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及优化措施研究
2014-02-12闫志利林瑞敏
闫志利,林瑞敏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2. 唐山市曹妃甸湿地与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200)
区域资源与经济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及优化措施研究
闫志利1,林瑞敏2
(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秦皇岛 066004;2. 唐山市曹妃甸湿地与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河北 唐山 063200)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认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有资源禀赋诱导型、产业链条延伸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文化传承型、市场需求催生型和政府行政推动型等6种模式,存在区位优势尚待发挥、资源约束逐步显现、产业链条延伸受限、竞争能力尚需提升、环境支持依然乏力等主要问题。促进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构建多元投资体系,改革现行经营体制,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河北省;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优化措施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是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图式和解决方案,也是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目前,有关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虽有较多报道,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且多具有区域性特点。有学者将其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科技园区孵化型、基地资源引发型和政府组织推动型等5种类型[1],而有学者将其归纳为自然资源型、企业加工型、产业文化型等3种类型[2]。河北沿海地区含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在促进京、津、冀及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滨海开发带、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确定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深入研究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存在问题和优化措施,对推进该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1 资源禀赋诱导型
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优势诱导了特色农业的形成。如河北沿海地区拥有大面积浅海及沿海滩涂资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优势资源。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掀起了开发沿海滩涂、发展水产养殖的热潮,促进了特色水产养殖业的逐步形成。随之,与特色水产养殖业配套的饵料加工业、冷冻保鲜业、商贸流通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也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2012年,河北沿海地区水产品产量达到831.57 kt,分别占河北省、华北地区总产量的77.93%、50.74%。其中,海水养殖水产品达到558.07 kt,分别占河北省、华北地区总产量的99.07%、91.64%。
1.2 产业链条延伸型
现代农业内含种苗生产、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秦皇岛市酿酒葡萄种植业发展历程为例,自1983年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在该市昌黎县诞生后,该市大力推行了酿酒葡萄标准化和有机化种植,种植规模逐步增大,品质逐步改善,产量逐步提升。随之,与之相关的酿酒企业逐步增多,并逐渐形成规模。与葡萄酒相关的观光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也逐步兴起,产业链条实现了快速延伸。仅用了25年的时间,秦皇岛市就建成了省级葡萄酒产业聚集区。再如沧州市依托红枣生产建立的加工企业达到800多家,创立了“沛然枣汁”、“千童枣酒”、“好想你红枣”等知名品牌20多个,产品远销美、加、澳、欧市场,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3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等多项功能,可有效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如2005年香港金土经贸公司与意大利GF、RK集团共同在唐山市乐亭县投资6 987万美元,兴办了集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与推广、果品加工与仓贮保鲜、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全外资股份制企业,在乐亭县部分村队建立了总面积达2.73×103hm2特色果品生产基地,带动了乐亭县及周边地区特色果品业的发展。同时,与特色果品产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农业也逐步兴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果品采摘活动。再如,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唐山市引入蒙牛、伊利等国内著名奶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了本市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形成。目前,唐山市奶牛存栏总数达55万多头,年产鲜奶总量达130多万t[4]。
1.4 农业文化传承型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状况不同,河北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形成了独有的农业传统文化,使特色农业形成了区域根植性特征。如沧州市红枣产业具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广大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栽植经验。“红枣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浓厚的地域农业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沧州市红枣产业栽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红枣品系不断增多,现已发展到金丝小枣、无核小枣、冬枣等315个。通过推行枣粮间作技术,实现了“树上千斤枣,树下千斤粮”。2013年,沧州市红枣种植面积达到13.07×104hm2,是1980年的7.2倍。红枣产量达到4.55×105t,均居全国首位。单位面积红枣收入超过一般大田作物收入4-5倍。
1.5 市场需求催生型
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需求品种的变化,也催生了特色农业的形成。如改革开放以前,唐山市南部稻田生存部分天然河蟹,村队干部恐其危害水稻,集体组织扑捉弃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河蟹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促进了河北沿海地区河蟹养殖业的形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稻蟹共作技术得到大面积推行,所产无公害稻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产河蟹顺应了市场需求,唐山市曹妃甸区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河蟹之乡”。再如,唐山市曹妃甸区立足市场需求,利用滩涂湿地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场,单位面积可生产牙鲆鱼26 kg/m2,创产值1 560元/m2,实现经济效益1 053元/m2。沧州市中捷农场建立的水产养殖场,每年可生产鳎目鱼达3.5×104kg,市场售价高达150元/kg[5]。
1.6 政府行政推动型
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一产抓特色”的战略部署,强调充分发挥区位独特、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较大等比较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河北沿海地区各市、县(市、区)也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提出了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地以建立农业产业园、农业示范园等形式,提供了交通、电力、电信等公共产品,成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主动服务、优化环境等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各级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特色农业,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推动了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位优势尚待发挥
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表明,区位优势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北沿海地区各市、县(市、区)均提出了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但对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重视不够,使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尚未建立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省级协调机构,各市之间以及与内陆区域之间特色农业发展的分工不尽明确,各市、县(市、区)产业雷同及农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由于缺乏更大区域范围的统筹,制约了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2.2 资源约束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北沿海地区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步增强。由于部分县区工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滞后,导致部分河道、水库等水污染问题严重,对发展特色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等构成一定的威胁。工业与农业争水问题日益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条件亟待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多、速度较快,导致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亟待加强。
2.3 产业链条延伸受限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渗透到农业领域,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相比之下,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有限,基础产业(种、养)基地规模仍然较小,上游的技术研发、服务企业较少,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下游的农产品保鲜企业、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如河北沿海地区的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动物皮毛等生产均处于为市场提供初级产品状态,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2.4 竞争能力尚需提升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产品多具季节性特征,必须保持其鲜活性才能被消费者所认可。农户在与农产品保鲜企业、销售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河北沿海地区多数特色农产品产地效应不够明显,或尚未形成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直接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量明显不足。此外,市场竞争环境尚待优化,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需健全,产地标识监督尚待加强。
2.5 经营方式亟待转变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多为“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土地分割现象明显,直接影响到大型机械的应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大多数农户还游离于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合作经营组织之外,特色农产品生产批量小、成本高,市场信息不畅和销售手段滞后,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经营决策的盲目化、产品的单一化和生产经营行为的趋同化,使特色农业经营效率低下,“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导致农民吸纳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到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2.6 环境支持依然乏力
