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与武术套路渊源关系的思考
2014-02-12杨广艳曹红敏
杨广艳,曹红敏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鼓与武术套路渊源关系的思考
杨广艳,曹红敏
(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套路与鼓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认为鼓与武术套路都源于原始巫术。鼓由于原始巫术行巫的需要成为神器,而武术套路又衍生于模仿巫术,正因为二者的同源关系,武术套路与鼓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此在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始终有鼓相伴,尤其是在武术套路演练、表演时必有鼓与之相配。
鼓;武术套路;巫术;渊源关系
1 鼓与武术套路的同源性
1.1 鼓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在各种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生产劳动,劳动成果最终为人服务。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人类文明处于原始时期,所以,对自然现象不甚了解,以至于在原始生产活动的社会实践中遭遇种种自然困难,如洪水泛滥、猛兽袭击、狂风暴雨、闪电雷鸣,他们认为这种现象是神灵在发怒,进而也就对自然之力产生了敬畏崇拜之情。而雷电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更激发原始人对其探索的极大兴趣。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在狂风暴雨来临之前必有闪电雷鸣,而这种宏大的雷声还能把平时异常凶猛的野兽猛兽吓得四处逃窜。于是,原始人一旦遭遇猛兽袭击,就利用雷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来的器物,敲击使其发出的声响驱赶野兽。根据弗雷泽的“交感巫术”理论,这便是由相似律产生的顺势巫术。这些敲击的器物便是鼓的原始雏形。在我国古籍中如《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记载:“雷震之声,可以钟鼓写也。”《史记·正义》中讲到:“万物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雷霆以鼓动之,如乐用钟鼓以发节也。”还有如《山海经》《周礼》《吕氏春秋》等一些古籍中,也多处谈及雷与鼓的字句,都显示了雷与鼓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鼓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鼓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
有关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在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要了解武术套路的形成原因,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武术?武术的定义是一个历史性的定义,是随着体育工作者对武术研究的深入实践而不断变化的。根据中国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写的教材可以把武术基本定义为: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以攻防格斗等为技击形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和单式练习。
根据对武术定义的理解,武术最基本的特性应该是技击性,并以套路和单式练习的形式而存在。所以武术套路是武术除技击本质特征以外最鲜明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什么在武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武术套路的出现,而在其他国家的武技中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对此,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有专家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由于健身和表演的需要,这也是最常见的观点;也有人认为套路有保存武术技击技术动作的功能和可作为武术技击基本训练的一种手段手段。根据程大力教授的观点,这些都不是武术套路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如果武术套路仅仅是由于健身、表演而形成的,这就脱离了武术的本质;其次,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多无套路的形式或套路形式不突出。并且保存动作实际上并不一定依赖套路。在中国武术的许多拳种中最典型的如僧门拳法就有十八捶、十八掌、十八肘、十八双手的分类,而这四个“十八”僧门拳法除保存技击动作外没有别的用意;再次,武术的实战不是套路而是单一的招数,武术在练习时有套路的形式,而这些组合的宗旨则是为了衔接流畅、更能表现出勇猛与威风等。所以说,这些观点是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程大力教授认为武术套路的形成来源与模仿巫术[1]。因为巫术的整个表演过程是有一定程式的,并有一定的情节和表达一种情感,这种现象和武术套路是完全吻合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武术更能直接、明了的展现出武术就是来源于模仿巫术。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鼓的产生是由于巫术活动的需要,鼓与巫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可以说,鼓产生于原始巫术;同样,武术套路的表演程序、动作的劈砍击刺以及整个套路表达的情节都和模仿巫术活动机械的相似,更具程大力教授的观点,武术套路就是来源于模仿巫术。总之,鼓与武术套路都源于原始巫术,鼓与武术套路具有同源性。
2 鼓与武术套路的交融
2.1 巫术行巫的神器——鼓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是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傩舞也是巫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
鼓是行巫的法器,没有鼓就没有巫术。蒙古勃额的萨满歌就有“神鼓是没有字的经,鼓槌是神灵的笔,没有鼓唱不出神的歌声,显不出神的形”;满族萨满跳神有“舞刀进牲致祝如朝仪。唯伐铜鼓作渊渊声,主人亦击手鼓、架鼓,以铜鼓声为应。诵益急,跳益甚”。著名的民俗学家乌丙安也说“没有神鼓就没有萨满教,神鼓是全部萨满活动的根基”[2]。所以,在行巫时就必须有鼓的存在,而作为巫术中降神仪式的傩舞,在表演时必有配乐,而对乐器的选择、使用必少不了鼓,以至于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有鼓声的地方不一定是在跳傩,而跳傩时一定有鼓声”。现今傩舞保存比较完整的安徽贵池傩戏、贵州地戏、江西孟戏、广西师公戏、两湖傩党戏以及少数民族中的傩戏、傩舞表演时就是很好的见证。比如贵池傩戏使用的乐器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饶钱、筛金、板鼓、牙子(扎板)、项呐等,鼓最为重要,这些乐器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因为鼓在乐队中起指挥乐队作用,要唱或停时就有唱腔锣鼓引领、而演员舞蹈时就要伴有表演锣鼓、傩戏开始之前的打闹台配的是打闹鼓,三种锣鼓的节奏各异,且不互用[3];再如江西婺源傩舞的伴奏也是以锣鼓为主,锣鼓在整个舞蹈表演中烘托气氛、控制节奏、并且把鼓点的轻、重、缓、急,灵活多变的音乐效果与演员们表演时动作的闪展腾挪、快慢疾徐的各种动作转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2 武术套路来源于模仿巫术
