;而观念救助、制度救助、服务救助、联合救助能够很好地解决图书馆权利问题[21]。沈光亮则从对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保护出发,提出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保护要遵循法规、道德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以保持良好的图书馆权利享有秩序[22]。李亚设提出图书馆权利或图书馆自由都是图书馆界表达自身应享有的职业权利时所使用的特定概念,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的范围及其限度,应该由包括图书馆立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来规定[23]。李永秀从开馆时间政策、借阅政策、隐私政策等方面,对中美研究型图书馆用户权利政策进行调查分析[24]。于风程认为促进信息权全面平等实现是图书馆的基本使命,并基于公民的信息权展开研究[25]。罗红彬等提出图书馆应该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变,在服务实践中应把“以人为本”和“以书为本”二者同时统一起来;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或做法歪曲了主体和客体相互依赖、辨证统一的关系[26]。

图书馆社会责任是指图书馆在承担其基本的社会职能之后,从道德立场出发,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符合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性行动,从而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宋显彪基于ISO26000 对图书馆社会责任进行分析,指出图书馆社会责任是图书馆因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应融入图书馆并在图书馆活动中践行[27]。针对当前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定义都属于概念性定义而非统一定义,朱林提出应对图书馆社会责任进行“元定义”,以解决当前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解的歧义问题[28]。郭海明提出图书馆社会责任承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在实践层面从理念变革、规制保障、责任实践、外部监督等四方面探讨图书馆社会责任承担的相关策略问题[29]。李秀莲认为图书馆社会责任实践的路径包括:理解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的实践融入图书馆的整个管理运营过程中;提高图书馆社会责任实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等[30]。黄晨等指出在社会记忆研究浪潮的推动下,图书馆逐步显现出其在发挥社会记忆功能方面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31]。左雪梅等提出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二是多途径介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32]。

信息技术的浪潮中,图书馆正面临一场无声袭来的危机。于是,开拓视野,实现价值重构显得尤为重要。宋剑详的《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与实践工作纵论。陆宇杰等从国外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文本出发,对北美近93 所公共图书馆已颁布的核心价值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提出了相关意见[33]。关于图书馆社会价值,可以关注熊伟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该书形成了由五个部分构成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我国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方面的首部专著。赵旭、刘广则对我国1987- 2012 年关于图书馆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总结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重新挖掘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目前也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强调。程焕文认为信息资源、空间资源、文化资源是图书馆资源价值的基本要素,在现在和未来,图书馆应该担当的主要使命是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34];郎杰斌认为图书馆的历史演进就是空间体验不断强化的过程,图书馆的宗旨和空间体验的核心原则都是以人为本,空间体验拓展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35]。

当前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凸显了国家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内涵,图书馆价值定位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方式。确保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图书馆的责任。从图书馆核心价值,再到图书馆责任和权利,图书馆价值引导着图书馆权利的走向,图书馆权利则反映着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它们之间的过程要通过图书馆实践来体现,也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强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4 图书馆哲学和方法论

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理论和方法反思的重要依据,是对诸如图书馆性质、图书馆职业的使命、图书馆价值观等图书馆根本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产物。时至今日,图书馆哲学的概念是什么,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图书馆哲学是以哲学思维、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来渐进性地揭示、评介、注释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依据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努力创建图书馆学合理的方法体系,不间断地趋近图书馆学理论的真理性,努力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形成图书馆工作的行动指南”[36]。葛园园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运用其哲学方法和语言体系,对“图书馆怎样存在”、“人在信息世界中怎样存在”、“信息技术怎样存在”等与存在主义哲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刘君对我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进行理性思考,认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整体上并不存在“后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本质主义”,不能作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应然指向[37]。梁灿兴从公共交流是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出发,回顾了图书馆学历史上的三种交流论,梳理了客观知识交流、公开知识交流、公共知识交流和私域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公共交流的特性[38]。屈兴豫等探讨了信息哲学的起源、定义及简要发展状况,指出信息哲学不仅可以成为图书情报学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可以成为现代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还可以为图书情报学研究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9]。王政等对英国图书馆社会包容问题的历史缘起、理念发展以及在图书馆服务中的践行情况进行梳理,介绍其成果在理论导向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可对我国图书馆学界开展图书馆社会包容研究起到借鉴作用[40]。张钦恩等指出图书馆是孔子人文思想精华至为完美的表达载体,并借助孔子思想中丰富的人文哲理与图书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契合点的透析,试图勾勒形成图书馆人文精神特色之五要素[41]。刘亮等在讨论图书馆学本体论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21 世纪初形成的客观知识论、知识集合论、公共信息资源及其认知机制论和图书馆广义本体论等代表性图书馆学本体论思想进行了评述[42]。李泽文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活态文化进行分析,阐述了图书馆与活态文化的关联性,指出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内容首先在于促进人们了解认知,而最终是实现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43]。