由于特色农业的综合产出效益较低,导致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强,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政府支农投入虽实现了逐年增长,但就特色农业发展需求总量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特色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行,农户还存在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各种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仍然存在,导致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难以依据市场规则实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尚待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亟待强化。
3 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
3.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为适应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建立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省级统筹机构,统一协调、规划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河北沿海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及利用途径进行系统研究,使该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相融互促。尽快制定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区域内产业雷同及农产品同质现象,使区域各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也应根据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本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重点和具体发展目标,不断增强特色农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沿海各县(市、区)也应围绕落实省、市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通过层层制定规划或计划,使河北沿海地区最终形成省级整体规划、市级专项规划和县(市、区)级行动规划相互衔接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体系,使各种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在具有一定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区域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是国内外先进地区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实践。通过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可有效解决各种发展模式的自身缺陷,提升资源利用水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河北沿海地区应进一步增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数量,不断提升发展规模及经营水平。各级政府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并引导社会资本加入,以全社会之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集中供给,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相关产业的快速聚集,提升特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发展动力。已有园区应逐步扩大规模,积极推进运行体制与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园区的容纳能力和经营水平。在园区管理建设方面,应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和合作社主导,不断提升特色农业园区的经营效益和容纳农户(企业)能力以及示范带动能力。
3.3 构建多元投资体系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投资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河北沿海地区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投资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位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投资体系[6]。各级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财政资金的投向与重点,明确支持范围,以此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中央指示精神,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小型金融机构,构建特色农业经营风险的防范机制。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面向,积极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3.4 改革现行经营体制
按照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用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组织,通过推行“连户联种”、“集中代管”等措施,有效克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应对国内外大市场竞争的不利局面,推进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吸引国内外有识之士带资金、技术、设备等各种要素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特色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等环节,以此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扩大特色农业发展规模。
3.5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逐步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以市场带动投资,以市场拉动产业,是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北沿海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发展的重要地区,应高度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率先利用现代化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期货市场等交易方式,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挥市场引领生产、规避风险的作用,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通过提升质量、优化服务等措施,引导广大消费者增强品牌忠诚度,使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于强大的市场根基之上。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帮助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的物流实体,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服务,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和有效对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河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以及对外开放较早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6 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国家及河北省人民政府给予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应有的效应。彻底消除一切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实现多要素集合,为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鼓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使职业农民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逐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河北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形成“政府协调、区域协同、企业带动、农民主体”的格局,实现循环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肖宏.三门峡市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2] 白晋湘.湘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3(11):47-50.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 011tz/t20111208_449756.htm,2011-12-08[2012-02-16].
[4] 杨洁,孙杨,甄翠敏,等.唐山市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 (2):27-30.
[5] 闫志利.河北沿海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现状及目标取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2):130-133.
[6] 崔凌凤.论构建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63-65.
(责任编辑、校对:王淑娟)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Optimal 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Hebei Coastal Region
YAN Zhi-li1, LIN Rui-min2
(1.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2. Management Office of Caofeidian Provincial Wetland and Birds Nature Reserve, Tangshan 063200, China)
There are six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Hebei Coastal Region based on field surveys: resource endowment induction;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 leading enterprise promotion; agri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market environment catalysis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boost. The major problems which confine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location advantages did not function well; resource constraints gradually appeared; stretch of industry chain was restricted; competition ability was not strong; environment support was weak.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Hebei coastal region,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ning should be mad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y parks should be sped up.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system should be built.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mechanisms should be reformed. The marketing systems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exter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should be improved.
Hebei province; coastal regio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optimal measures
F327
A
1009-9115(2014)02-013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2.043
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3457518D);河北省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项目(SD13202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3YB023)。
2014-01-16
闫志利(196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