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治学琐议
2014-02-12张钦恩
张钦恩
写一篇知人论学的文章,由学养深厚、熟谙其人的同行学者来写,作出客观的介绍与评骘,自然是再好不过。但治学之路,毕竟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回眸与检点长长的足印,雪泥鸿爪,其中甘苦得失,犹如熟悉自己的十个指头,惟有寸心知;写点自述文章,既陈事又可述怀,夹叙夹议,何乐而不为。据此,本文颇类乎“从学抒怀”的文体样式。如能从中撷取于学术研究有益的启迪,即便点滴,亦幸甚也。
首先,治图书馆学数十年,筚路蓝缕也好,惨淡经营也好,总应有一点可资自我慰藉之处。图苑学界同仁对我的学术成果时有誉美之词,实为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有几分愧疚,更多的是“不辱没门庭”,为“不愧于天,不怍于人”,而继续发奋努力。我终于这样做了,退休后坚持读书、写作,仍发表17 万字的论文,2013 年还照样有长文问世。我的论作曾忝获广东省党校系统社科优秀成果奖“三连冠”,不仅在本单位、本市、本省获奖,还取得部级奖(由中央党校颁发)。由于我在全国党校图书馆系统勤奋学术,尚能发挥带头作用,而前后担任过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图书资料系列职称高评委、深圳市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为研究者,我力主著述要独具个人风格,要产出具学术品味的属于自己的论著系列,能从一个侧面见证图书馆学研究的履印轨迹。自近代以降,图书馆学著作成果已呈万象森罗的状态,若能为之添上一砖一瓦,应属荣幸之至。虽有上述赐予的称许,但我亦有对自己作品的另一番评价,我将它称之为“学苑中一朵不争春的野花”。
1 缜密地展开理论思维,致力于学科理论建设
我聊以自慰的是,长期对专业的热爱与历练,在实际工作中养成了思考与钻研。我自认自己的研究优势在于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图书馆现象纷繁芜杂,要撇开表象,善于发现捕捉崭露的前沿性“问题”、“看点”、“焦点”,加以缜密的思考。思考的方式有二:一是就事论事的经验式思考;一是理论性的多向思维与阐析。只有后一种思考即理论升华,才能提升感性认识,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规律。而这种理性认知又决定于研究者的学力(知识面),所谓功夫在学科外。理论贫乏是制约图书馆学发展的关卡,要冲决它,研究必须以理论见长,才能赋予学科永久的生命力。明乎此,我朝这个方向“开弓”,理论性几乎成了我的写作模式和套数。在《中国图书馆学报》陆续发表的6 篇理论文章,可以说是我在图书馆学领域的殚精竭虑之作。循着这一研究路向,我奉守两条规则。
(1)“平实”以彰学风。平实就是平易朴实,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浮躁,不虚夸,不好高骛远,不妄求深奥;不媚俗,不图虚名;论点、论据要切合事理情理,表达要辞畅意达。我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去设置研究对象,无意于构筑学科庞大体系,淡然于追逐时髦概念,抑或去攀附追捧恣意拔高的玄妙理论。我未专门去写标以图书馆哲学的大块时文,但我之借鉴思维方式切换活用于分类学、倡导图书馆伦理、透析图书馆品性、揭示图书馆文化背景、拓展图书馆广义教育、探究图书馆管理学理论、以动态观念审视图书馆、纵论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等,却能看出已然涉足图书馆哲学的多个侧面,不是在图书馆哲学的篱笆外徜徉,试图开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另一种方式与路子。我在研究中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让论据论证充溢着强烈的人文主流意识,这往往能够规避研究的片面性。搞科研其实并没有什么“绝招”、“捷径”之类,从事一门学问要做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文章(鲁迅说过,花十年时间才能专一门学问)。而为学的功夫既在学科内,也在学科外,丰富的知识涵养才能启开多向思维的窗户。从图书馆复杂现象中去揭示其多重属性,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就会造成给养不足。
(2)“慎思”以贯始终。《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治学真谛,“慎思”更可视为治学之宝。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不断深化这一现象认知的源泉和无限的想象,但研究者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现实,有关知识与客观资料的占有不等于就能竟其全功;它还必须借助“思考”的“孵化”作用,思考在成果产出中是至为关键的因素。“心之官则思”,没有思考,犹如为炊缺火,有米亦难成饭。特别是治图书馆学,面临“浮泛”的、“表象”的东西太多了,光靠观察、解释、评价、归纳、总结的研究方式已嫌不足,如能发挥联想、创造性、多向度的思考则可以拓展丰富学科的内涵,回避事实铺陈、陈陈相因、“近亲繁殖”的重复,或者走出“馆内科学”的拘囿与旧圈,创立更具实践导向意义的学科理论形态。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思考之为信息加工应视为科研动力的不竭源泉。然而,图书馆员从事科研缺少的正是这种深沉的思考。一种可以情有可原的解释是,馆员是“双肩挑”、“双栖式”的职业,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搞科研,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下来已是一头雾水,仅存的有限业余时间桎梏了思维的空间。馆员是在时间的夹缝中奋搏的科学劳动者!