图书馆学科范式之萌芽与嬗变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从“整理书”、“管理图书馆”、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信息技术”以及“数据表格图书馆学”范式等,围绕“人文”和“技术”,在理性中学界展开争鸣,但尚未形成规模,对“范式”概念的认识依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储流杰从国情出发,指出“人类永久记忆客观知识精华社会机制”这一“核心论域”的客观知识本体论可以成为新时期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44];同时他对什么是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理论当代困境的成因是什么等作了理性回答[45]。王梅等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研究止步不前的原因是研究呈现的是技术性研究范式,远离了学理性研究范式,应尽快加强两种研究范式的相融共生[46]。陈海珠等引进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等理论,归纳出图书情报学科两百余年核心体系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和创新,分析了这些变革和创新的来源路径以及产生的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47]。陈秀英提出要突出图书馆精神、价值与社会道德文明之间的互促关系,真正发挥图书馆学人文性研究范式的作用[48]。韩丽简单回顾了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历程,详细阐述了我国图书馆学的哲学理性、本土化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及极终关怀等方面的问题[49]。邹序明等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选择“图书馆服务”职业范式是多种力量作用于馆员的结果,图书馆员应关注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核心能力营造,深化以人为本等人文理念[50]。颜务林等分析了不同时期图书馆第一职能、核心职业和图书馆学核心内容的变迁,论定图书馆正在从现代向后现代时代转变,主要职能正在从信息向教育转变[51]。

作为图书馆学的灵魂,方法论一直是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近些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借鉴西方学术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图书馆学的发展瓶颈、推动了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罗金增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根据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方法论、一般方法、专门方法三个层次;根据研究方式可以分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历史研究;根据研究性质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52];他进一步指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主要存在定量与定性研究失衡、实证研究匮乏等问题,呼吁加强定量研究、推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弘扬实证研究、丰富和转换研究视角[53]。林葵以422 篇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论文为样本,对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层次说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图书馆学研究专门方法的认识[54]。金胜勇等指出图书情报学研究过程要遵循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类型,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分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55]。刘亚玲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三统一”原则:学科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的统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统一;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56]。郎筠等提出定性与定量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范式,将两者充分结合,使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才是图书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57]。张文彦等将学术性社会调查与图书馆学研究结合起来考虑,认为图书馆界要积极学习和应用规范化的社会调查方法,建立数据资源的发布和共享制度[58]。白君礼等认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界普遍存在着问题意识缺乏的问题,急需探索一种理论、问题与方法的良性互动机制,并在具体的研究中坚持理论、问题与方法的有机统一以解决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与方法的关系[59]。葛园园另辟蹊径,从话语分析方法层面入手,指出话语分析方法还未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内形成为一种规范的研究方法,而作为一种富有前景的研究方法,应不断地深入研究[60]。

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学的灵根,实质上它也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作为对图书馆现象的感悟和理解,对图书馆哲学的思考应该深入到图书、图书管理者、读者、图书编撰者、甚至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关系中;在后现代主义哲学语境下,图书馆哲学的发展应该借鉴信息文化哲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其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

5 图书馆与阅读

我国自1997 年开始实施“知识工程”,全民阅读已经历了16 年的发展。近年来,图书馆主流业务逐渐从重借阅转向重综合素养、更加关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技能的服务,于是,阅读推广成为当今图书馆新的服务着力点,而与阅读相关的图书馆基础理论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图书馆的重要价值是阅读和共享,阅读是图书馆的原生职能,教育、信息和文化是图书馆的次生职能”[61]。针对学术界深阅读和浅阅读现象之争,王子舟等指出浅阅读可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但获取知识则应该通过深阅读,培育人们利用新媒体进行深阅读的习惯十分重要[62]。张彬认为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一直存在着“教育派”和“中立派”的分歧,这种观念分歧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形成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不同类型[63]。程焕文指出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信息技术革命、公共图书馆价值观和国民阅读变化三重重大挑战,公共图书馆要坚持普世价值观,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促进阅读的主要力量[64]。范并思指出走向阅读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突破了体制等方面的未成年人阅读服务障碍,但仍需在服务的地域、服务的年龄和为特殊人群服务方面有所突破[65]。吴雷认为专业阅读与学术研究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驱动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的引擎[66]。丁立华则提出阅读推广提高了图书馆的地位、创造了读者的文化认同并不断深化着大学生对图书馆认同的层次[67]。叶翠等从中美全民阅读比较研究入手,论述在我国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坚力量的全民阅读联动机制的必要性[68]。王素芳等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尝试建立了一个包括图书馆、用户感知、社会影响等多维度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综合评估指标体系[69]。吴志鸿等立足于新素养观背景,阐述阅读素养概念及其蕴涵的教育学趋向,探讨图书馆在服务未成年人阅读活动时的责任、使命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70]。