巫、武都是依靠人的身体运动实现行为目的的,巫术中的傩舞表达的是对神灵的一种情感、同样武术中的武术套路的编排也是遵循一定的情节,通过练武者的表演表达一种情感,所以说三者在原始状态下是合一的。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有两类,一类是模仿巫术(匝势巫术),一类是接触巫术(感染巫术)。模仿巫术建立在相似的联想上,认为相似的事物可以成为同一事物,即所谓“同类相生,或结果相似于原因”。所以,武术中所有的砍、杀、击、打动作都能在傩舞表演中看到踪影;傩舞表演中的对打也正好与武术对练套路相吻合。还有武术中的散手、搏击也同样和巫傩中以假想敌人为对象的攻防动作极其相似;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闪展腾挪、抑扬顿挫也与巫傩表演时的情景出奇的吻合。
典型的例子如纳西族原始巫教东巴跳有跳东巴的巫术活动就有“东巴跳中有拳法,有刀、枪、剑、棍、矛、单打、群打,三斗打,四门破、五佛跳、擒勾术等。东巴跳驱鬼时,刀舞、弓舞、盾舞,动作粗犷豪放,气势凶猛。左手摇板铃,右手握长刀,上下挥舞,左右砍杀,力度较强时蹲时立,伸腰弹腿,如在战场上与敌厮杀,誓决生死的架势。跳弓舞时动作紧凑,东巴左手持弓,右手拉弦,身体变化多端。跳盾舞,手持盾牌,左遮右挡,进退自如,威武雄壮,气势磅礴”[4]。这都说明,武术与巫傩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武术套路的雏形应该就是从模仿巫术中演化而来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从巫傩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而已。
2.3 鼓与武术套路的融合
鼓在武术的运用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武术更是与鼓有着更深的渊源关系。据张凤贵《云南少数民族武术的特点》载“多数都有各种锣、鼓、钹伴奏。如傣族拳、阿昌拳、德昂拳,就有象脚鼓、铓锣伴奏;景颇族拳术以鼓、风笛伴奏;佤族以木鼓伴奏;彝族以花鼓、钹、锣、唢呐伴奏。在一定程度上,练武术的节奏、快慢、力点等,都受伴奏的制约”;流行于华北的“五虎棍”表演,“有场面和击打的节奏相应”,练习时,“习锣鼓者练习锣鼓,习五虎棍者即在锣鼓声中练习棍法,村中童子亦相率持棍作成套之练习”[5]。
不仅在大陆,台湾也有“跳鼓阵”活动。据说是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之后,“在台竭力整军经武,日日练兵,蓄意反清复明。于是当时各方英雄豪杰均闻风来归,舒展才华,因此集中武术各帮派大成,以致开搏击比武盛会,每逢举行时便有一、二击鼓者在旁击鼓助威。或进或退,跟着比武的人而跳跃进退。……施琅攻台,满清领有台湾,一般豪杰志士不愿事清者,多散居本省各地垦拼,农闲无事时,便重演此戏”[5]。
武术发展至今,武术竞赛和表演中,规则明确规定,不管是竞技武术套路还是传统武术套路在表演和比赛时都必须配与音乐相配合,且在乐器的选择上鼓更是必不可少的,武术与鼓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鼓声节奏的抑扬顿挫,把武术演练时的动静疾徐、跌宕起伏气氛感染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升华了武术表演的艺术气息,也成为武术套路的竞赛表演成败的关键因素。
3 结语
鼓与武术套路都与原始巫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为了满足原始巫术活动的需要,寻求一种能与神灵沟通或传达信息的神器,鼓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巫术活动在行巫时必不可少的法器。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模仿巫术有很大的关系,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闪展腾挪、抑扬顿挫和巫傩表演时的情景出奇的吻合,武术套路表演具有一定的情节,表达一种主题思想和巫傩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求之情,以及武术套路中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积极含义和作用于巫傩表演中的踢打砍刺等动作都是一样具有技击内涵。所以,武术打擂有鼓、武术表演有鼓、武术配乐鼓更是必不可少。
[1] 程大力,武术套路的最初形态与模仿巫术有关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32-40.
[2]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86.
[3] 周显宝.安徽贵池滩戏中乐器和音乐的仪式性功能探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29-37.
[4] 张伟岱.云南民族武术与宗教云南[J].民族教育,1983(3): 43-50.
[5] 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33.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O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m and Wushu
YANG Guang-yan, CAO Hong-m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24700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shu and the drum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t is considered drum and martial arts are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witchcraft. Drum becomes artifact due to the primitive witchcraft witch and martial arts are derived from imitation of sorcery. Because of the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martial arts,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drums. Especially in Wushu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drum is always with it.
drum; Wushu; witchcraft; origin
G852
A
1009-9115(2014)02-0083-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2.02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3B34)
2013-10-27
杨广艳(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
曹红敏(1982-),女,河南新乡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