2 于富有实践意义的新概念中掘取选题,在貌似寻常的论题中剔出新意
改革开放时代对图书馆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其中包括许多新概念纷纷向图书馆袭来,甚至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全盘接收是不现实的,择取于图书馆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想、新概念则是图书馆学术研究的题中之义。我把这一原则纳入选题,一度框定研究的旨趣,刷新了手法,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些概念是在密切结合图书馆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的,如图书馆的“品性”、图书馆的“软管理”、图书馆的“软环境”、图书馆的“广义教育”、图书馆学的“伦理化”、图书馆的“形象”等等。这些概念既新鲜又不新鲜,鲜能进入一般研究者的视线,但它的内蕴和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则甚耐人寻味。
科研创新是一门学科生命长青的保证,没有创新学科就不会有活力。但创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创新,是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它绝不是颠覆传统。当数字化、信息化的大潮汹涌而来,有人就预言“图书馆要消亡”,这是一种盲目“趋时”、对图书馆本质缺乏认识的错误的判断。
我曾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谈过一种“老题新论”的研究方法。由于图书馆的强实践性特征,工作经验的题材经反复“炒作”,相近的论题、观点屡见不鲜。科研老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描述性研究还是实证性研究,都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论证方法、新的事实数据,脱却因袭,就像古代的诗词名家一样,他们的作品也经常化用前人的旧的诗意、句意,但读起来却是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感受。可见,原创性作品固属上乘,而再创性作品亦不失为佳品。
当前图书馆学的创新研究不尽如人意,有的研究者易于满足现状,不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少人把科研视为猎取职称的一种手段,缺少一种真正的探求钻研精神。
3 谋求实效、有的放矢的图书馆学治学态度
“谋求实效”是指科研课题能产生实际的应用效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有的放矢”是指“文章合为时而著”(时者,时世也,现实也),指科研的价值目标在于其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社会效果,为此它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一门学科,总是力求建立自身理论与应用体系的双重结构。较之于其他学科,图书馆学具有更明显的实践品格,其实践研究比重更大,尺度更大。我以理论概括为自己的强项,力求立于前沿,瞄准焦点,直面现实,提出破解难题的构想,一言以蔽之:有的放矢。
20 世纪90 年代,当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再度回到春天之时,图坛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但不顾学科内涵而恣意追求外延“扩张”的现象也随之伴生,“图书馆X 学”的时髦词语迭出,捕风捉影的“移植”潮汹涌而来,学科“泡沫”在积累。我对这一现象采取冷静态度,没有去跟风,而是谨慎地遴选了“图书馆管理学”这一具有内在价值和开拓意义的研究领域。我倾力撰写了对这一研究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即由理论基础——软管理(人本原理)——具体管理(目标管理制、动态管理制)作为三个支撑点、包含软硬管理在内的三篇论文:《图书馆管理学探略》、《图书馆软管理发微》、《论图书馆推行目标管理制度》(以上三篇均经人大复印资料首篇全文转载)。另一论文《图书馆软环境论略》 也重点谈了图书馆管理。查百度网,这四篇谈图书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论文,有的被《图书情报工作》的题录推荐,有的被原文征引,有的见诸论文的第1 条参考文献,全文下载率较高。《图书馆管理学探略》是一篇初探之作,该文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观点,重人的观点。2011 年3 月出版的《冶金特色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一书(59 万字),该书“书摘”在谈及图书馆管理理论基础时,除摘述黄宗忠的观点外,还特别援引拙文的观点:“张钦恩在其理论文章《图书馆管理学探略》中进一步指出图书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具有应用意义的管理哲学、管理学为轴心,提取、融合现代管理理论及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如行为科学、决策科学、预测科学、人才学、领导学)精粹,从中提炼、浓缩、归纳出有益于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原则与方法——图书馆管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的论文作者也引用这一图书馆管理“理论基础”的概括与表述。