作为社会阅读的主体,图书馆在这一功能上的作用目前还没有任何社会机构可以取而代之。近些年,尽管“大阅读”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但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阅读战略。显然,图书馆作为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机制,参与和支持全民阅读义不容辞。图书馆参与或支持全民阅读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地位与作用、图书馆学理论与阅读研究的关系、图书馆发展与阅读史的关系、图书馆服务对阅读的促进与提升等。目前,图书馆阅读研究尚需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如关注全媒体时代的用户阅读方式,尤其是数字、手机和移动阅读等方面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儿童、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阅读研究。

6 结语

总结2013 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或许没有盼到更多的亮色,基础理论研究似乎还呈现逐渐没落的状态;但是,细细品味和回顾,却能发现学科研究走向成熟的脚步开始稳健,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从内容来看,学界一直在细化图书馆学的学术规范,如将学理性和技术性范式相互补充相融共生,促进学科发展;从方法来看,强调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断引入新的方法,如推进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崇尚实证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等;从应用来看,图书馆学的前沿热点旨在弘扬图书馆精神,服务全体民众,尤其关注全民阅读活动……学科基础理论在学科研究范畴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是不容撼动的,当今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应用图书馆学成果日渐丰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繁荣和深化理应给予更多关注,以此来推动图书馆学整体发展。

[1] 李超民.古代知识组织思想建构与“本土化”:重新解读郑樵与章学诚[J]. 图书馆建设,2013(2):34- 38.

[2] 傅荣贤,李满花.基于中国古代智慧建构本土化图书馆学思想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路径[J]. 图书馆,2013(5):22- 24.

[3] 穆允军.文化哲学视域下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J].图书情报研究,2013(2):25- 27.

[4] 王浩. 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以墨家思想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13- 16.

[5] 刘兹恒,周佳贵.试析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艰难性[J].图书情报工作,2013(3):27- 31.

[6] 佀静华,张利兵.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流派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 3.

[7] 程焕文.论清代藏书思想及其与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关系——《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序[J].图书馆建设,2013(1):2- 4,10.

[8] 傅荣贤.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的研究方式:困境与突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71- 75,82.

[9] 李彭元. 《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78- 80,85.

[10] 魏红坤,田浩良.试析图书馆学五定律在我国地方性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的体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3):124- 128.

[11] 李明理.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演绎[J].情报资料工作,2013(1):38- 41.

[12] 刘菊霞.五定律、省力定律、流程再造与学科化信息服务新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2013(4):11- 13.

[13] 顾烨话,吴馀年,刘宇.重读《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论刘国钧早期的近代图书馆观.图书馆建设,2013(7):25- 29,35.

[14] 凌冬梅. 蒋复璁图书馆学术思想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3(3):90- 94.

[15] 谢欢.李小缘与新图书馆运动[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90- 96.

[16] 伍若梅.于鸣镝先生读者思想探析[J]. 图书馆研究,2013(1):5- 7.

[17] 祁兴兰.高屋建瓴的领军者 与时俱进的攀登者——吴慰慈先生学术思想概览[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8- 12.

[18] 戴莉.卡尔·米兰对美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 图书馆建设,2013(6):85- 88.

[19] 范并思.权利、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J]. 图书馆,2013(2):1- 4.

[20] 燕辉,常安.论作为消极权利的图书馆自由[J].图书馆,2013,(3):1- 4.

[21] 孙振领.图书馆权利:城镇化过程中的迷失与救助[J].图书馆,2013(2):92- 94,104.

[22] 沈光亮.弱势群体图书馆权利保护及其限度[J].图书馆建设,2013(4):1- 3,8.

[23] 李亚设.图书馆知识自由及其限度研究[J]. 图书馆,2013(6):9- 12.

[24] 李永秀.中美研究型图书馆用户权利政策比较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3(16):28- 32.

[25] 于风程.基于信息权的图书馆使命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11):5- 8.

[26] 罗红彬,白君礼.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两个问题再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5):19- 23.

[27] 宋显彪. 图书馆社会责任定义——基于ISO26000的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3(2):81- 82,86.