评定科研论文的价值,要以变化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实践是否具有导向作用去加以考量。当图书馆管理学应运而生,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也行时了一阵之后,我意识到图书馆管理中的“盲点”——软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随即转换视角,著文《图书馆软管理发微》(《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 年1 期),引发新的思考。“软管理”发出另一种声音,得到业内响应,有的作者直呼“图书馆馆长要在‘软管理’上做文章”。另外,图书馆学研究不能盲从实际,即要具有实践的先导性(高于实践),但又不能与实际脱节,我作《广义图书馆教育职能论》一文时,就把立足点放在“社会教育”这一层次(与国际图联的提法相一致),因为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与学校教育毕竟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社会环境在变化,图书馆的内涵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这必将赋予图书馆新的品性及品性美的特征。基于时代变迁、市场经济条件的背景,我写了《图书馆品性考析: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社会民生感悟录》一文。是文构思别开生面,视角独特,人们通过这种对图书馆品性的观照与描绘,很自然地把图书馆的品性美与社会和谐联系在一起。有的作者欣赏文中富有词采的描述:“图书馆的品性资质至美至纯,浑然天成……”,并将此文作为置顶的参考文献。某大学副教授、副研(两位硕士)在他们的论文中亦直引该文的一段论述:“图书馆的本质品性与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具有内在统一性……正如张钦恩先生所言,‘图书馆奉行的处世哲学,确乎是‘大道至简’,其‘道’可以简括为两个字:为公。图书馆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公共品),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立馆通则,它已成为一条国际惯例”;“图书馆的公益性是一种高洁纯净的品质。它在立下这条铁律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功利要求,没有向社会索取的杂念,惟有严于律已的苛刻,惟有始终如一的执着。”这段描述不仅使用理性语言,也深含一种富感情色彩的散文美。该文关于图书馆“传播性”的论述,也有实践意义,某省馆研究者在自己的论文中引述该文原话,并列具我的两篇文章作为重点参考文献。
《广义图书馆教育职能论》被教学工作者的论文列为第1 条参考文献。《分类学的思维科学方法论》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教学工作者的著作引述,被研究者的论文征引。《论现代图书馆服务品质的提升》反响良好,有引用原文者,下载率高。有的作者论述图书馆形象的文章,几乎全部参考文献都用拙文(3 篇)。2013 年发表的新作《弘扬孔子思想,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黄俊贵合作),把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践作了极致的发挥,不发人文精神的空洞议论,益显其“有的放矢”的写作原则。
注重实效的论文终究会获得验证的,不掩其价值。我于1994 年发表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名为《传统文化与图书馆关系辨析》一文(入选《中国图书馆事业二十年(1979- 1999)》一书),就论证过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儒家人伦关系道德观念对图书馆的影响,时过17 年后(2011 年),孔子像在国家图书馆门口重新竖立,可见当时该文的立论获得印验。另一例证,我于20 世纪80 年代写的论文《动态观念、动态原理、动态管理与现代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后未见反应,时过17 年后,却被一篇题为《面向对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的比较》的论文(发表于2006 年《图书情报工作》)列为首篇参考文献。
我感谢对我投书、认同我的文章并请求帮助的读者。还有的读者觉得“馆如其文”,文好图书馆必好,写信要求到我主政的图书馆工作,我未能接纳,惟有表示深深的歉意与惋惜。
4 沉着执着、严谨扎实的为学作风
做学问,学风端正乃第一要事。如果是经过严密思考而确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就要有沉着执着的思想作风;在没有找到根本性的否定理由之前,决不要轻易放弃。
必须注重长效的课题选择。所谓“长效”,是指科研方向、科研课题能产生时间跨度,有相对的稳定性。我的选题,喜欢做“长线”,不喜欢“短炒”。