[28] 朱林.基于“元定义”视角的图书馆社会责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4- 8.

[29] 郭海明.图书馆社会责任承担的动因与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4):9- 15.

[30] 李秀莲.图书馆社会责任实践路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4- 7.

[31] 黄晨,虎娇玫.图书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8):8- 10.

[32] 左雪梅,马功兰,王晓燕.道德视角下的图书馆社会责任研究[J].图书馆,2013(2):5- 8.

[33] 陆宇杰,范并思.北美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2):6- 12.

[34] 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4- 8.

[35] 郎杰斌.空间体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2):42- 48.

[36] 张宇峰.图书馆学哲学的价值和意义[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7- 9,101.

[37] 刘君.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中国图书馆学反本质主义批判的理性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4- 25.

[38] 梁灿兴.新知识交流论(上):基于客观知识的交流类型辨识[J].图书馆,2013(4):1- 3.

[39] 屈兴豫,李晋瑞.信息哲学在图书馆学中的理论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7):2- 4,12.

[40] 王政,洪伟达.公共图书馆:社会包容还是社会排斥——穆德曼公共图书馆社会排斥项目评介[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122- 129.

[41] 张钦恩,黄俊贵.弘扬孔子思想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以《论语》精髓践行图书馆管理服务之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3(3):1- 6.

[42] 刘亮,钟晋华.试论21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本体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图书馆,2013(5):25- 28.

[43] 李泽文.保护与传承活态文化是图书馆的文化自觉[J].图书馆,2013(5):86- 88.

[44] 储流杰.“核心论域”的探索与当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兼评《当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客观知识本体论转向》 的理论创新[J]. 新世纪图书馆, 2013(4):3- 7.

[45] 储流杰.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当代困境与危机[J].图书馆,2013(3):12- 17,29.

[46] 王梅,王杉.对当前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哲学思考和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13(4):35- 41.

[47] 陈海珠,包平.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重大变革及其路径和影响——基于范式理论的视角[J]. 情报杂志,2013(10):41- 46.

[48] 陈秀英.图书馆价值观照与旨归——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精神体现[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3):2- 4.

[49] 韩丽.我国图书馆学价值理性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4):139- 142.

[50] 邹序明,龚新年.论我国公共图书馆职业范式转换[J].图书馆,2013(3):21- 23,33.

[51] 颜务林,李亚芬. 后现代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对“图书馆是学习中心”这一命题的学理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3(3):6- 9.

[52] 罗金增. 图书馆学研究相关概念辨析[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7):6- 9.

[53] 罗金增.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J].新世纪图书馆,2013(1):26- 28,6.

[54] 林葵.聚焦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近30 年研究成果[J].图书馆学研究,2013(22):2- 8.

[55] 金胜勇,王彦芝.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J].图书与情报,2013(4):39- 43,144.

[56] 刘亚玲.“价值立场”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的冲突及其科学建构[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1):2- 4,93.

[57] 郎筠,韩亮.图书馆学研究中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再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87- 90.

[58] 张文彦,张泽林,王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学术性社会调查[J].图书馆,2013(5):41- 44.

[59] 白君礼,高宏. 论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与方法的关系[J].图书馆,2013(4):20- 23,26.

[60] 葛园园.话语分析理论与图书馆学研究之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3(2):18- 23,38.

[61] 颜务林.从阅读中心到人类理性的精神家园——对图书馆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再认识[J]. 图书情报工作,2013(17):45- 48,101.

[62] 王子舟,周亚,巫倩,等.“浅阅读”争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J].图书情报知识,2013(5):15- 21.

[63] 张彬.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论支撑[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2):42- 46.

[64] 程焕文.绘本阅读:公共图书馆的活力与使命——《阅读 创意 互动——绘本阅读推广多元化策略》序[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3(1):2- 4.

[65] 范并思. 拓展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服务[J]. 图书与情报,2013(2):2- 5.

[66] 吴雷.以专业阅读与研究促进高校图书馆能力提升[J].图书馆杂志,2013(9):73- 78.

[67] 丁立华.阅读推广对大学生图书馆认同的影响——基于个人感知的视角[J]. 图书馆论坛,2013(4):153- 156,161.

[68] 叶翠,文庭孝,刘灿姣,等.中美全民阅读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5- 41.

[69] 王素芳,孙云倩,王波.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6):41- 52.

[70] 吴志鸿,高春玲.图书馆与未成年人阅读:使命与思考——基于阅读素养的视角[J]. 图书与情报,2013(2):11- 16.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南开大学成功举办“图书馆学实证研究·2014”博士生学术会议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