这种研究方向的选择,会不会因研究对象的“缺血”而遭遇“搁浅”,致使磨掉研究者的锐气呢?事实上,只要方向与课题获得了确认,只要研究者葆有一种“守望”和“放眼”的精神,你执着的研究对象是不会成为明日黄花的。比如图书馆职能,似乎是一个人人皆可道的老题了,要发一点“新论”诚乎戛戛其难。但是,与一切事物的功能作用一样,图书馆的职能也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随着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随着社会文明观念的刷新(如国际图联发表的宣言,不同历史时期就赋予图书馆职能新的内容),它必然是一个新旧功能的扬弃与消长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缓慢的、渐进式的),这就佐证了图书馆职能研究的长期性。鲜活的论题会随时间、情境的迁移骤然破茧而出,变得热门起来。试问,曾几何时,谁曾去涉足过政府职能的研究?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管理学的鹊起,这一研究便成为瞩目的前沿问题。我对图书馆职能撰写的研究论文,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前提下形成的思路。
严谨的学风是治学者的生命,它关系到作者的学术声誉。写学术论文,不是写专栏,不是写时评,不是写股评,不是网上每天都要盯紧追踪、更换频率很快的博客,它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留下的心血结晶,是作者不啻虑及动笔前写作目的,更要环顾作品问世后的社会效果及影响,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种艰苦劳动,因此,作品不能贪求逞一时发表之快,或者为学术以外的诸种因素(如利益、名声等)所左右。即使是一位名家,倘使治学的某些方面失之于严谨,作品会受到同行专家的强烈质疑和非议,而这种质疑和非议又是有理有据,莫可置辩,学界内附和声极高,这就未免无形中作出疵瑕的裁决,终于留下难于回补的缺憾吧。这类例子不鲜见,大者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竟留下了40 年的争议——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怎能轻下“贬杜扬李”的一笔呢。激烈者指斥其为“第一流氓才子书”。严谨,起码的严谨,正是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态度、为学精神,研究者大可不必汲汲于登龙图坛,立身扬名,而渐进式地夯实自己的基础,才能成就未来。须知,只有辛苦栽培,最后结出的果实才是甘之如蜜、回味无穷的。
5 既以融合,又以交流的写作技法
严格地说,图书馆学的论文并不全属图书情报学科所专擅,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与方法)也应为他学科所借鉴,因为当今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性。图书情报学不能擅离社会科学的母体而独善其身。我思考的论题,就考虑到这种融合性、共享性、可交流性,即让他学科的读者也有兴趣阅读图书情报学的论文。要使图书情报学的论文具有这种特性,往往不易为、甚至甚难为,因为图书情报学这门学科太具内敛性了。但我的研究论文侧重理性分析,往往能在相当程度上消解学科间的隔阂:一、对现象善于借鉴运用哲学、伦理学、思维科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儒学等的审视与概括;二、在阐论中常常涉及与他学科可共同探究的概念与命题。其实,有了与他学科的互通性,不但构筑了交流平台,也提高了图书情报学的评奖上榜率(因为有了相近的概念与语言)。我的诸多奖项的获得,其中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源出于此。如拙文《图书馆人的学养与精神生活》,从诸多学科中抽取出来的“学养”概念有共性,极具探讨意义,不仅适于业内阅读,也适于一切研究者阅读。该文被一位语文教学研究者列入其论文《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老师的学养》(发表于2012年《大学语文研究》 杂志)的参考文献,并大段引述文意。更被一篇名为《培养语文的学养》 的论文(发表于2011 年9 期《才智》 杂志)列为第1 条参考文献。拙作《学问人生漫语》 也是如法写出的,适于一切读者品读。《HZ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论文)亦将《图书馆软管理发微》 列为参考文献。《图书馆品性考析》 一文把图书馆描述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网络编者认为它具有美学论文的特性,将其列为“数学美”、“体育美”一类概念的相似文献。
6 既重学理,兼尚文采的文风
“文章淡不得”,社会科学的论文,倘若语言枯燥干瘪,一点文采也没有,就如喝白开水,是提不起阅读兴味的(不少人也如是看法)。太过于思辨性、说理性的文章,同行读起来也乏味。如果作品既有通达的学理、严密的逻辑,又富有清新活泼、颇具词采的语言文字,助你领会文理,阅读效果自非一般。学理性又兼情趣性,是最佳品味的文章。不同学科,“隔行如隔山”,但添上生趣盎然的文字,就像有彩绘精雕,不是同行也爱读。可能我以前涉笔过散文诗歌,写论文也特爱推敲文句,总是力求避免平淡的、没有血色的、不丰满的、欠缺表达力的文字。也可能就是我爱润色语言,投合了不少读者的口味,增厚了阅读效果,也炼就了我的文章风格。我对图书馆学的论文有另类思考:它不仅是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推动图书情报事业、给力图书情报业务工作的利器,也是教育、激励图书情报从业人员的工具。就是说,图书情报学论文具有教育功能,能让从业人员在品读之余,产生热爱、献身图书情报事业的美好情愫。我写的《图书馆品性考析》,就是要让广大馆员、读者领略图书馆的品性美,从而建立起对图书馆的特殊感情。
科研是一种字字皆辛苦的科学劳动。我常常伏案冥想:当读者在品览我论文中某一段较为精彩的文字之时,他可能不知道,这一段激起他心头浪花的叙述,是我刚躺下欲就寝却忽然文思涌动,或夜半梦觉冒出佳句,又一骨碌爬起来挥笔把它写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